一千亿美元对中国影响多大
美东时间4月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已公布的拟对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的清单外,或再对价值1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哈继铭在接受凤凰财经专访时表示,美国额外对10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如果仍以25%的税率计算,为250亿美元,对中国影响不大。
千亿美金下的反思他指出,即使是美国要削减1000亿美元对华逆差,对中国GDP的表观影响约为0.8个百分点。但考虑到中国相当一部分是加工贸易,出口降低使得中国对中间商品的进口也会相应减少,因此,1000亿美元对中国GDP的实际影响在0.4%左右,影响也不大。
哈继铭表示,去年中国GDP增长6.9%,扣除贸易纠纷造成的影响,还可以保持较高的增速,而美国GDP年增速仅在2%左右。从长远来看,贸易战可能会对美国影响更大。
事实上,美国资本市场对中美贸易争端的反应也较中国市场更大。哈继铭指出,从3月1日至4月4日,美股市值已经蒸发千亿美金下的反思了80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4%,而同期中国A股市值蒸发规模只相当于中国GDP的2%。
美东时间4月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公布千亿美金下的反思了依据“301调查”结果拟加征关税的中国商品清单,涉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机器人和机械等行业,包含大约1300个独立关税项目,清单价值约500亿美元。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建议对清单上中国产品征收额外25%的关税,称此举旨在弥补美国在科技领域所遭遇的损失。
上述清单发布几小时后,中国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等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同样涉及美国对中国的500亿美元的出口额。随后,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USTR考虑额外对10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对于中国的反击,哈继铭认为可以用快、准、狠来形容。“第一次美国挑起摩擦,(中国)商务部用了较长的时间出台政策,而此次从美国宣布到中国反击,不到12个小时,表明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中国的反击比较对等。”哈继铭称。
从效果上看,中国的反击应该是出乎美国政界和商界预料。4月4日,美股开盘大跌,就是例证。美国多位高官紧急安抚市场: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表示,股市不应对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反应过度,因为两国的建议是第一步,还没有付诸实施。美国商务部长罗斯称,中美贸易问题最终可能会通过协商解决。此外,特朗普也在推特表示:“我们没有与中国进行贸易战,战争在多年前就被那些愚蠢无能的代表美国的政客输掉了。”在多方安抚下,最终美股收红。
哈继铭认为,目前中美贸易争端还没有上升到贸易战的程度。除了美方高层态度软化,双方发布的政策也都留有余地。其中美国发布的政策,留有60天的时间给公众反馈意见和政府进行听证。而中国发布的反击措施,则未公布具体实施时间,一切都要视美国的政策情况而定。
特朗普政府并不是第一个对外国商品加征高关税的美国政府,过去林肯、罗斯福都曾经采取过类似的做法。哈继铭表示,采取加征关税刺激经济的做法,会引发其他国家的反弹,本质上是一个双输的结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依靠贸易战实现经济发展。而且增加关税后,需求并不会减少,最终买单的还是美国老百姓,甚至还会引发通货膨胀。
哈继铭认为,本次中美贸易摩擦和特朗普本人的认知有很大的关系。他指出,特朗普在年轻时就在公开场合表示,美国被其他国家利用,被其他国家欺负,直到现在也未能转过弯来。而在特朗普刚上台时,政府中包括经济顾问科恩在内,存在许多理性人士,而现在环绕在特朗普身边的,主要是一些鹰派人士,加上特朗普一贯的认知,促进了贸易摩擦的爆发。
[img]
狂发短信的脉脉,会成为下一个人人网吗?
在经历过微博大战之后,社交成了各大巨头最看重的新赛道。但微信一骑绝尘,几乎没有给其他产品留下任何空间和余地。阿里虽然做了来往,马云也拉了一众自己的明星朋友,但是在微博和微信上面已经有了社交关系的用户,并没有轻易的转移阵地。网易也和中国电信做了易信,但也不了了之。
