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一分钟心跳是几次有多少次 鲸鱼一分钟的心跳是几次
1、鲸鱼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不超过10次。鲸鱼是哺乳动物,只有心跳慢才能让它们保存足够的氧气,供它们在水中潜游很长时间,这是漫长进化后的结果。
2、鲸,又称为鲸鱼,是海洋哺乳动物鲸下目中部分生物的通称。鲸下目又分为须鲸小目(Mystacoceti)和齿鲸小目(Odontoceti),在日常语言中,常将鲸和海豚(以及淡水豚)分开,但在动物学中它们同属于一个系群,海豚科属于齿鲸小目,该小目中有抹香鲸及虎鲸等;而以鲸须替代牙齿,利用鲸须过滤水中浮游生物进食的须鲸小目,有座头鲸及现存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等,虽然鲸常常被称为“鲸鱼”,并且“鲸”是鱼字旁的汉字,但鲸并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类动物的一种。
鲸鱼一分钟平均心跳
一只鲸鱼一分钟心跳9次。
鲸类的形体构造和生活习性明显异于任何哺乳类,故长期单列为一目。其祖先和演化史一度存有争议,但随着相关研究不断进展,现已充分证实鲸类由5000万年前的陆生偶蹄目入水后演化而成。 DNA测序显示鲸类与河马互为姐妹群,二者构成的分支又与反刍亚目互为姐妹群。
扩展资料:
鲸类的形体构造和生活习性明显异于任何哺乳类,故长期单列为一目。其祖先和演化史一度存有争议,但随着相关研究不断进展,现已充分证实鲸类由5000万年前的陆生偶蹄目入水后演化而成。DNA测序显示鲸类与河马互为姐妹群,二者构成的分支又与反刍亚目互为姐妹群。为避免偶蹄目成为并系群,现行分类将鲸目归入偶蹄目,降级为 鲸下目。
为适应水下环境,鲸类的前肢进化为鳍,后肢退化,并生出水平的尾鳍。鼻孔移生至头顶,须每隔一段时间将鼻孔露出水面置换氧气。无耳廓,但听力极佳。鲸类的两大支系——须鲸和齿鲸,在3400万年前分化。须鲸现存约15种,口内无齿,上颌有帘幕般的角质鲸须,滤食磷虾、小鱼等;普遍体型巨大,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类动物。
鲸鱼一分钟的心跳是多少下?
01
不超过10次
鲸鱼的心跳非常慢,一般来说,鲸鱼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不超过10次。鲸鱼是哺乳动物,只有心跳慢才能让它们保存足够的氧气,供它们在水中潜友很长时间,这是漫长进化后的结果。
鲸鱼的心跳是非常慢的,这是鲸鱼漫长进化过程的结果。只有心跳慢才能让它们保存足够的氧气,供它们在水中潜游很长时间。其实,鲸鱼本身的新陈代谢速度也是比较慢的,这也是它们心跳慢的原因之一。具体来看,鲸鱼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研究人员曾经对一只正在捕食的蓝鲸心跳做过实验,发现它们在捕食状态时的心跳也只有每分钟8.5次而已。可见,鲸鱼跟人类以及其它的陆生哺乳动物相比,心跳是非常慢的。不过,鲸鱼的心跳并不会都这么慢。研究发现,当它们慢慢上浮接近水面的时候,它们的心跳有所增加。而当它们下潜到海洋深处的时候,心跳则会减缓。
鲸鱼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它们原本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后来因为环境的变迁而改变了生存环境,转而生活在海洋之中。不过,作为哺乳动物,鲸鱼是需要氧气的。鲸鱼的血液具有运送氧气的作用,而它们每心跳一次,血液会则会在它们的血管里循环一次。但鲸鱼在水中呼吸并不方便,所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鲸鱼的身体构造使得它们的心跳变得非常慢,这样它们对氧气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它们就不必频繁露出水面呼吸了。
鲸是一种温血动物,其体温总是保持在37℃左右,跟人的体温差不多。但是,海水却是凉的,特别是在北极,水温常在零度以下。而且,水吸收热量的速度要比空气快得多,所以鲸类都有一层海绵状厚厚的皮层和皮层以下一层厚厚的脂肪作为绝缘层,以保证体内热量尽量少地散失。除此之外,由于水的阻力比空气大得多,所以鲸运动起来则需要更多的能量和体力。当然,有其弊也必有其利,因为海里食物丰富而竞争者少,所以比较容易吃饱肚皮。而且,也许更重要的是,海水虽然阻力很大,但浮力也大,像鲸这样的庞然大物,长达数十米,重达100多吨,在陆地上是无论如何也生存不下去的,不用说觅食,就是活动起来也极为困难,寸步难行。因此,鲸类的祖先回到水里,实在是一种聪明的抉择。
鲸在游动时主要靠尾巴和尾叶的摆动而获得前进的动力,而其前鳍则主要是用于控制前进的方向和把握潜水的深度。鲸最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们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而且还在于它们是一种全球性到处游荡的动物。而在这种全球性的洄游当中,两极地区是必然要去的,因为这里食物丰富,磷虾特多,可以饱餐一阵,储备足够的能量,然后就可以回到温带海洋,度几个月的假期。当然,也有一些鲸不大喜欢作长距离的旅行,只是在局部海域休养生息,例如白鲸、角鲸和格陵兰鲸则常年生活在北极地区。
若从进食方式上来分,鲸又分为须鲸和齿鲸。须鲸上颚生有一排整齐排列着的鲸须,像个篦子,起过滤作用,当它们大口一张,水卷着鱼虾流进嘴里,然后一闭,水被排出,鱼虾却被吞下,被几吨重的大鲸舌头卷进胃里。齿鲸则生有锋利的牙齿,用来撕咬和吞食。
一只鲸鱼一分钟心跳几次///?
