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大理白族调(大理白族调视频大全)具体内容

大理白族调(大理白族调视频大全)具体内容

锦绣太原城 2年前 (2023-01-08) 财经 85 views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白族调歌词

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调,其余 散居于云南昆明、元江、邱北、南华、丽江、兰坪、碧 江、维西、保山、泸水等县以及四川西昌、贵州毕节地 区。人口 1131124人(1982年统计)。白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语支,通用汉文。白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 的交流源远流长。据史载:唐贞元十六年(800),南诏王 异牟寻曾组织过庞大的乐舞队,赴长安向唐皇室进献歌 舞,演出《南诏奉圣乐》。在此以前,唐皇朝也曾向南诏 王赠送过“龟兹乐”和“胡部乐”。明代实行屯田、移 民的政策,大量汉族人民迁居大理地区,和白族人民共同耕耘于洱海岸边。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白族民间音乐 和汉、 、普米族的民间音乐相互交流,形成大理白族调了密切的 联系。白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春节、三月街(农历三月 十五~二十日)、绕三灵(农历四月二十三~二十五日)、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石宝山歌会(农历八月 一~七日)、耍海会(农历八月八日)等都是民间歌舞 的盛会。

白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大本 曲音乐、吹吹腔音乐、器乐等。 民间歌曲 白族民歌有如下 3种情况:①有些民歌 比较鲜明地保持着白族民间传统音乐特点,如“大理白 族调”、“剑山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等;② 有些是由于和其他民族长期交往,在音乐文化上相互交 流融合,因此在白族民间音乐语言的基础上,已逐渐吸收 融化了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成分,从而形成了具有两个 民族音乐特点的歌调,如“剑川东山调”和“山后曲” 等。前者融合了邻近鹤庆县 族的山歌音调,并成为这 一地区白族及 族人民所共有的歌调,后者由于和普米 族相接近,歌调中融合了白族与普米族的民歌音调;③ 有些是由于白族与汉族长期相处,汉族的民歌在白族人 民中也广为流传,如邓川、大理一带的汉调(汉族山歌)、 汉族小调(如十二属调、相思调、滴泪坡)等,本文将 着重介绍第一类民歌,包括白族调、白族小调、叙事歌 等。

白族民歌的歌词结构,习称“山花体”。每首歌词 皆8句(其中第1句为衬词)或7句为一段。8句歌词的字 数是7775、7775;七句的字数是 775、7775。有时句中 字数有所增减,但都属于“山花体”的变体。与歌词结 构配合,旋律也由两个乐段组成,第2乐段是第1乐段的 变化重复。

白族调 白语称“白儿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 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调”、“剑 川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以及昆明、元江、泸 水等地的白族调等。①大理白族调。流传于洱海周围地 区,可对唱,亦可独唱,分男腔和女腔。男腔是五声徵 调式;女腔是五声宫调式。男女对唱中,女腔转男腔时, 前调do=后调sol,形成同主音转调(个别村寨男女同唱 一调)。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女腔第 1、第 5句唱词 最后一字的行腔往往落在la的颤音上。除此特定颤音外, 其他声音均较平直,乡土气息浓郁。如下例: ②剑川白族调。流传于剑川、洱源地区。曲调质朴、流 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亦可作为说唱曲调使用。 以真嗓演唱,用龙头三弦伴奏,自弹自唱。音乐是六声 羽调式,旋律起伏较大,常有六度、八度的跳进。剑川 白族调的结尾常先终止于骨架音mi上,随后,三弦弹奏 尾声式的结束句,才终止于主音。如下例: ③洱源西山白族调。流行于洱源县西山地区及云龙县相 邻的山区。音乐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也是乐段的变化 反复结构。男女声均以真声演唱。

