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 » 约三成德国人反对制裁政策和军援(彻底击败德国后,为了讨论如何制裁)详情

约三成德国人反对制裁政策和军援(彻底击败德国后,为了讨论如何制裁)详情

新湖南 2年前 (2022-12-19) 企业 143 views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冷战事件的经过

冷战(1945年至1990年)(即北大西洋公约冷战(英语: Cold War, 俄语: 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 )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华沙公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此外,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冲突可能导致全人类毁灭,因此双方都尽力避免发生全面的“热”战(请见相互保证毁灭),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帝国主义”、“剥削劳工”,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极权铁幕”,企图将民主国家纳入极权专制的统治。

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直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为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国可以算是冷战中最主要的争端焦点,特别是柏林。柏林墙很可能是冷战最生动的标志。这堵墙分隔了东柏林(属于东德)与西柏林(属于西德),使西柏林孤立于东德内。

西方世界对冷战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在二战结束后10多年的时间内,很少有学者会挑战美国官方对冷战起因的看法:即双方关系的破裂是由于斯大林违反了雅尔塔共识、苏联企图主宰东欧,以及苏联的扩张主义。

但是之后很多历史学家提出了另一种观点:美国企图保障其在全球的贸易利益才是冷战最主要的起因。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的帝国主义野心如果不是最主要,至少也是与苏联的作为同等重要的导致冷战爆发的原因。简单而言,史学家对谁应该为二战期间结盟的美苏关系的破裂以及冷战是否是不可避免的这两个问题上产生分歧。后一种观点(即美国应该负责)在越南战争中达到顶峰,很多人开始认为,美国在道德层面上并不比苏联高多少。

在冷战后期,历史学家们开始寻求一种后修正主义的解答。到冷战结束后,这一派观点已经占了上风。这派历史学家并不认为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国应该为冷战负全责,而是归咎于双方的误解与反应,两方都应对冷战负责。后修正主义学者追随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看法,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如1947年对希腊的援助和马歇尔计划是必要的。

根据这种观点,“共产主义运动”并不是西欧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全面战争,以及欧洲的社会结构才是其根源。而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一个良好的欧洲经济体系,从而减少了极左势力在西欧的吸引力。对欧洲来说,经济援助结束了资金短缺,刺激了对战后重建的投资。对美国来说,该计划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北约组织则将西欧国家纳入共同防御体系,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扩张。后修正主义学派不认为共产主义具有扩张性,企图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在确保欧洲的稳定方面是必要的,从而避免权力向苏联倾斜,最终危及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两方都尽力避免发生一场全面的“热”战。双方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剥削工人”,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邪恶帝国”,企图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到民主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社会主义革命、人民革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严重地冲击着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为了遏制、扑灭这些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资本主义体系,采用各种手段推行“冷战”政策。最先提出“冷战”术语的是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于1946年初在一次演说中提出来的。同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富尔顿发表的反共演说和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的有关内容,标志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式推行“冷战”政策。1947年 9月,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战”一书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战”的文章。从此起,“冷战”术语广为流行,“冷战”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遏制、破坏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的一种重要手段。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随后,美军把“冷战”作为一种战争类型列入野战条令。1962年版美军《作战纲要》,把战争分为三种类型,即“冷战”、“有限战争”、“全面战争”。给“冷战”所定的定义和原则是:“冷战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敌对的国家或联盟可以用冷战来进行较量”,“不仅运用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而且还使用军事力量。军队在冷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实现国家目标做出贡献。为遏制他国使用武力,可以动员后备役部队或展开现役部队”。“冷战和有限战争之间的界限既不是明确的,也不是绝对的。因此,可能需要使用正规军队来进行实际上是战斗行动的冷战活动”。1968年版美军《统帅纲要》又补充规定,“稳定局势作战也包括在冷战中”。 这里说的“稳定局势作战”,就是在世界各地进行的镇压、扑灭各国人民革命运动的作战。在世界上,哪里有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它们的军队就派往哪里,进行镇压,或是对反动政府提供军援和作战支援,甚至进行核讹诈、核恫吓,大耍“世界宪兵”的把戏。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反动集团进行“冷战”的手段还包括:派遣“和平队”进行渗透;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以签订集体防御条约的形式扩大军事同盟,美国先后与五十多个国家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挑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瓦解社会主义体系;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等等。尽管如此,并没有阻止世界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非、拉和大洋洲,只有 38个独立国家,现在已发展到 140多个独立国家。