于是, 对社交产品的思考,从原来的强社交、弱社交的概念窠臼里,变成了针对更窄众人群的服务 。这在某种意义上符合一个更加多元的 社会 ,没有大众,只有分众的趋势。于是,职场社交就成了一个另辟蹊径的选择。
在这条路上,走出了两个代表。一个是钉钉,在来往挂了之后,凭借着对企业用户的深刻理解,来往团队从泛人群社交,转向了职场社交,打造了专门用于职场的社交工具钉钉,并深耕细作了办公的各种周边。钉钉能起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RTX的懒惰和懈怠,如果现在搜索打开RTX主页,它简陋而质朴的UI,会让你瞬间穿越回上个世纪。
而从搜狗出来的林凡团队,对标领英,做了脉脉。脉脉最初的产品定位,就是纯粹的职场社交。赶上2014年兴起的那波创业大潮,脉脉一度也曾辉煌过。但如今的脉脉,为了活跃度和用户增长,已经变得面目模糊,给用户发短信、编瞎话的手艺已炉火纯青,近乎失心疯了。
01
笼罩在腾讯阴影下的社交,依然有机会
脉脉曾经的占位,是很有先机的。在那几轮大战消耗掉第一代互联网巨头的心气之后,脉脉在职场社交上的发展,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实都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即便如钉钉,其实本身社交的成分也很弱,因为钉钉是附着在已经存在的 社会 组织关系的沟通工具。只是,只要有足够多的公司存在,钉钉就会有足够的活跃度和价值。
而脉脉的初心和起点, 是既能集结一个“打工人”已有的职场关系和圈层,又能提供“人往高处走”的可能和路径 。在脉脉的早期,这种产品体验虽然不是很充分,但还是能看到这种努力。
如今的脉脉,已经彻底沦为了KPI目标指导下行尸走肉。习惯于用各种莫须有的短信骚扰用户,“钓鱼”让用户打开脉脉,这完全是一种骗日活的短视的运营手段。而脉脉变坏,就是从脉脉开始打通用户通讯录开始的。
职场社交,就意味着,这本身就是一个有门槛的,也相对窄众的需求。但是在脉脉把通讯录打通后,很多人职场社交装逼的需求完全得不到照顾了。 一个四五线城市的翠花,好不容易在一二线城市活成了lucy,然后就被突如其来通讯录好友的好友请求和点评,打回了原形 。这是微信的泛社交,而不是脉脉自己的垂直社交。
降低注册和进入的门槛,确实会带来用户数量的上升,但一群属性和品味,都极不相同的人,聚在一个大的社区里,其实就意味着 这个产品已经开始迷失自己了 。以脉脉的产品形态为依据,脉脉至少可以衍生出很多条业务和价值线,诸如招聘、资源的有偿提供(兼顾到需要者、被需要者)、职场内容的付费阅读和课程等等,但这些领域,脉脉都没有什么建树。反应出这是一个运营跟不上产品,增长和商业化压倒一切,但又没有什么长线计划的团队。
脉脉在某种意义上,和人人网很类似。早期的迅速蹿红,在于从垂直和分众切入。后期的迷失和莽撞,在于想多快好省的扩大用户体量。当然人人网最致命的地方在于,它本身是极其懒惰的,光顾着吹牛逼,但却在怎么实现牛逼上一点工夫也不愿意投入,以至于连它移动端都懒得追赶。但它们在面对增长焦虑时的方法和策略,都是一致的,那就是 放弃自己产品最初的定位,放弃社区最初营造的氛围 。
02
职场社交的需求,脉脉的机会
一个人职业生涯和 社会 阶层的跃迁,其实最重要的有两步 。第一步是形成自己的圈子,这对于完成 社会 身份的确认,有极大的帮助,这就需要我们加入一个公司。第二步,是突破这个圈子,能进入到更高级的圈子。
比如,几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创业大潮,很多人都会觉得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很多所谓的大佬,自己会有机会接触到。那个阶段,其实就是一个 社会 圈层不断开放和被打破的时期。资本放下姿态开始寻找新的人和项目,而有想法的人也在寻找合适的资本。所以才会涌现出那么多的机会。
而 脉脉能提供的体验和价值,就和这种置身风起云涌的创业浪潮中的感受和收获 。微信虽然是泛社交,但是要进入特定的群,或者认识把自己层次更高的人,其实还是有相当高的壁垒的。但脉脉却可以提供实在的通道。这是很多人注册脉脉很重要的一个动力。
在所有公司都将目光聚焦在强社交时,功能性社交平台也开始崛起。在搜狗期间,作为CTO的林凡已经开始服务一些搜索的业务,这让他更容易跳出传统的技术思维,从而更全面的思考产品。2012年,林凡从搜狗离开,进军职场社交并推出了脉脉,开始自己的了全新的旅途。
2016年,微软262亿美金收购了用LinkedIn。这宗收购让国内很多人知道了这个职场社交应用,也让职场社交的价值和估值得到了确认。
因为 职场竞争的激烈,也因为内卷,造成了大面积的职场焦虑 。对于互联网打工人来说,35岁是一道实际存在的坎,如果越不过去,就意味着自己的职场价值和竞争力开始下滑,往后要何去何从就会成为一个坚硬的现实问题。在林凡看来,“一方面,职场员工希望能够结识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人去学习;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持续不断地成长。”
