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宜都宜昌师专(宜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详细内容

宜都宜昌师专(宜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详细内容

锦绣太原城 2年前 (2022-12-26) 知识 347 views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记忆里的父亲(二)

1

母亲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因而收获了我的敬畏,而经常在操场上训话的父亲,我对他,却曾是——且爱且“嫌弃”。

他抽烟,喝白酒,喝很浓的五峰茶,前两个,似乎都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爱好。

他不守时,有时候说好去食堂打壶开水就回来,却去了好几个钟头,我妈实在等不及了,就会让我去看看,原来是在路上碰到了哪位老师,一直站在那里“粉白”(五峰话,瞎聊天的意思),手里的热水瓶依然还空着,而食堂打开水的时间可能已经过了。

他爱拿我开玩笑,经常惹得我跟他又瞪眼又跺脚,对了,他还给我起了个绰号叫“小不点儿”。

总之,矮矮廋廋的父亲,在小时候,不是那种令我肃然起敬的形象。会讲英语的张老师,会写文章的裴老师,会编故事的唐老师,会打篮球的覃老师,会冲照片的肖老师,从暴雨中的水沟里把我捞回来的丛老师......都曾是我仰视的对象。

没有了那份敬畏,他对我的很多教育都告失败,比如他曾经逼着我练毛笔字,几乎小学的每个假期,他都给我准备新的毛笔和字帖,让“练字大计”有一个隆重的开始,又都以我的各种拖延和懒惰告终,我至今仍然写得一笔烂字;又比如他骗着我背唐诗,甚至不惜血本给我买了第一版《唐诗鉴赏辞典》,那本书我至今珍藏,诗却背不了几首。倒是我妈,凭着我对她那份敬畏,晚自修时带着我到教室,让我坐在最后一排,扔给我一本本厚厚的儿童文学选,整套整套的成语故事,都被我前前后后刷了很多遍,她教我的那些数学题,也算是过目不忘。

父亲没有打算教我的那些,比如他对养花的爱好,他对烧菜的讲究,倒是点点滴滴传染给了我,成为我一生的习惯。

2

70年代末,应该是付家堰高中的高光时刻,刚恢复高考,全国的升学率才4%左右,但仅79年一年,中学就考上了四个大学生。当时大学中专同招,一大批的学生能走出乡村,因为教育而改变命运。他们中间,有后来成为清华大学教授的覃学岚学长,有主政一方的向丽学姐,有帮助五峰茶插上飞翔翅膀的张万鸿学长,当然,更多的学生学成归来,成为建设家乡的中间力量。作家陈刚学弟文章里面写道:想把长眠地下的先人叫醒,告诉他们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这其中,应该有付家堰高中老师们的点滴贡献。

80年代以后,乡村学校走上了拆并之路,付家堰高中算是第一批被取消的高中。我在1983年跟着父母回到县城,先后就读于五峰一中、夷陵中学、华东师大。

1989年冬天,我正和往常一样准备期末考试,突然收到一份家里的电报,上面只有五个字“父病危 速归”......1990年4月,父亲在五峰县人民医院去世。

记得发小青青曾经问我:要过多久,可以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出来?那是父亲已经去世十几年后,我对她说:有些伤痕,永远无法愈合,只是可能藏得越来越深。

我找到了父亲当年的各种文凭,解放后,他考上了宜都师范,后又在宜昌师专深造,毕业后和我母亲一起主动回五峰教书,据说,几百公里的路,是步行回来的。

他有一个手指伸不太直,我奶奶说是小时候读私塾,书读得特别好,老师到家里来看他,他爬到楼上去给老师拿核桃,一不留神从楼上摔了下来,而我小叔叔告诉我说,他读书是很好,但他手上的伤是因为有一年被土匪绑架,绑匪跟爷爷奶奶要一百块银元,一百匹布,一百斤粮食,爷爷奶奶几乎倾其所有,才赎回了他们的长子——我的父亲。在谈条件的两天,父亲一直被反捆着双手,因此留下后遗症。

离开大水田以后的人生一路向前,我很少回望,很少回五峰,更很少回付家堰。每每想到父亲,我觉得最贴切的一个词是“不值”,就像他的不只一位好友跟我说,他“苦了一辈子”。假如没有土匪的绑架,以当时殷实的家境,不知他有没有可能考上很好的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呢?假如生病时不是在医疗条件比较差的五峰,一切,会不会不一样?会不会不一样?