各国的军队很少卷入到冷战之中;这场战争主要是诸如美国中情局、英国军情六处、西德情报局、东德国家安全部和苏联的克格勃等情报机构之间展开的。世界主要强国从来不会直接卷入一场针对对方的军事冲突。

冷战中大部分的伤亡可能是由情报机构所采取的针对平民或军事目标的袭击造成的。间谍被派往东西两方阵营,或者在当地召募情报人员,甚至强迫加入。当间谍被发现时,他们不是被立即杀害,就是与对方所抓获的人质交换。间谍飞机和其他从事查勘任务的飞机一旦发现会被立即击落。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冷战”政策,导致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 1949年 4月 4日成立,继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于 1955年 5月14日成立。从此以后,“北约”集团 15个国家的军队近 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 7个国家的军队 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开始处于战略对峙状态。美国的 1626枚战略导弹和苏联的1910枚战略导弹,及双方数以万计的战役核导弹,相互瞄准着对方成员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目标,处于待机“按电钮”之势,进而导致军备竞赛,争夺核优势、航天优势的斗争愈演愈烈,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只是双方都害怕毁灭于世界上已掘有的130亿--160亿吨当量(相当于在广岛使用的 100万颗原子弹的威力)的核武器中,谁也未敢启动“核按钮”,发动核大战。苏联、“华约”于 1991年解体后,美、苏两大集团长达 40年的“冷战”才算告终。这种“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但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又企图制造反对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的冷战。这是值得引起警惕和防备的。

今天很多的观察家认为,美国在冷战中的许多作为是违反其宪法以及国家理想的(例如未经国会授权而发动一场未经宣告的战争)。美国的政治或军事领导人则经常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由来开脱此类行为。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们认为,他们受到两个超级大国的凌辱。例如在阿富汗的反美主义主要来源于冷战中美国为阻遏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而采取的不当行为。

根据这种观点,“共产主义运动”并不是西欧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全面战争,以及欧洲的社会结构才是其根源。而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一个良好的欧洲经济体系,从而减少了极左势力在西欧的吸引力。对欧洲来说,经济援助结束了资金短缺,刺激了对战后重建的投资。对美国来说,该计划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北约组织则将西欧国家纳入共同防御体系,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扩张。后修正主义学派不认为共产主义具有扩张性,企图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在确保欧洲的稳定方面是必要的,从而避免权力向苏联倾斜,最终危及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柏林墙事件

赫鲁晓夫重新提出柏林问题有种种目的。基本目的是迫使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承认民主德国,使德国分裂成为国际公认的既成事实。直接目的是拔掉西柏林这根肉中刺。自第二次柏林危机以来,东柏林人心惶惶,1960年跑离民主德国的人数达创纪录的15万多人。据统计,从战后到1961年夏,离开东柏林的人超过200万,其中很多是技术人员。而且西柏林成了西方国家反苏、反共的宣传中心和间谍中心。

维也纳会谈结束后,赫鲁晓夫决心在西柏林问题上与肯尼迪较量一番。1961年7月初,他宣布暂停苏军复员,并将苏联的军费增加1/3。肯尼迪立即作出了强硬的反应。他认为西柏林是美苏对抗的焦点,表示决不容许西方被赶出西柏林。他要求国会追加 32.5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征召部分后备役人员和国民警卫队,扩大民防计划,修筑防空设施。顿时间美国和苏联剑拔弩张,持续近3年的柏林危机开始进入新的高潮。

1961年8月13日,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从15日起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出东柏林都要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这一出其不意的行动使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措手不及,恼怒之至,但除了发出警告之外,不得不把“柏林墙”作为既成事实加以接受。柏林墙既已筑起,赫鲁晓夫便于10月10日苏共22大上正式取消了要求美、英、法于1961年12月底以前撤出西柏林的期限。不久,赫鲁晓夫冻结了德国和西柏林问题。美、苏关系得以再次缓和下来。柏林危机的结束,是美苏进行军事对抗后妥协的结果。但这不过是为新的危机埋下了种子。

