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品 » 仰融事件(仰融案最终结果)内容详情

仰融事件(仰融案最终结果)内容详情

雷老板说学校 2年前 (2023-01-03) 产品 114 views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谁是真正的国企高管贪婪家

警惕荣正帮助国企高级管理层实现贪婪野心

——读荣正编写的《资本的价值》有感

繁一

荣正是上海的一家投资咨询公司,出了本《知本的价值》一书。书的副题说是“寻找企业家的价值”。

翻开书后发觉书里大捧仰融,他的融资办法,他的华晨汽车,他的智慧。现在想想有点可笑,事实证明,仰融不过是个盗窃犯。就像《南风窗》总编秦朔那本《大结局》一样,里面也尽是这个对仰融的高调,可惜,作者的笔墨,看上去没有独立的见解。财政部企业司的一位官员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表示:“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华晨系是国有资产。”辽宁省方面也明确表示,仰融是国有资产的经营者。一位知情人士说:“在整个华晨起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体的承载者——基金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仅给了华晨很多政策,还帮助华晨得到了所需的贷款,解决了很多问题,平息了许多风波,可以说,没有基金会,就没有华晨的今天。否则,仰融是何等精明的人,为什么会在国内时反复强调:华晨是国家的呢?”

《知本的价值》一书里有个链接,有意思。仰融当初把华晨汽车弄到海外上市后,有人问,谁是大投东?他说:我仰融和一班兄弟行不行?有人又问:“那么有没有税单?”没有税单就是资金来源不明。仰融知趣,于是就不做大股东了。心虚过后又后悔,说又购进多少股票,使自己成为华晨汽车最大的个人持股者。说普通股民希望老总持股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呵呵,他懂得要得利,舆论先行的道理。

书里还提到“恒源祥”老总刘瑞旗实现了MBO(管理层持股),说他用9200万元购买了企业股份。说资金来源是下家销售商提供的。他自己没有多少钱,因为他自己说过去是拿工资的。收购完成后,刘瑞旗持有恒源祥51%股份,3位合作伙伴占39%,黄浦区国资局占10%。此后,刘瑞旗继续收购黄浦区国资局持有的恒源祥股份,比例增至61%。“恒源祥”自己没有工厂和实业,只是一个以运营品牌的专业公司。

那么就得问,当初收购时,他有没有税单?为什么下家们提供收购资金?他们之间有什么交易?没有媒体追究这个问题,只是对刘瑞旗成为最大企业股东,实现管理层持股,一片叫好。那么,这里面有没有圈套?我这个门外汉感觉有。近日传,“恒源祥”拟借壳上海三毛。不扎实经营,我很为“恒源祥”担心,不过因为是消费品牌,能够做多大,是个问题?假以时日能够证实,那么都是资本运作惹的祸。

上市公司有这样几种结构性质。

1、像黄山旅游那样完全的国有企业。黄山旅游是一套人马二套班子,股份公司老总又是黄山管委会主任,县长级别。他们不存在高管个人持股问题(没有人提?)。

2、像新希望那样完全的民营企业,高管不存在个人持股问题(不必要)。但部分民营企业老总“瞒天过海”之术运用之完美,也像国企高管持股那样,走的是“高空钢丝”。实德系的徐明就是个例子:徐明1992年21岁时下海,注册大连实德机械工程公司,便拿下了大连站前胜利广场、星海湾移山填海、金石滩国际高尔夫球场为代表的30多个大型土石方工程,到1995年大连实德塑胶工业公司成立、实德集团成立,完成了实德的原始积累来看,其发家无一不是靠与政府的密切关系而实现的。公共建设项目的土石方工程历来是建筑行业的超级肥肉,不需要什么投资,更不需要什么“理念、高科技”,交给谁做谁就能挣大钱。这些项目通常的做法是,想办法从政府手中获得这些项目,然后把它转包给有施工能力的施工单位,自己坐地收钱,或干脆通过租用施工机械的方式自己来做。徐明与政府是什么关系?

3、似乎再下来就是私企与国企不分的企业。华晨汽车可能就是例子。而“恒源祥”老总刘瑞旗以为是他个人完全使企业走向巨大,老总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是种别有用心。纵观出问题的企业老总,都是这个逻辑。健力宝的老总就是这样倒下去的。眼看着他起来眼看着他倒下。最近有人在说海尔企业。

仰融说他首富第三,可是企业做的如何?