因此对于脉脉来说,人脉是脉脉的基石,但不是全部。林凡希望脉脉在提供人脉之外,脉脉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让员工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这也是脉脉的初心。
脉脉的出生占据了天时和地利。首先是2013年前后,大家都围绕在即时社交和基于内容的社交,而在职场社交这个领域,基本是空白的,甚至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什么像样的竞争对手。其次,林凡作为搜狗的创始团队成员,长期从事技术相关的工作,对于产品和技术的理解,以及所能获得的资源支持,都远超大部分的创业者。
在这种巨大的优势之下,脉脉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成立至今已经完成了3亿美金的融资,为脉脉的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弹药。2019年4月,脉脉用户数突破8000万。甚至,林凡早于2016年12月30日就宣布了脉脉实现盈亏平衡。那么,脉脉的一系列伤害根基的运营策略就显得令人非常难以理解。难道是因为脉脉的商业化还是过度依赖搜索和门户时代的品牌广告的打法,所以会对DAU有苛责的要求。还是说,脉脉对于我们以上列到的那些可能的变现路径没有深耕下去的耐心。
03
“千亿美金”的脉脉,窄需求下的挣扎
与微信对比,脉脉作为一个功能性社交产品,脉脉的需求和市场就窄了很多。但是在林凡看来并非如此,他在2018年出席活动时表示, 脉脉可以成为一个千亿美元级别的公司 。但纵观所有千亿美元市值公司,我们发现他们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核心功能始终是一以贯之的。
在这方面,脉脉更多是摇摆不定。在发展路上,脉脉从“工作版的微信”到主打人脉关系,从“让工作更有趣”到“打通职场人脉”,再到“求职招聘”,脉脉经历了几个阶段性的方向转变。不过,也正是在这些方向上的转变,可以看出脉脉的徘徊不定。在RTX垂垂老矣的时候,面对B端巨大的市场需求,脉脉想到了可是迟迟不见产品,而钉钉则成功收割了这个市场。脉脉留给用户的印象还是只有“八卦”。
2018年脉脉推出了天梯计划,主要产品是脉脉打造的一个泛职业化教育平台,在这里可以获取用户所需要的内容。据脉脉 HRVP 凌隽曾透露,「天梯计划」预计投入 10 亿元,与各行业的 1000 个合作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为各行业职场人实现职业成长再度提供强力赋能。 从天梯计划的产品定位不难看出,主打人脉社交的脉脉正在走向知识社区转移 。
但翻看脉脉的社区,作为职场社交平台,知识仍然很缺、职场严谨不足,反而笼罩着虚假和浮夸的氛围。2019年,林凡接受采访时表示,脉脉的脉脉职言(匿名发言)板块DAU已经占据整个应用DAU的8.5%~9.5%之间。然而,这种毫无监管机制的发言,就像“编乎”一样可真可假,并且放大了员工内心中的恶,各种对于公司和工作不满的言论充斥整个板块。脉脉的匿名版块已经发展成为公司负面舆情的重点聚集地。
我们在上面说过脉脉的技术实力,然而脉脉并未将精力放到该有的地方,比如基于LBS的一些服务,可以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提供周围的职场信息。而脉脉选择的是通过技术手段侵犯用户隐私,通过用户的手机通讯录,莫名其妙的多了很多好友。2020年10月,工信部网站今日发布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 脉脉因为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被通告 。
今年初,林凡在活动中坦言,“职场社交+求职招聘”模式最终将会巅覆并取代传统招聘网站模式。林凡的理由是“职场社交创造了一个更加公开和透明的连接方式,且因令用户有更长的使用周期和更高的使用频度,并持续产生多重经济价值,效率更高。”
脉脉把商业化的压力放在了招聘上,然而对于脉脉来说,简历造假过于容易,并且到如今也没有一个监控机制,企业如何原因相信脉脉上简历的真实性呢?
另外,BOSS直聘已经抓住了这波浪潮异军突起,2019年服务人数已经超过6000万,已经成为了企业招人,员工找工作的首选。同时,BOSS直聘的融资额,相比较脉脉并不逊色。
或许千亿美金的梦想是脉脉迷失的根源。在LinkedIn被微软收购之前,不是没有收到过其他公司的收购邀约,但是因为2016年出现股价暴跌、财报亏损的现象,LinkedIn高层显然也意识到公司已经出现了瓶颈,对于这么窄的赛道来说,很难出现大象。
然而脉脉并没有吸取LinkedIn的教训,在这个赛道里, 一心想做成一个流量公司,这是脉脉的战略失误 ,而上一家战略失误的人人网已经以2000万美金的对价被“贱卖”了。
脉脉离2019年百亿美元规模上市的计划越来越远,并且运营手段依然毫无头绪,脉脉会成为下一个人人网吗?