就在柏林危机过程中,美苏双方之间核军备竞赛迅速升级。“柏林墙”筑起两个星期后,苏联撕毁美、苏两国为期三年的禁止核试验协议,恢复了一系列核试验。肯尼迪看出苏联是虚张声势,对美国不会构成任何真正威胁,但也不甘示弱,在9月命令恢复地下核试验。美、苏军备竞赛又进入一个高潮。

纳粹国防军和党卫军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1944年6月10日,党卫军第四装甲掷弹兵团第1营在开往诺曼底途中,制造了“奥拉杜尔大屠杀”事件,血洗了法国小镇奥拉杜尔并将其夷为平地。事件发生后,德国国防军驻诺曼底的最高指挥官隆美尔元帅却只能发表抗议,难道陆军元帅隆美尔不能把首恶狄克曼少校拉出去毙了吗?

确实不行,国防军将领制裁不了罪魁祸首,因为党卫军虽然在作战时归属最高统帅部调遣,但其内部人事和奖惩管理却隶属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和党卫队作战总部,国防军无权过问,这就是国防军和党卫军的最大区别。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武装力量由二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宪法规定的德国唯一武装部队“德国国防军”,它的核心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普鲁士军官团”,虽然因为一战战败德国国防军被压缩至10万人以内,但保存和训练的全部都是精锐骨干,从而使希特勒掌权后得以迅速扩编为上百万军队;其二便是由纳粹党党属准军事武装“党卫队”在战争爆发后扩充起来的党卫军部队,它的准确名称应该是“武装党卫队”,用以区分只在国内负责治安、反谍、监视异己和民族政策的普通(下属)党卫队。

在德国总统兴登堡逝世前,只担任总理的希特勒是不敢太放肆的,并且兴登堡和普鲁士军官团非常排斥纳粹党自建武装,要求希特勒遵守“国防军是德国唯一的武装力量”这一原则(清洗冲锋队也有这方面的原因,罗姆一心要建立第二武装),因此这个时候的党卫队尚不敢公开建立武装部队,它只是一个负责党内领袖保卫、政风监察和情报搜集任务的准军事组织,不妨理解为党属“宪兵”而非正规军,从1929年起一直由希姆莱领导。

到1934年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兼总统和总理于一身自封“元首”时,便没有什么人可以阻挡纳粹党建立党属武装部队了。

1934年起,党卫队在国防军认可下建立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其后改编为“武装党卫队”,这就是党卫军最初的雏型,总共编有11个营约8500人;到1936年党卫队有了两个比较明确的军事组织,即武装党卫队和“骷髅总队”,前者是作战部队的前身,后者是纳粹集中营管理的专门队伍。

到1937年武装党卫队已拥有三个分队、一个工兵营和一个通讯营,基本等于国防军一个师的实力;1938年武装党卫队被德国官方所承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队:即德国国防军是国家武装力量,而武装党卫队是纳粹党元首希特勒直接领导的精锐党属武装,俗称“党卫军”,随着地位被合法化,二战爆发后党卫军开始快速发展。

严格意义上说,党卫军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提问中与国防军着重区别的是担负作战任务的“武装党卫队”,是党卫军的狭义称谓。

而广义的党卫军则泛指希姆莱领导下的所有党卫队武装人员,包括骷髅部队、特别行动队、各地党卫队分支机构和党卫队保安处、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等,这些单位统称“下属党卫队”,其实也算党卫军,只不过“下属党卫队”不履行作战职能,与军队的含义还有差距而已。我们在此也只讨论狭义党卫军与国防军的主要区别,或可单独称之为“武装党卫军”。

武装党卫军作战服装与国防军的样式和颜色是基本相同的,但军装上的领章和肩章有所不同,领章上的“SS”标识与国防军的长条形领章区别明显;党卫军士兵的钢盔上也有“SS”符号,而国防军是三色符号;在军官的大檐帽上,党卫军军官多出一个骷髅帽徽。