白族小调 与白族调不同之处,在于爱情内容较少, 可以在家里、街巷中演唱。如“泥鳅调”、“海东调”、 “麻雀调”、“栽秧调”等。

叙事歌 有流行于洱海四周的 大帛曲 (又称“花 柳曲”),流行于山区的“打歌调”。此外,尚有风俗性民歌、儿歌,哄娃娃调等。

歌舞音乐 有“打歌调”、“霸王鞭调”、“耍龙 舞”、“耍狮舞”、“绕三灵”等,音乐都较欢快热烈。

大本曲音乐 大本曲是白族传统曲艺的曲种。其唱 腔按传统的说法,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三腔”指 的是 3个艺术流派:流行于大理城南的称为南腔;流行 于大理城北的称为北腔;流行于洱海东岸的称为海东腔。 “九板”指的是 9个曲牌,是大本曲的基本唱腔,如正 板、平板、高腔、脆板、大哭板、小哭板、阴阳板等。 “十八调”指的是18首来自民间的民歌小调,是大本曲 的辅助唱腔,如老麻雀调、螃蟹调、放羊调、花子调等。 一般由1人演唱,1人弹三弦伴奏。 明清时代吹吹腔、大本曲剧本和唱本 吹吹腔音乐 吹吹腔是白族的传统戏曲剧种,历史 悠久,现称白剧。其音乐属于联曲体。唱腔有小生腔、 须生腔、小旦腔、摇旦腔、英雄腔、丑腔、高腔、平腔、 二黄腔、大哭腔等。主要以唢呐和打击乐伴奏。

器乐 白族民间器乐曲主要有三弦曲、唢呐吹打乐、 洞经音乐等;此外尚有古曲和竹笛、口簧、木叶等演奏 的曲调。

三弦曲 乐器有龙头三弦、小三弦以及常见的汉族 三弦3种 通常演奏的三弦独奏曲有 剑川白族调 、“洱 源白族调”、“泥鳅调”、“蜜蜂过江”、“过山情” 以及曲艺大本曲的前奏曲“大摆三台”、“小摆三台” 等。

唢呐吹打乐 白族人凡婚丧、庙会、年节、舞狮、 耍龙、赛龙船以及在演唱吹吹腔时,皆演奏唢呐吹打乐。 乐器有白族大唢呐、小唢呐、过山号以及锣、鼓、钹等。 曲很多,经常演奏的有“栽秧调”、“耍龙调”、“迎 亲调”、“拜堂调”、“送客调”、“大开门”、“小 开门”等。此外,洞经音乐也在白族人民中流传较广。

:"翠茵茵/小妹大理白族调你是启明星/一表人材逗人爱/赛过观世音。//芍药见你红了脸/牡丹见你让十分/只要见着妹一面/ 有病也减轻。"也有第一句不用"韵头"而直接用歌词限韵的,如:"石宝山上郁金香/小妹你家住哪方/卧蚕眉毛丹凤眼/蓝花绿衣裳。//愿变你窗前明镜/愿变你灶后水缸/愿变十五三更 月/夜夜照妹窗。"

白族民歌讲究押韵和声调高低相协的格律,在对歌当中如一方跑了韵便算是输家。各地白族民歌唱词基本一致,曲调则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主要分为大理调、 剑川调、西山调、东山调、山后曲等。有的高亢粗犷,有的幽婉动人。内容也十分多样,不 但有山歌、情歌、习俗歌、咏物歌、儿歌等,还有大量幽默诙谐的"反意歌",正话反说,表现了白族人民乐观自信、开朗活泼的的民族性格。

白族的音乐特征有哪些?

去百度百科搜搜,以下是百科摘的:

 白族调 白语称“白儿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 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调”、“剑 川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以及昆明、元江、泸 水等地的白族调等。①大理白族调。流传于洱海周围地 区,可对唱,亦可独唱,分男腔和女腔。男腔是五声徵 调式;女腔是五声宫调式。男女对唱中,女腔转男腔时, 前调do=后调sol,形成同主音转调(个别村寨男女同唱 一调)。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女腔第 1、第 5句唱词 最后一字的行腔往往落在la的颤音上。除此特定颤音外, 其他声音均较平直,乡土气息浓郁。如下例: ②剑川白族调。流传于剑川、洱源地区。曲调质朴、流 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亦可作为说唱曲调使用。 以真嗓演唱,用龙头三弦伴奏,自弹自唱。音乐是六声 羽调式,旋律起伏较大,常有六度、八度的跳进。剑川 白族调的结尾常先终止于骨架音mi上,随后,三弦弹奏 尾声式的结束句,才终止于主音。如下例: ③洱源西山白族调。流行于洱源县西山地区及云龙县相 邻的山区。音乐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也是乐段的变化 反复结构。男女声均以真声演唱。 白族小调 与白族调不同之处,在于爱情内容较少, 可以在家里、街巷中演唱。如“泥鳅调”、“海东调”、 “麻雀调”、“栽秧调”等。 叙事歌 有流行于洱海四周的 大帛曲 (又称“花 柳曲”),流行于山区的“打歌调”。此外,尚有风俗性民歌、儿歌,哄娃娃调等。 歌舞音乐 有“打歌调”、“霸王鞭调”、“耍龙 舞”、“耍狮舞”、“绕三灵”等,音乐都较欢快热烈。 大本曲音乐 大本曲是白族传统曲艺的曲种。其唱 腔按传统的说法,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三腔”指 的是 3个艺术流派:流行于大理城南的称为南腔;流行 于大理城北的称为北腔;流行于洱海东岸的称为海东腔。 “九板”指的是 9个曲牌,是大本曲的基本唱腔,如正 板、平板、高腔、脆板、大哭板、小哭板、阴阳板等。 “十八调”指的是18首来自民间的民歌小调,是大本曲 的辅助唱腔,如老麻雀调、螃蟹调、放羊调、花子调等。 一般由1人演唱,1人弹三弦伴奏。 明清时代吹吹腔、大本曲剧本和唱本 吹吹腔音乐 吹吹腔是白族的传统戏曲剧种,历史 悠久,现称白剧。其音乐属于联曲体。唱腔有小生腔、 须生腔、小旦腔、摇旦腔、英雄腔、丑腔、高腔、平腔、 二黄腔、大哭腔等。主要以唢呐和打击乐伴奏。