中国吸引外资政策的反思
伴随企业跨国并购规模的大幅减少,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延续上年状况,呈现持续下降的势头。在世界经济前景莫测、美欧企业丑闻、企业整体赢利状况下降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表现出十分谨慎的投资战略。这种状况使人们对未来国际直接投资形势,平添了一层忧虑与企盼。
一、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形势
2002年的国际直接投资形势,承接2001年全球跨国并购规模不断下降的趋势,继续呈现出投资规模减少的现象。具体特点如下:
(一)外国直接投资总规模持续减少
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额为7350亿美元,流出规模为6210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下降了51%和55%。近年来,在外国直接投资中,同新建投资相比,跨国并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实际上,跨国并购规模的下降,是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减少的最直接原因。2001年,全球跨国并购交易总规模为6010亿美元,比2000年的1.14万亿美元下降了47%。进入2002年,国际直接投资疲弱形势依旧。按照经合组织(OECD)发表的统计数据,从2002年1月至6月12日,OECD国家的跨国并购流入规模合计为1994亿美元,仅及2001年全年的1/3水平。因此,根据这一数据,以及下半年的国际投资大体形势,可以估计,2002年的全球跨国并购总规模可能会在5000亿美元左右。按照跨国并购规模占全球直接投资80%的比重估算,2002年全球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规模将在6300亿美元左右,比2001年减少约14%。
图1 1988-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规模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会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等资料制作。
(二)美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在下降
图2显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向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占2/3以上,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资不到全部的1/3。其中,美国引进外资的多寡,历来是反映国际直接投资形势的晴雨表。2001年,美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仅为1310亿美元,比2000年的3080亿美元减少了57%,为199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2001年在美国的外资并购规模为1880亿美元,比2000年的2695亿美元下降了30.2%。进入2002年,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2002年1—6月初,流入美国的外资并购资金为343亿美元,为2001年1880亿美元的18.2%。2001年,美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的23%,而到2002年的上半年,则下降到17%。
同样,在对外投资方面,美国企业对外投资热情与能力也显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美国2000年对外直接投资为1512亿美元,2001年减为1234亿美元,2002年1月至6月初仅为471亿美元。
图2 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表1.2制作.。
(三)欧盟的国际投资能力亦呈收缩状态
与美国一样,作为世界上另一个重要的外资输入与输出国,英国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也明显下降。一方面,从外资流入情况看,2000年,发生在英国的跨国并购资金为2148亿美元,2001年下降了47.5%,仅为1127亿美元;2002年1—6月12日,为309亿美元,仅相当于2001年全年的27.4%。另一方面,从外资流出情况看,英国对外并购资金从2000年的3726亿美元骤减至2001年的846亿美元,2002年1月至6月12日也仅为325亿美元,相当于上年全年的38.4%。
从地区总体情况看,欧盟依然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地区,尽管这种净流出规模同样在明显下降。根据欧盟官方统计,2001年的欧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直接投资为2020亿欧元,而流入欧盟的直接投资为970亿欧元,比上年下降39%。从表1中,可以看到,2001年欧盟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为1050亿欧元(占欧盟GDP的1.2%),而2000年净流出规模为1640亿欧元(占欧盟GDP的1.9%)。在欧盟各国中,德国是对其他地区投资最大的成员国(600亿欧元),其次分别为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法国等。
2002年上半年,法国和德国吸收了全球跨国并购规模总额的20%以上,而2001年全年只占到14%,在德国,每起并购的平均金额达到1.16亿欧元,与去年同期持平,高于全球并购的平均交易金额。这主要是因为德国的大企业正处于调整重组期,中型规模并购则呈上升之势。其他欧盟国家,如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等在2002年上半年的企业并购流入规模比上年同期也略有提高。
表1 2000-2001年欧盟国际直接投资状况 (单位:亿欧元)
资料来源: Europe Commission(August 05,2002):
从对外投资情况看,尽管2002年的法国、德国等国家对外投资规模均无法与2000年的投资高潮相比,但与2001年相比,下降的趋势已经有所趋缓。2001年,德国和法国的对外并购资金分别为608亿美元和275亿美元,2002年1月至6月初,分别为254亿美元和148亿美元。预计全年可以保持甚至超过2001年的水平。
(四)发展中国家外资流入水平处于比较低迷的状况
拉美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在1999年达到创造记录的1050亿美元,2000年下降到880亿美元,2001年续减到800亿美元,但其10%的下降幅度同全球FDI 40%的下降幅度相比,情况要好得多。在拉美国家中,墨西哥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为247.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14.44亿美元,是拉美地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巴西曾在2000年吸引外资327.8亿美元,列居当年拉美第一位,但在2001年,巴西吸引外资226.4亿美元,列于墨西哥之后,居拉美国家第二位。但好景不长,进入2002年后,由于该地区私有化浪潮的结束和发生金融危机等因素,拉美地区的投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外资流入迅速减少,即使原本计划前来投资的外国企业也变得谨慎起来。2002年1月-6月12日,流入巴西、阿根廷、智利三个南美主要国家的外资并购金额合计仅为46亿美元,尚不及智利一个国家2001年51亿美元的引资规模。外资流入之骤减可见一斑。