武装党卫军野战部队的军衔与国防军类同,但是在称呼上要加上“党卫军”前缀,比如党卫军少将、党卫军上校等;而非野战部队的“下属党卫队”则有另外一套党卫队内部军衔体系,比如旅队长、旗队长等。武装党卫军军衔与国防军接轨,是为了作战的需要,以免战场职衔混乱。

武装党卫军的装备和补充要优于国防军,这是由于希特勒和希姆莱的宠爱造成的,实际上希姆莱由于没有作战指挥权,对武装党卫军的控制力有限,党卫军的野战部队一般只听从最高统帅部和希特勒本人的指令。由于武装党卫军作战的狂热性使其表现出比国防军更强悍的战斗力,因此新式武器和重型武器一般优先装备党卫军,党卫军装甲师编成内的坦克无论质量和数量都高于国防军。

武装党卫军的兵员成分复杂,到二战后期武装党卫军已经只有少部分德国人,但却吸收了包括法国、匈牙利、乌克兰、芬兰等30多个国家的纳粹拥护者,到德国投降前武装党卫军拥有近60万的总兵力(全部党卫队总人数接近100万),先后组建了38个作战师,分为正规师、志愿师和武装师三种,并且有了军和集团军的编制,单独或配属给国防军遂行作战任务;而德国国防军一般只招收德国人或被吞并地区的日尔曼人(奥地利、捷克苏台德区等),比武装党卫军的成分纯洁得多,但纯洁度又低于下属党卫队(下属党卫队的选拔标准非常严格,要求必须为“纯雅利安人”)。

希特勒大力发展武装党卫军的原因,源于对德国国防军的不信任,普鲁士军官团虽然宣誓效忠德国元首,但骨子里仍然鄙视这个“巴伐利亚下士”,密谋除掉希特勒的成员基本来自国防军系统;尤其是战争后期国防军的反战思潮已经泛滥,而党卫军凭借狂热和忠诚保持了良好的战斗力,成为战场上的“救火队”,并且部分党卫军达到了死硬和疯狂的程度:“告诉元首我已经尽力,告诉父亲我依然爱他”。

就连苏联元帅朱可夫也承认:纳粹德国希特勒麾下的党卫军是最值得依靠的军队,是战场上最值得尊敬的对手

德国反对美国制裁北溪二号,10万驻德美军有没有能力推翻默克尔?

德国反对美国制裁北溪二号,10万驻德美军有没有能力推翻默克尔?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反对北溪二号工程,而德国却坚持推进这一工程,两国吵得不可开交。有网友问,如果德国真的触动了美国底线,美国会不会以10万驻德美军颠覆默克尔政府,扶持新的亲美政府?

我的回答是,不可能。

先来看看北溪二号是什么工程。

北溪二号,是一个与北溪一号相平行的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这两个工程,都是欧洲版的"西气东输",只不过方向正好相反,从俄罗斯到西欧,这是东气西送工程。长度是1200公里,只有我们西气东输的四分之一长。

如果北溪二号建成,意味着每年550亿立方米天然气源源不断输送到德国。德国够买俄罗斯的天然气数量,可能直接翻倍。

现在德国94%的天然气仰仗进口,其中35%来自俄罗斯,其次是34%的挪威与29%的荷兰。相对而言,德国的日子比英国和法国和惨得多。因为英国和法国可以使用原子能,德国却不能。于是,德国卯足了劲搞风能,风能的装机量和发电量世界第三。但,还是需要进口天然气!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北溪二号建成,意味着德国一半的天然气将来自于俄罗斯。这两国关系必然走得更近,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

当然,出于经济的考量也不是没有。如果德国在不修建北溪二号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能源结构优化,很有可能会扩大对美国液化石油气的够买。这就等于奔赴了日本的后尘。

福岛核电站后,日本为了能源安全,准备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结果美国横插一杠子,日本只好转而够买美国的昂贵的液化天然气。

当然,美国打出的旗号不会是"德国必须买我的气"或者"德国和俄罗斯不能走太近",特朗普在推特上的说法很隐晦"德国向俄罗斯输送天然气美金,是不可接受的!"其他场合,特朗普也说,不想让德国成为俄罗斯的"人质"。