金杯汽车市场很少看到。而中华汽车,有人说,远看四十万,近看三十万、开车门二十万,发动汽车十万。他是完全的股票玩家,拜金主义者,说得严重点就是盗窃犯,而不是真正的企业家。那个杨斌也是。德隆是否也是,要调查?不是实干家的企业家不是真正的企业管理者。

“应该说,仰融是个财经方面具有雄才大略的战略家,他的许多思路,今天华晨仍在执行。但仰融‘以汽车为手段、以金融为目的’的运作模式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这种把资本扩张作为目的,为融资寻找动听题材的做法,使团队无心踏踏实实地去做好实业,到头来只会葬送掉一个企业。这一弊端已经反映在中西药业上,本来还年年赢利的中西药业,被中科创业和华晨两大资本高手‘亲密接触’后,已经‘ST’了,站在了退市的边缘”。一位接近仰融的人士如此评价仰融的功过。

想做MBO的高管,有许多人基本是这个思路。他们有权但没有大钱,个人欲望过度膨胀!于是,如何使手中的权变成巨大的财富?是国企别有用心高管们思量的事。而他们就这样完全有可能不断出事的。

荣正极力推荐国企高管做MBO,有从中分一羹的目的。

河南有个富裕的南街村,村里没有失业者。村长是全村的带头人,拿普通基本工资,待遇与别人无二。他的妻子在村里的宾馆洗衣房工作。虽然像他这种人极少,但像仰融这样的人又太多了。张端敏可能是第二?尽管他没有直接拥有巨大的海尔股权,但他正在思量这个问题。危险正在开始。

我只是有点奇怪?为什么所有的新闻单位的报道,对于上市公司高管的成绩总是看成某人的个人超能量的发挥,相信他们的任何高调,而看不到他们给自己的盗窃采取的办法?明显一点就是:企业被吹嘘成巨大,可市场就是见不到畅销产品。那个蓝田、华晨好像就是这样。一位华晨员工的说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我们对仰总的看法很复杂,一方面感谢他对华晨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又高兴看到他的离开。公司今天做汽车,明天弄生物制药,后天又搞航天技术,让我们根本看不清未来。” 其实仰融一直用概念项目套资金。目的:仰融在想通过资本扩张,稀释国资股权。

如果仔细排查,股市里有许多这样的案子。德隆系的真面目总有一天会被揭开的。我想:这正是股市的价值明显与市场的价值背离的原因之一。怎么不使人对股市信心下挫。

有报道说:仰融之后的华晨开始真正的生产。同时对于仰融有可能还回国的说法,相关人士给了一致否定的说法。

“仰融走了,但华晨却开始前进。在过去几个月中,华晨实现了‘以汽车为手段,金融为目的’转变为‘以金融为手段,汽车为目的’的战略性调整。三个汽车制造平台上不断传出佳音:2002年8月推出的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中华’牌,在短短几个月内销售已超过8000台;在轻客方面,除继续保持金杯海狮在国内领导地位外,还适时推出和‘丰田’技术合作生产的商务车‘阁瑞斯’。同时在高端领域,该公司与宝马公司合作在国内生产的宝马3系也将于今年下线。华晨新董事会宣布,华晨将一心一意地做汽车,用10年的时间‘使华晨汽车集团成为国内汽车产业中具有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汽车制造商’。”

现在的商业大老没有经商成功的背景,完全靠自我奋斗(黑的白的都利用)。社会转型期,我们普通老百姓需要提高警惕,防止被利用。媒体更有这个责任(不能跟着唱高调)。西方人认为人是不完美的,需要某种机制制约大老,他们的诚信令人怀疑。私下里,能经过我的批判的,才是可信的。我好像是个左派,狷介的人。呵呵。不知道国外的MBO是什么样子?荣正的发展很快,老总郑培敏才三十出头,很年轻,他的伎俩就是傍大款,这本书里有股欢天喜地的味道,我不相信他,MBO只能实现部份国企高管野心家的贪婪。