同样,除中国外,亚洲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外资流入也呈剧减之势。2002年1月至6月初,东盟中6个成员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大约在65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同期减少近60%。其中下降最明显的马来西亚,从2001年1-6月的30亿美元下降到5.7亿美元。降幅高达80%。新加坡的外资流入是6个国家中下降幅度最小的,降幅也有22%之高。
(五)中国是国际直接投资主要受益者
作为世界上最大新兴市场的中国,成为全球投资阴霾中少有的亮点之一,是国际直接投资流向变化中的主要受益者。在加入WTO后的第一年,中国利用外资保持了很高的增长势头。根据中国外经贸部统计,2002年1-8月,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44.42亿美元,同比增长25.52%。可以预计,2002年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总规模将超过500亿美元,创下历年外资引进规模的最高记录。而且,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提高,流入中国的外资构成也在发生积极变化,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投资比重在明显提高。从来自中国港澳台地区的投资构成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仅根据台湾的统计,在1991-2000年间,台湾对大陆电子及电器制造业的投资仅占其对大陆投资总额的28%,而2001年则提高到45%,而相应地,纺织与食品饮料行业的投资则从12%下降到3%。
(六)流向公用事业和建筑业的并购资金显著增加
虽然2001年的全球并购资金比上年明显减少,而其部门流向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即仍以流向信息及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为主。但是,进入2002年以后,并购资金的部门流向与过去有了新的变化,除了第一产业及传统制造业变化不大外,最重要的变化是公用事业及建筑领域并购规模的显著增加,吸收的资金在各产业中所占比重,从2001年的不足5%跃升至23%(图3)。相比之下,资金流向减少最多的是金融与保险、信息与多媒体领域,这些领域2001年吸收的企业并购资金合计高达43%,而2002年上半年则骤减至26%,其中在新经济浪潮中并购异常火爆的电信领域,已是江河日下,在2002年可以说几乎是偃旗息鼓,没有发生几起太大规模的并购案。
图3 2002年上半年全球并购资金的部门流向
资料来源:OECD:。
二、造成近年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变化的主要动因
具体地,造成近年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发生变化的主要动因包括:
(一)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和主要股市的不断下跌
以美国经济为火车头的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和主要股市不断下跌,制约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如今的美国股市,资本总市值大幅缩水。美国100家最大公司有26家企业(包括惠普、思科、AOL等)的市值缩水在2/3以上。投资者损失惨重,投资信心深受打击。在2002年1—8月,美国标准普尔指数已下跌了23%。第二季度的家庭净资产,因股市下跌减少8770亿美元,家庭拥有的共同基金下跌了2000亿美元,退休基金损失4690亿美元。证券行业赢利水平的下降同样可以说明这一问题。2000年,美国证券公司的税前利润尚为210亿美元,2001年便下降了50%,仅为104亿美元,美国证券行业协会预测2002年的证券业利润也仅为100亿美元。股市的兴衰是企业并购活跃程度的晴雨表。这种背景下,并购交易的换股方式不再那么受欢迎,被收购企业更乐于以现金方式进行交易,使得并购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第五次全球并购浪潮的结束
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全球企业发生了五次并购浪潮,每次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所相同的,但相同特点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周期变动发生同向变化。即并购浪潮中的起步、上升、高峰、下降四个阶段,都是与经济的萧条、复苏、繁荣、衰退相合拍的。第五次全球并购浪潮的发展,正是沿着这样一种轨迹变化的。此次全球并购浪潮的结束,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体现在全球并购总交易规模、并购件数和平均每件并购交易规模的减少;二是跨大西洋两岸资本流动的减少,三是新经济产业(电信为主)并购热潮的降温。
首先,自2000年下半年起,包括跨国并购在内的全球企业并购活动,无论从交易规模还是并购件数都明显下降。在规模上,与2000年3.5万亿美元的全球并购规模相比,2001年全年并购规模下降到2万亿美元左右。2002年第一季度,全球企业并购规模只有2436亿美元,为1995年以来季度最低水平。在体现活跃程度的并购件数上,2002年上半年,全球企业的并购数量8340件,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近29%。另外,平均每件交易规模也大为降低,超过百亿美元的并购案件已是屈指可数,无论是2001年全年最大的并购案,德国电信(Deutsche Telekom AG)对美国声流公司(VoiceStream)的收购,还是进入2002年后,最具影响力的惠普并购康柏一案,它们的交易规模都为200多亿美元,与2000年沃达丰收购曼内斯曼、美国在线收购时代华纳的上千亿美元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其次,作为全球并购活动的“主战场”,大西洋两岸的并购之活跃,尤其是欧洲企业对美国企业的大肆并购,是第五次全球并购浪潮的重要特点之一。但是,近两年欧美并购热浪的降温直接导致了全球并购规模的减少。2000年,欧洲流入美国的直接投资达到创记录的2387亿美元,2001年,便下降51%,为1181亿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仅为23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6%。