默克尔却温和地说,德国现在可以独立做决定,享有政策的自主。

默克尔为什么不能强硬拒绝?这是因为美国在德国还有驻军,还不少,总数10万人。

驻欧洲美军的总部在德国斯图加特,驻德美军主要作战部队是总部位于海德堡的美军第五军,这是一支是美国陆军兵团里面拥有最多军人的一军,有四万人分布于巴登符腾堡邦、巴伐利亚邦、黑森邦和莱因法耳次邦。

美国军队在德国,两国都表示很委屈。美国认为,驻德美军给德国人提供了安全保障之外,还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一年的经济效益高达50亿美元。而德国却认为美军每年花掉了德国纳税人的10亿欧元,却没有带来相应的利益。

如果默克尔一意孤行,美国会指挥驻德美军颠覆德国现政权吗?

我认为,整个可能性基本为零。

1,不能打。德国和美国仍然是盟友,贸然向盟友开战,其他盟友该怎么看?目前美军在全世界有5000多个军事基地,海外驻军27.2万。美国海外驻军,在外面主要负责盟友安全,并且从盟友哪里得到军费。自己打自己,实在是说不过去。

2,打不起来。德国和美国经济联系紧密,以特朗普的商人头脑,不可能为了几百亿方的天然气,花几千亿打一仗。另外,掌握宣战权的德国国会和美国国会也不可能同意这一行为。

3,打了亏损太大。德国军队总兵力有18万,看起来好象不对,但现代化程度很强。再加上德国完备的工业体系,军队补给毫无问题。美国打伊拉克战争仅战争期间就花了2万亿,驻军期间每个月消耗都是几十亿美元。德国军力至少十倍与伊拉克,美国实在出不起几十亿美元的军费来打德国。

美国自诩世界秩序的维护者,盟友安全的维护者,自然不可能利令智昏用驻德美军打德军。德国和美国的矛盾,最终都会在谈判桌上解决。

只不过,默克尔和特朗普谁屈服,还真说不准!

凡尔赛条约带来了什么?为什么会让德国感到屈辱呢?

《凡尔赛和约》的天价条款让本就不堪重负的德国加速了经济崩溃,通货膨胀让德国中产家庭积蓄消耗一空,各种资本也损失殆尽,民众怨声载道。当法国军队进入鲁尔时,德国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重工业区,马克的价值暴跌,德国再次被经济席卷。这几乎迫使德国陷入绝望的境地,德国的自尊心再次因失败而蒙羞。即使没有希特勒,这段受压迫和屈辱的民族历史也会想方设法在以后报复法国。这种民意的积累为后来德国民族主义的繁荣奠定了巨大的群众基础。

德国应该把领土割让给获胜的独立国家。普法战争中获得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应归还法国,作为补偿,萨尔煤矿应由法国开采15年,萨尔地区的行政权力也应移交给国际联盟。

然后承认波兰的独立,并给予波兰的海岸线。原本属于波兰的领土应该归还波兰,但达泽将成为一个自由城市,并移交给国际联盟。并将领土割让给丹麦、捷克斯洛伐克和比利时。由于该条约,德国的陆地面积减少了13.5%,减少了46.87平方公里。

然后在军事上,德国也受到严格限制。首先,莱茵河西岸的领土,即莱茵兰地区,已经被盟军占领了15年。在东岸和西岸50公里范围内,它被视为非军事区,德国军队无法保卫它。在这篇合约中,德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为一旦盟国想要进攻它,德国只能等待死亡。

对于德国民众来说,首先受到的冲击就是国家要面临巨额赔款。但德国当时的大资产阶级却拒绝承担赔款义务,结果国家只能选择让德国普通民众来接手。政府通过众多苛捐杂税,终于在1921年8月份筹齐了第一批赔款,不过代价则是德国民众生活水平直线下降。

因为这份合约让德国人无法接受,所以对于德国人来说这份合约是屈辱的。

[img]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地址:http://go-okai.com/a/11659.html

最后编辑于:2022/12/19作者:新湖南

新湖南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