白族民歌的民歌文化

在白族民间,还流传着几种叙事性的演唱形式,一是洱源西山区和剑川东山区的《打歌调》,二是《青姑娘》,三是《大帛曲》,四是《本子曲》。《打歌调》虽在“打歌”这一歌舞活动中演唱,而演唱者只歌不舞。《青姑娘》则以组歌形式,咏唱了青姑娘的悲惨命运,是一首深深打动人心的反封建悲歌。《大帛曲》亦名《花柳曲》,专在白族传统风习“绕三灵”中演唱。《本子曲》的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剑川,大都以单一的曲调演唱长篇叙事诗。这些演唱形式运用的曲调均属叙事性歌曲。而《本子曲》则初具曲艺形式的特点。

因白族接受汉文化较早,故白族民歌中亦有不少白族化了的汉族民歌,白族群众惯称这为“汉调”。如“邓川汉调”既属有一定白族特色的汉族民歌,而又在白族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深爱白族人民喜爱。

独具特色的白族民歌,在全国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解放后,众多专业音乐工作者深入白族地区搜集整理民歌。电影《五朵金花》中的音乐家就曾驾马车走遍苍山洱海采风。大理“三月街”千万人赶歌会的壮观景象,就是白族民歌活动的缩影。一首根据“白族调”改编的电影插曲《蝴蝶泉边》,唱响了大江南北,至今还在全国各地传唱,扎根于各族人民的心里。

近年来,一提到白族,大家就不能不想到著名白族女歌手杨洪英,她演唱的“大理白族调”悠扬婉转、热情奔放,她演唱的“麻雀调”活泼跳荡、妙趣横生,她演唱的“泥鳅调”深沉强烈、动人心弦。1978年在全国民族民间唱法会演中,她演唱的白族民歌,以那甜美的声音,清晰的吐字真挚的感情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博得首都观众和声乐界的热情赞扬。

相关链接

鹤庆人把唱白族民歌称为“对曲子”,当地谚语有“樱桃好吃树难栽,曲子好唱口难开”的说法。

鹤庆白族民歌大多以爱情为题材,曲调哀婉缠绵,语气铿锵,其风格流派自成一类,迥导于其它地区的白族民歌每句字数大多为“七、七、七、五”字的结构(又被称为“山花词”或“大本曲”)。而在鹤庆白族民歌中段落句式大多为两句或四句的七字句,少部分穿插入八、九字句不等,部分句式在演唱过程中增加了语气、韵律转换的衬词,或以衬词来作韵脚。如“(阿小尼)妹,隔山(尼)听到(嘿)铃铛响,(格是口罗 我尼小阿哥),不知阿哥(尼)去哪里?”鹤庆白族民歌是一种对口民歌,男女用汉语对唱或夹杂有白语或白语衬词对唱。

鹤庆白族民歌在演唱时,大多数为男女即兴发挥演唱,故又称“田埂调”。但很多唱词,却是在千百年历史长河中,以口耳相传的形式经过无数代人不断凝炼升华,形成了相沿到今天有许多段落联句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成为了千古名句。在鹤庆白族民歌中,以麻雀、秧鸡、白鹤、青蛙、燕子、鸭子、锦鸡、金鱼、骏马等动物作为赋、比、兴表现手法带入词句中的较多,笔者在做田野调查时,发现鹤庆白族民歌中,提到马、马帮和与马有关的章节联句较多,可以说鹤庆白族人民与马帮文化具有解不开的情结。