再次,从行业状况看,电信行业是第五次并购浪潮最“火”的明星领域,电信巨头们纷纷狂热地进行巨额资本跨国并购。但孰料它们不仅没有获得预期的丰厚利润,反而陷入累累的债务危机之中。截止2002年第一季度,绝大多数西方电信巨头,均宣布经营亏损,在短期内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会有大的改善。又如在半导体产业,早在2001年年初,美国的行业协会和半导体公司就曾预计2001年下半年产业发展就会走出谷地,但事实并非如此。2002年,它们又做出类似的预测,而事实是,2002年上半年,在全球10大半导体供应商中,只有英特尔、三星电子、台积电三家销售额有所增长,其余7家(如东芝)均有5—29%幅度的下降,整个产业并没有真正走出低谷。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扩张与对外投资的意愿与能力都大大下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形势由盛而衰,便是势在必然了。
(三)美欧大公司丑闻使投资者信心受到沉重打击
安然、世通、泰科等一系列公司腐败事件的发生,迅速捅破美国股市泡沫.。公司治理结构及其会计、审计制度都暴露出很大问题。严重的制度缺陷,使得曾备受其他国家推崇的美国企业模式受到广泛质疑。的确,公司腐败事件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仅从短期的市场效果看,它们在心理上对投资者的打击就格外沉重的,人们已不知道明天还会出哪家企业的丑闻,害怕股市投资踩上“地雷”。抛售和减持手中股票,似已成为投资者的唯一选择。股市低迷,反映了广大投资者对于以往大量并购活动的反思。那些热衷于并购的企业高管,无论并购的成败与否,往往才是最大受益者。因此,广大投资者在股市上“用脚投票”迫使企业在目前的并购活动中逐渐谨慎起来。惠普收购康柏的消息发布后,它们的股票不涨反跌,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美欧股市不断下跌使企业融资能力下降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对新增投资扩张持谨慎观望态度。
(四)跨国公司“少而精”的全球投资战略
跨国公司整体赢利能力的不断下降,迫使它们重新反省以往的外部扩张性发展战略。对于美国《财富》一年一度的全球500家大公司排名,虽然2002年的排序因有安然、世界通信这样的问题企业赫然在列而受到质疑,但由于它是以2001年企业公布的财务报告、按营业额排序,毕竟反映了跨国公司经营的大体状况,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2002年《财富》全球“500大”,2001年的全球“500大”的企业资产总额虽然有所增加(6.2%),但营业额还是略有下降的(-0.4%)。而最为令人吃惊的,是利润下降幅度之大(-54.1%)。
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迫使跨国公司对以往大肆外部性扩张的战略进行重新审视与调整,从过去追求外部扩张向目前加强内部整合方向转变,除了对美国、中国等重点国家加强投资外,从总体上,向着“少而精”的全球发展战略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很多跨国公司纷纷裁员(自2001年以来,美国仅电信企业就已裁员50万人)、出售非主营部门资产等等。在过去两年中,索尼削减了它在全球资本开支40%,关闭了15家工厂(其中两家在美国)。再如,作为欧洲新经济时代的标志性企业,在短短几年中,法国维旺迪环球公司(Vivendi Universal)从一个自来水公司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媒体集团,但它也为此欠下了高达190亿欧元的巨额债务,总裁梅西耶被迫辞职。新总裁富尔图上任伊始,便对以往的并购战略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决定采取以“出售求生存”的战略,被迫放弃一些“重大资产”,包括可能出售几年前收购的美国环球音乐公司。
(五)中国日益成为影响国际直接投资格局的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的崛起,标志着国际直接投资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与两年来亚太地区外资流入的减少形成鲜明的反差,投资中国与外资在华并购的热潮正在升温。由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并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开始产生显著的影响。例如,2001年,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东道国不是美国,而是中国。而且,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正在从东南亚迁往中国。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是中国劳动力廉价所致。实际上,一向被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状况正在发生变化。资料显示,外资企业的中国职员的劳动力成本已高于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而且,随着外资大量流入和国内企业吸引力的提高,使得对合格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加上中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正在不断完善,这些都在加大外企的投资成本。因此,影响中国外资流入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开始下降。
其实,真正影响和加快外资流入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的市场优势和制度优势(如投资政策及其透明度)正在上升。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和“入世”后鼓励外资进入的政策保障,都坚定了跨国公司投资信心。仅从中国的外资政策方面看,在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中国政府本着鼓励外商投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原则,增加了鼓励类目录,由过去的186条增加到262条;减少了限制类,由112条减少到75条。同时,放宽了外商投资的持股比例限制,并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和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络系统首次例外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开放银行、保险、商业等领域。
正是在此背景下,大量的跨国公司却纷纷表示要加大对中国的投资规模。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它们的全球战略都将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投资对象。中国投资市场的国际竞争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小到钟表、眼镜,大到汽车、航空,竞争的硝烟都将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仅以汽车业为例,在大众、丰田等巨头南北割据的情况下,不甘落后的日产公司亮出大手笔,投资85.5亿元(10.3亿美元)与东风汽车公司组建一家新公司,双方各持50%股份,要在2006年实现55万辆汽车的年销售目标。