不超过10次。鲸鱼的心跳非常慢,一般来说,鲸鱼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不超过10次。鲸鱼是哺乳动物,只有心跳慢才能让它们保存足够的氧气,供它们在水中潜友很长时间,这是漫长进化后的结果。在远古时期鲸鱼是陆栖动物,他们也是用肺呼吸,依赖血液运输氧气。
当它们在陆地上难以生存的时候,鲸鱼选择进入广阔的海洋。在海洋中需要呼吸,就要露出海面,若是频繁的换气,不仅遇到危险的几率增大,也会使它们捕食的时间减少,不利于生存。血液运输着氧气,心脏每跳一次,血液就会在血管中循环一次。心跳加快的话,那氧气的需求量就多了。为了在水下待得更久,自然就要控制呼吸节奏与心跳了。
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便是如此,不然鲸鱼也不会从陆地转到海洋了。或许最初它们会很累,但经过上千万年的进化,它们已经完美的适应了这种状态。正常情况下鲸鱼的心脏一分钟跳动9下,就算极速运动时也不过一分钟十几下。鲸鱼除了进化出具有贮存氧气的构造外,当身体某个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时,体内还会有集中供应的特殊机能。
扩展资料:
关于鲸鱼的演化:
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鲸目起源于偶蹄目,与河马为姐妹群,因此未包含鲸类的偶蹄目是并系群(即部分演化支被归入其他类群)。现行分类多将偶蹄目和鲸目合并为单系的 鲸偶蹄目(Cetartiodactyla),但一般仍使用偶蹄目的称法。
鲸与河马的最近共同祖先,是 6000 万年前由反刍动物分化出的半水生杂食动物,其中一支在 5400 万年前的始新世从南亚等地入水生活,逐渐演化为完全水生的鲸类,并扩散至全球各大海域,部分种类还进入内陆河流及湖泊。在物种进化史上,一切脊椎动物均由 3 亿年前海洋中的鱼类演化而来,鲸类祖先在离开海洋 2.5 亿年后重返海洋,被称作“二次入水”,是进化史上一次罕见的重大转折事件。
鲸类在生理及结构上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以适应水中生活,例如具有增厚的皮下脂肪层(鲸油),长时间潜水及回声定位的能力,同时具有强大的肌肉系统支持水中运动等。
最早出现的鲸类为原鲸科(Protocetidae),生活在 5000 万年前,化石分布在亚洲、非洲及北美。科学家对于在现今巴基斯坦发现的巴基鲸(Pakicetus)了解较多,这个生活在约 5300 万年前的生物化石,头部鼻孔已移向后方,具有狭长脑室,且仍具有后肢。
较先进的古鲸,是曾经被认定为爬行动物的械齿鲸科(Basilosauridae),该科大约存活在 3800-4500 万年前,类似的化石也广泛的在新西兰甚至南极被发现。这显示古鲸在 4000 万年前便已扩散到南半球。
较先进的古鲸中另一分支,是至少包含有 6 种动物的硬齿鲸亚科(Dorudontinae),它们有较窄小的上颚,可能为滤食性;或是像现生大多齿鲸般,能藉此构造迅速夹住鱼、乌贼及鸟。
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古鲸的各个支系在渐新世逐渐灭绝,仅有两个分支繁衍至今,即须鲸(Mysticeti)和齿鲸(Odontoceti)。
[img]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