【注释】

一、“仰融事件”中涉及“股权争议”的“华晨”是指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CBA)——以下简称“华晨中国”。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CBA),是一家在香港、美国上市的公司,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持有“华晨中国”39.4%的控股权,公众持有56.9%的股份,仰融、吴小安、苏强等董事持有其余的3.7%股份(仰融已于2002年6月将其所持股份出售并套现)。

华晨中国于1992年10月在美国纽约成功上市,融资8000万美元,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

所谓“股权之争”,其实是指作为“华晨中国”大股东的“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在“华晨中国”的39.4%股权归属问题。仰融说公司70%是自己的。

二、2002年12月18日,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沈阳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1.44亿港币收购原“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持有的14.4亿股CBA(华晨中国)股份,占全部股份的39.45%。同时给吴小安、苏强、洪星、何涛9.45%的认购权。仰融出局。

三菱汽车这个品牌有怎样的故事?

2000年前后,三菱汽车是当时汽车圈儿的“贾斯丁·比伯”,身为日本顶尖汽车制造商却频频爆出各种丑闻:美国分部性骚扰事件、日本本部涉黑、大量隐瞒客户投诉、各种汽车质量问题……提起那段岁月,三菱满满都是眼泪。

还是在那段时间,继大众、奥迪、雪铁龙这些早期进入中国的汽车厂商之后,第二批汽车厂商又掀起了一轮来中国投资建厂的高潮。当时三菱别说投资建厂了,自己能不能躲过那一劫又一劫都难说。但是,三菱在1997年和1998年分别在中国投资建立了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简称沈航三菱)和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简称东安三菱),这一次决策在当时和其他车厂比较起来有点非主流,可日后却成为三菱最大的经济来源之一,也成为三菱重振旗鼓的资本来源之一。

国产车发展初期,偏爱三菱发动机

直列四缸发动机一直都是汽车发动机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而那时候的三菱,旗下的四缸发动机在业界取得过很高的评价,4G1系列、4G3系列、4G5系列、4G6系列发动机最为有名,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分别是Orion(猎户星)、Saturn(土星)、Astron(直译为“仿天器”)、Sirius(天狼星)。

三菱把4G1系列分给东安三菱生产,把4G6系列分给沈航三菱生产。三菱发动机的中国行就在这两块土地上生根发芽了。

国产车哪家强?三菱发动机来帮忙!

国产车的起步阶段,大家都没有什么发动机研发、生产能力。引进先进的发动机技术是一条捷径,可许多国外品牌的发动机技术又不给咱用。这时候,在国内建发动机厂的三菱就成了大家的香饽饽,当时的华晨汽车、奇瑞、比亚迪、众泰等品牌,用的都是三菱家的发动机。

值得一提的是,据说三菱来华投资建厂,一个叫做仰融的企业家在中间做了很多促进工作(此人为传奇人物,有兴趣的可以度娘下资料)。而这个仰融,是当时华晨汽车的掌门人。后来华晨汽车还控股沈航三菱,华晨中华轿车也成为第一批使用三菱发动机的国产车型。

就在近几年,在一些二线城市的车展(其实就是汽车促销大会)上,许多国产车型还在大力宣传自己使用的是三菱发动机。

为什么国产车都爱用三菱发动机?

三菱发动机受宠,原因之一是没有其他成熟发动机技术可用。

原因之二,则是当时沈航三菱和东安三菱生产的三菱发动机确实有稳定、省油(在当时水平下)、易修等优点,况且当时三菱汽车危机四起的状况,巴不得能在中国多卖一些发动机来增加营收,这才是救命稻草。

原因之三,国产后的三菱发动机大大降低了成本,自主品牌在发动机上的采购成本也随之降低。稳定而便宜,谁又不爱用呢?

原因之四,后期三菱又向国内引进了4G9系列发动机以及新的4A9系列发动机,技术的更新让一些仍然没有发动机研发能力的自主车厂对三菱发动机继续依赖。

[img]

关于仰融事件的始末

1991年仰融与辽宁省沈阳市成立仰融事件了一家生产汽车仰融事件的合资企业。该合资企业名为沈阳金杯客车制造有限公司(沈阳汽车),其主要合作方是由仰融全资拥有仰融事件的在香港设立的华博财务公司(华博)和沈阳市政府拥有的金杯汽车控股有限公司(金杯)。合资企业设立之时,金杯拥有沈阳汽车60%的股权,华博拥有25%,另一合作方海南华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海南)拥有15%的股权。华博随后收购仰融事件了海南的股权,使得沈阳汽车的股权结构变为60/40,即金杯控股60%,华博控股40%。