在新的外资政策导引下,外商已不再满足于已往的合资等投资方式。2002年前8个月,外商独资企业占新批外资企业总数的65.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6.3个百分点,体现出日益明显的外商“独资倾向”。伴随着中国允许国有企业向外资出售股权政策的出台,外资在华并购必将呈现迅速升温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在将它们的地区总部迁入北京和上海。2002年上半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上海的步伐明显加快,累计已超过70家,其中以信息技术产品公司以及物流、航运等行业的跨国公司居多。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台湾企业在外资流入大幅减少的同时,对大陆却显示了极大的投资热情,其中2002年上半年的新增投资有88%都投在长江三角洲。而且,台湾电子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投资呈明显的增长趋势。
三、对2003年的预测
2003年,国际直接投资形势能否走出低迷,依然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复苏程度和全球投资环境能否有所改善。从欧美等投资大国的状况看,在200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停止下滑,还是可望可及的。促成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停止下滑的因素包括:
第一,随着欧盟各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税制改革及欧盟东扩,欧盟企业区内投资潜力巨大。尤其是中东欧经济转轨国家近年来的经济稳定、投资环境的改善,加上文化趋同和地理优势,使得这些国家对欧盟企业具有很大的投资吸引力。
第二,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的外资引进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而且也大大落后于英国、法国和德国。但是,由于日本经济的长期萎靡不振,日本人对外资的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日产公司被雷诺收购后的改革成效,使日本人切身看到,日产式的彻底重建也许才企业新的发展出路。经过几年的改革,日本企业相互持股的比例在明显降低,由1991年的52%降低到目前的37%,这为外资企业收购本地企业提供更大机会。所以,可以预期在今后几年,随着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阻力的继续减少,完全可能掀起一阵外资并购日本企业的浪潮。
第三,美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决定了新一轮的国际投资浪潮将在何时、以何等规模出现。虽然统计数字显示,从2000年后美国对外资的吸引力的确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跨国公司对美国投资机会放松关注。相反,它们是在等待新的更好的机会。因为没有迹象表明已经投资美国的外国企业在大量转让资产。事实上,在一些产业,如汽车、制药等领域,外国企业依然在增加投资。例如,在对美国的投资中,汽车领域是个少有的投资亮点。外国企业正在扩大在美国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丰田增资扩大其在美国的四个制造厂的规模;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则斥资10亿美元美国兴建一家年产22.5万辆轿车、用工2000人的汽车制造厂。同样,制药行业的跨国公司依然对美国市场情有独钟。德国Merck制药公司2002年6月宣布,公司今后的投资重点将转向美国。此前,德国第二大制药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及瑞士诺华(Novartis)制药公司也宣布将投资重点从欧洲转向美国。世界各国制药工业将美国作为投资重点的原因关键有两点,一是世界制药业正越来越集中于美国。美国药品销售额占世界总销售额的40%以上(欧盟只占22%)。二是美国能够提供更好的药品研发条件,能够在企业与科研机构间建立更紧密联系。世界上62%的新药是在美国研制出的(欧洲的新药研制数量仅占世界的21%)。这样,为了争夺美国药品市场,新一轮的投资热潮正在兴起。
第四,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地区的并购活动有可能率先走出低谷,成为全球并购形势中最为活跃的地区。随着中国开始向外资出售国有企业股权和有关外资并购法规的完善,外资并购的可操作性将不断提高,外资并购热潮将从2003年继续升温。同时,作为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已居世界第六位的经济大国,中国对外投资能力也必将迅速提高。尤其是随着民营经济的崛起,中国对世界直接投资增长的贡献度会越来越大。作为周边国家,其他亚太地区国家也纷纷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加上亚太新兴地区现已成为国际资本最重要的避险地区,因此,可以预计,整个亚太地区正在酝酿着以中国为核心的新一轮企业兼并高潮。
第五,传统产业将重新成为企业并购主流。对于传统领域来说,分分合合本是经常事。只是在新经济浪潮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尽了风头,成为全球并购浪潮的主角。但从某种角度上,传统产业倒是新经济浪潮的最大受益者,高新技术产业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企业并购的活跃程度也因此将大大提高。从2002年情况看,50%以上的并购资金流向了以制造业、公用事业与建筑业为主的传统产业,这种现象将继续保持到2003年。由于电信、因特网等领域的规模扩张已基本止步,在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下,它们之间的重新整合也是难上加难。因此,今后一段时期,人们对并购领域关注的目光将更多地聚焦在传统领域。
综上所述,2003年不太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国际投资热潮,总规模依然可能在5000亿美元之间,很明显,同2000-2002年这三年总规模的变化相比,其下降趋势已大大趋缓。而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好转和投资者信心的恢复,新一轮国际投资浪潮还是指日可待的。
身价千亿美金的巴菲特,为什么过得却像一个“普通小民”?
巴菲特是一个传奇,无数人对其顶礼膜拜,在投资界被称为神一般的人物,其一举一动无不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人或许会认为股神巴菲特这样的超级富豪的生活一定很奢华,其实不然。尽管巴菲特坐拥无数财富,但千亿美金下的反思他的生活作风就是一个十足的“普通老头”,其生活上的开支恐怕和搬砖的差不多。
据统计,巴菲特目前的资产超过了100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想想咱们国内风光无限的马云和马化腾,其身价也都不过400亿美金,巴菲特的身价比双马加起来还多。而就是这样一位超级大富豪,在过去的50多年里。基本上一直在麦当劳吃早餐,要么是2.7美元的两个香肠馅饼,要么是3美元的鸡蛋芝士麦,或是3.5美元的饼干,花费从基本上未超过5美元。而他的住所也更让人啧啧称奇,并不是豪华大庄园之类的,他现在依然住在1958年以3.15万美元买的房子里,然后开一辆不到40万人民币的凯迪拉克!