其缘由主要是清代中后期及民国时期,由于鹤庆商帮及鹤庆手工业在云南的相对强势,带动了鹤庆马帮的兴盛。在鹤庆白族民歌中,流传有许多与赶马有关的佳句。

关于赶马与马的关系有:山高只要马得力,水深只要船行直。形容马帮长年露宿的词句有:赶马三年不歇店,到处丢下冷锅枪。形容马帮行进过程中遭遇不顺的有:赶马就怕球索断,做人就怕死老婆。

形容马帮骡子安排选用的有:头骡选上枣骝马,二骡选上菊花青。识途还留老玉眼,十岁出头还健行。……

鹤庆白族民歌中之所以出现很多与马帮文化有关的传统歌词,笔者认为是与鹤庆白族传统上受马帮文化影响忒深的缘故有关。历史上,鹤庆长期是滇西北重要的政治、经贸、军事、文化、教育、宗教中心,溯唐以来, 鹤庆在云南地方政权南诏时设置谋统部、谋统郡;宋代云南地方政权大理国时在鹤庆设置谋统府,为大理国内八府之一;元代设鹤庆军民路;明代及清代中前期设鹤庆军民府,清代后期为州,但有清一代,滇西北军事机构鹤丽镇设在鹤庆。民国初,鹤庆设县,沿至今。《云南简史》载: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鹤庆商帮与四川商帮、喜洲商帮、腾站商帮为云南境内的四大商帮。由于鹤庆商帮的高度发达,与此并生的鹤庆马帮也就相对强势于其他地区的马帮。清末至民国时期,鹤庆境内各族人民有很多人以从事马帮运输、养马、贩马为业,可以说马帮文化深入人心,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鹤庆白族民歌之中。

白族民歌的起源

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国风》中的民歌,大部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

白族民歌的发展

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已经十分繁荣。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楚辞》中的不少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热烈面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一个音乐管理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这些乐府民歌,多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爱憎,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

唐代民歌的创作也相当繁盛。李隆基登位,杨玉环得宠,建立了杨家的裙带关系,她的姊妹都被封为夫人,气焰之盛竟至“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地步,谣曰:“从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为“男不封侯女做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未必代表老百姓心里的向往,只是一种对皇家的讽刺而已。

到了南宋,民间产生的讽刺性歌谣就更多了。南宋的统治阶级,贪污腐化,玩弄政权,有民歌讽刺道:“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皇帝卖酒醋。”可谓一针见血。

到了元明时代,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人民作歌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由于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激起了农民起义的洪流。其中,以颍州的刘福通声势最大,他率领了10万农民,头包红中,号“红军”,所向无敌,所以歌谣道:“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进入明清时代,我国的封建制度面临崩溃,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民歌。如明代民歌:“吃闯王、穿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

清朝统治中国后,人民清醒地看到,统治阶级昏聩贪婪,这是招致外侮、陷国家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主要原因。在那悲惨的年代,老百姓连温饱都不可得,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天子坐金銮,朝政乱一团,黎民苦中昔,乾坤颠倒颠,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

1900年,袁世凯奉他的主子——清皇帝之命,到山东执行血腥屠杀政策,杀害无数义和团将士。人民恨透了袁世凯,便唱出了“杀了袁龟蛋,我们好吃饭”的歌谣。人们在袁世凯巡抚衙门的墙壁上,画上一个戴红顶花翎的大乌龟,爬在一个洋人的屁股后。这幅漫画和歌谣,发泄了老百姓对袁世凯的痛恨心情。

随着清朝的垮台,民国以来,帝国主义为了扶植中国的封建势力,勾结军阀,残害中国人民,支持袁世凯称帝,当时袁世凯听见北京街上有许多卖元宵的,认为大犯忌讳,把元宵当成“袁消”,于是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叫卖元宵,硬把元宵改为“汤圆”,于是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

自从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仇恨,日益增长,他们讥讽卖日货的商人:“绿坎肩,真是阔,绿帽子,也不错,叫你再贩日本货!”

作为历史的见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壮丽史诗,在民歌中有着鲜明的反映。如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方农民这样唱道:

“边区本是根据地,赶走了鬼子杀汉奸。”“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主,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正像一个人在经过艰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后,突然看到了碧波万顷的大海,人们的情绪激动了,歌不断从激动的心头流出来。人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人民创作了如《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世之作。

[img]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地址:http://go-okai.com/a/13265.html

最后编辑于:2023/01/08作者:锦绣太原城

锦绣太原城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