为通过进入美国资本市场从而扩大企业规模,合作方准备将沈阳汽车在纽约证交所上市。仰融作为沈阳汽车的首席执行官和经理,在百慕大成立了百慕大控股有限公司(华晨中国)作为沈阳汽车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融资工具,并将其40%的股权转让给了的华晨中国。金杯亦将其在沈阳汽车的11%股权转让给华晨中国,至此,华晨中国拥有沈阳汽车51%的权益。作为转让11%股权的回报,金杯取得了华晨中国21.57%的股份,使仰融在华晨中国的股份减至78.43%。在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股票,筹备在美国的首次公开发行以及纽约证交所上市过程中,中国政府高层官员通知仰融,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应是一家中国实体,而非某香港私人企业,这样,将是50年来中国公司首次在美国登记和上市。仰融理解如果该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由一家中国非政府组织担任即可满足中国政府的要求。1992年5月,华博、中国人民银行及另外几家中国政府机构成立了一家非政府组织——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基金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尚明担任基金会主席,仰融任副主席。

1992年9月,华博将其在华晨中国的股份转让给了基金会。最终,仰融与尚明同意“基金会将为华博托管股份,事实上作为华博的被指定人”,仰融全权管理、控制和支配基金会在华晨中国的股份。被转让的华晨中国的股份以基金会的名义持有。在这一安排下,加之2002年10月华晨中国出售了28.75%的股权,基金会拥有了华晨中国55.85%的股权,金杯拥有15.37%的股权。根据仰融的指示,华博支付了华晨中国股票登记和上市的费用,并为基金会支付了各项管理费用。他还负责华晨中国的主要股东在沈阳汽车的工作,安排为丰田和通用汽车生产汽车。沈阳汽车的所有生产设施均在辽宁省。

与此同时,2002年初,辽宁省政府成立了一个由省长助理领导的“工作小组”。2002年3月,工作小组宣布基金会名下的所有股权,包括仰融在华晨中国的权益,均为国有资产,要求他将这些股份转让给省政府。仰融拒绝之后,工作小组通知仰融和华晨中国董事会,基金会不再承认华博在华晨中国的受益权益。根据辽宁省政府的指示,华晨中国董事会解除了仰融总裁、首席执行官和董事的职务,将工作小组成员安排在这些职务和其他管理

职务上。2002年10月,新组建的华晨中国董事会不再支付仰融工资,并于次月解除了其经理职务,终止其劳动合同。辽宁省政府还成立了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新华晨),任命省政府官员作为新公司的管理人员。大约两个月后,新华晨以市场价格的6%即1800万美元收购了名义上由基金会为华博托管的华晨中国的股份。

新华晨与华晨中国董事会并对剩余的华晨中国的股份,包括纽约证交所交易的股份进行了要约收购,导致2002年12月18日至19日华晨中国股票在纽约证交所停牌。

当工作小组进行收购时,仰融代表华博在各级法院寻求救济。2002年9月27日,华博财务向北京高院提出诉讼告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要求确认其在基金会的投资权益,包括华晨股权。2002年10月14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经济庭正式受理该案。2002年10月18日,辽宁省检察院以涉嫌经济犯罪为名批准逮捕仰融。2002年12月2日,华博收到一份通知称,北京高院驳回起诉,并本着“先刑事后民事”的原则将此案移交辽宁省公安厅调查。至此,北京的起诉结束。仰融出走美国。

2002年12月18日,华晨中国在香港发布公告称,辽宁国有独资公司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同基金会就基金会所持有的39.4%股权正式签署收购协议。2003年1月,仰融以基金会股权不明为由,提请百慕大法院发出禁止令,禁止华晨中国出售其股权。百慕大高等法院经过调查,于2月12日宣布驳回禁止令。

针对仰融在百慕大起诉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和华晨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一案,2003年12月31日,百慕大法院已做出判决,驳回仰融的诉讼。