巴菲特的生活也非常节俭,他很少出席宴会,不抽烟,几乎不喝酒,有点喜欢喝可乐,不赌博,不住豪华酒店,一身衣服穿到破为止,据说他的一个钱包用了20年。巴菲特买东西还喜欢用打折券,据说,有一次他请比尔盖茨吃麦当劳就是用的优惠券。对于普通升斗小明而言,努力赚钱无非就是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罢了。而巴菲特的境界太高,普通小民确实无法理解身价千亿美金的他到底图个啥。有人戏言千亿美金下的反思:或许巴菲特除了赚钱而已经不会生活了。下面有关于巴菲特的几个真相:
1、巴菲特在50岁后才成为亿万富翁,99%的财富都是50岁后挣到的,所以活得长也是投资成功的重要条件。2、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是世界上最贵的,1股达到了30万美元,将近200万人民币。3、巴菲特是生活的失败者,他经常找不到灯的开关,搞不清墙壁的颜色,连开收音机和启动汽车都有困难,老婆生病了也不会照顾。4、巴菲特每天会花6个小时读书,60年如一日。5、巴菲特注重价值投资。他最具代表性的投资包括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苹果、美国运通、中石油、比亚迪。6、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每年拍卖一次,款项捐给美国慈善机构,至今已经19年,今年的拍卖价格是456万美元。中国的段永平、赵丹阳、朱晔、孙晨宇都靠拍卖和巴菲特共进过午餐。巴菲特的午餐定价并不高,主要是被炒作了起来。9、巴菲特累计慈善捐款310亿美元
“要么死,要么千亿美金” 李想的野心 不仅仅是“敲钟”
2020年,理想的IPO年。
据路透社日前最新报道,理想汽车已申请在美国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计划筹资至少5亿美元,最早于2020年上半年上市。
对此,理想汽车在回应媒体时称“不予置评”。
据知情人士透露,去年12月理想汽车已经秘密提交千亿美金下的反思了IPO申请,并聘请高盛作为牵头此次IPO的主要银行。
如果一切顺利进行,理想汽车将成为继2018年蔚来汽车10亿美元IPO之后,第二家在美上市的中国电动汽车初创企业。
事实上,理想汽车赴美上市的野心早已暴露无遗。
"千亿美金下的反思我已操盘过百亿级公司,希望再操盘一家千亿级公司。"
在理想ONE亮相时,李想曾隐晦地表达了理想汽车登陆资本市场的想法。
除了创始人的言论之外,理想汽车股权方则以实际动作“发声”。
先是在2019年8月,常州武南新能源汽车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州武新)拟将持有的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即理想汽车)0.91%股权进行转让,对应出资额约为829.55万元。
而后,作为理想汽车的第二大股东,利欧股份发布的公告更是直接佐证了这样的判断。其称,“车和家拟搭建VIE架构,在相关重组完成后,理想汽车股东将通过持有开曼公司的股份,间接持有理想汽车及其附属公司权益。”
扉旅汽车查阅,VIE架构是千亿美金下的反思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的重要途径,蔚来汽车就是采用此架构在美股上市。
除了股权方的密集举动,理想汽车也没停下来。
去年8月完成的C轮融资就算一个。
理想汽车C轮融资额为5.3亿美元,由美团创始人王兴领投,经纬创投、明势资本、蓝驰创投等老股东跟投,投后估值约为29.3亿美元。至此,理想汽车累计融资约为15.75亿美元,估值约为29.3亿美元。
业内有分析认为,在上市前引入战略投资人,可以提高上市时股票发行价格和融资效果,还能够获得上市费用。
股权变动、融资、注册海外公司,理想汽车为海外上市所做的准备似乎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此外,理想汽车的量产交付,也让理想IPO “讲故事”有了一定的筹码。
2019年的最后一天,理想汽车公布了目前的成绩:首款产品理想ONE正式量产后,首月产量达1530辆,在2019年12月4日开始交付至当月最后一天,共交付1000辆理想ONE。
李想曾经表示:“对于上市,希望是能够水到渠成。”
如今,水到渠成,暂不好说,迫于无奈,却有迹可循。
造车4年,理想负债高达9亿元。
扉旅汽车查阅数据显示,2018年理想汽车营收约为1.7亿元,净利润约亏损7.18亿元,资产总额约为47.32亿元,负债总额为8.3亿元。截至2019年上半年,理想汽车营收约为0.05亿元,净利润约亏损6.29亿元,资产总额约为58.41亿元,负债总额为9.31亿元。
在这么大的资金压力下,谋求上市的用意已经昭然若揭。
除了资金层面的压力外,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也让“迟到者”理想汽车,难言好过。
如今新能源市场厮杀的号角,俨然吹响。
除了造车新势力外,恒大、宝能等商界巨头,以及比亚迪、吉利等老牌玩家,都已强势杀入。此外,随着特斯拉的国产落地,留给国产品牌陪跑的时间也不会太过长久。
一边是资金链倒逼,一边是行业竞争加剧,在双重压力下,上市或许是理想目前的最优解。
李想曾立下宣言:“要么死,要么千亿美金。”
然而,千亿美金下的反思他要的不仅仅是一次上市敲钟。
他的目标是,“到2030年,要让理想成为一个年收入过万亿的企业,利润率超过25%。”
显然,在车市寒冬中,理想必须坚挺的活下去。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