百慕大诉讼是仰融以华博财务有限公司的名义提出的。华博公司声称其“拥有的华晨中国中的股权,被中国辽宁省政府拥有的华晨集团错误征收”。百慕大法院经对本案事实、证据全面审理,作出判决认定:“华博公司从未拥有华晨中国的任何股权”。法院还认为,华博公司的诉讼不是“可信的诉讼”;华博公司提出“其以信托方式将华晨中国的股权交给基金会”的主张构成“滥用法院程序”;华博公司是在“蓄意误导法院”,没有向法院说明华博公司从未拥有CBA股权的证据,是对“重大”事项未作披露的“严重”行为;华博公司“故意向法院隐瞒事实”。据此,PhilipStorr大法官在判决书中警告仰融:如果他本人以个人名义重新起诉,就意味着他在此前向法院提交的所有证言都是谎言,希望他不要再做浪费法律资源的事情。

虽然仰融对该判决可以上诉,但熟悉此案的律师都认为,上诉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百慕大法院的判决实际上彻底宣判了仰融对华晨中国资产图谋的破灭。

在百慕大法院驳回禁止令后,2003年8月7日,仰融在美国华盛顿联邦法院以个人名义起诉辽宁省政府,此案在当地时间8月7日一经受理便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观察人士认为,事实上,仰融正在将这场私人产权纠纷案作为“人质”,向一个地方政府“挑战”2003年8月8日凌晨5点(纽约东部时间8月7日下午),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地区法院立案受理新中国历史上首例美国公民状告中国地方政府的诉讼案: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上市代码:1114;纽约上市代码:CBA,下简称“华晨汽车”)的前主席仰融在美国起诉辽宁省政府。

“起诉书”称,原告仰融,Rhea Yeung(仰妻)及华博财务(仰融持70%股权)因辽宁省不正当行为,财产被不当剥夺。其有关请求包括:辽宁省政府将华晨汽车和其他产权利益还给华博,或以此股份现值补偿原告;废止华晨汽车的交易,命令将此股份和其他产权交还华博,或以此股份现值补偿原告;依华博股份权益金额判决赔偿金,金额由审判证明,和从原告夺走的其他财产;废止华博在华晨股份的交易(指华博将39.45%的股权交给基金会),被告将此股份交还华博,或以此股份现值补偿原告;依原告被辽宁省转换的华晨股份及其他产权权益金额判决赔偿金,金额由审判证明;律师费及该案诉讼费;等等。

8 月 21日,美国联邦法院哥伦比亚特区分庭,就仰融等起诉辽宁省政府非法侵占财产一案,正式向辽宁省政府发出民事案传票,并以特快形式寄往中国司法部,由司法部传送辽宁省政府。该传票称:被告方需在送达后的60日内答辩,如被告未按时送达答辩,法庭将以缺席判决被告方败诉,并按原告方诉状要求的赔偿请求做出判决。

中国司法部已经拒绝了仰融律师提出的司法文书送达请求。司法部有关人士指出,根据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任何外国司法机构都不能对另一主权国家、国家机构行使管辖权。根据《海牙送达公约》第13条第一款“执行请求将损害被请求国家主权或利益”的不予送达的规定,中国司法部拒绝了仰融的律师的送达请求,拒绝函已经寄送请求方,并退回仰融的律师的请求及其所附的司法文书。

中国司法部10 月 8日拒绝仰融在美诉辽宁省政府产权纠纷案的律师司法文书的送达请求后,次日,美国律师即通过哥伦比亚地方法院,以外交途径将文件 递交到美国国务院,由其下属的特殊领事服务司负责,将该案的法律文书送往中国外交部。

收到美方通过外交途径转递的传票后,辽宁省政府积极出庭应诉,请求美法院驳回仰融的诉讼请求。美国哥伦比亚地区法院审理后认为,辽宁省政府征收华晨中国的股份是主权行为,辽宁省政府享有豁免。地区法院根据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在2005年作出判决,驳回仰融的起诉。仰融随后提出上诉,对地区法院拒绝适用商业行为例外提出质疑。

美国上诉法院哥伦比亚特区巡回法庭在2006年7月7日就仰融的上诉作出判决,维持地区法院因缺乏标的管辖权而驳回起诉。(一审、上诉审判决书附后)。

标签: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地址:http://go-okai.com/a/13979.html

最后编辑于:2023/01/03作者:雷老板说学校

雷老板说个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