3

后来我供职于教育出版社,算是一个教育行业的旁观者,也到过很多百年老校,终有一天,能以平静客观的目光,回望父母奉献了职业生涯最美好时光的母校。

付家堰中学,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必然有很多先天的不足,比如,校舍简陋,难以满足后来教学的需要。再比如,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上的不足,现在母校的管理团队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征集校史资料,我了解了一下才知道,资料竟然缺乏至此,乃至于历届毕业生的名录、毕业照等均未存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但在那样一个时代,这所学校绝对有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是豪华版的教师团队。不知这些老师是怎么凑到一起来的,我严重怀疑,专科毕业的父亲是众多老师中,学历最不抢眼的。很多年以后,我想起张武权老师流利的英文,看到我姐姐字里行间裴德重老师的影子,都不由感叹,能有这么好的老师,付家堰的学生还真是幸运。

其次,是对体育的重视。付家堰中学一直特别有运动的氛围,每年的运动会都宛如过节,长跑比赛的路线一直延伸到乡医院,连周边的农民有时候也会来看热闹,短跑决赛更几乎吸引了全校师生都来观战。后来,黄良茂学长和康圣成学长回校任教,休息的时候常一个人练投篮,不能不说是读书时就养成了锻炼的习惯。

最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建校之初虽然没有恢复高考,但基本的教学秩序并没有被破坏,所以一旦有了机会,学校在每个学科,几乎都是最强的老师在教学。父亲当时在兼任着付家堰学区的文教组长(不知是不是这么个称谓),对附近的一些中小学进行教育指导,1979年,他力主在红旗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这样的教育眼光是相当超前的,即使是大城市,当时也未必做得到。

感谢父亲所有的同事和学生,虽然因时代和境遇所限,他一生经历很多困顿,但因为有你们,他的人生才变得特别有价值,与你们的相遇,是他短暂的生命,所迸发出的最耀眼的光华。

从付家堰中学转学到五峰一中,我开始住校。真正有机会长年与父母朝夕相处的,只是在大水田的那十三年,我们一路兼程奔向明天,但若干年后回望,才发现,那个物质上十分贫困的时代,那个只有几排简陋平房的校舍,那个可以看到满天繁星的小操场上,留下了我人生最简单、最幸福的时光。

走进老宜昌师专——四十七年前的记忆

东山上的那片北山坡,我们曾经青春洋溢

宜昌师专的操场,留下了我们奋力奔跑的足迹………。

曾经两层楼的带厨房的红房子,现在抹上了水泥,

红房子的奢华的温馨,时刻荡漾在心底。

仍然看得到铁栅栏封着的防空洞,

诉说着我们青春的记忆。

记得否,当时医务室转角的那个室外楼梯,

我们看到很是美丽。

操场的主席台,雅致玲珑。

依山曲径和路边石砌的墙。

迎春花在这里怒放、写意。

操场边的参天大树,树下是一溜溜石桌石椅,

岁月悠悠,鸟鸣唧唧,时光穿越,寻寻觅觅

感谢在这里还能找到四十七年前的记忆。

曾记否?操场一角,衰草连天,我们挥汗如雨。

曾记否?图书馆里,我们捧读鲁迅全集,如渴如饥。

那栋红色的教学楼,我们一起探讨语法问题!

宽广的草坪上,回荡着欢声笑语,我们纵情嬉戏。

如今,我们都老了,但依然难忘这块让我们相聚的土地。

走近大礼堂下坡处的报刊通知栏,

蓦然发现,一行通知赫然在目:

“老同学们,我们想你,夕阳正红,常来聚聚”!

[img]

王宏强的人物履历

1975年6月-1977年7月 宜都县西湖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官垱管理区党总支副书记;

1977年7月-1981年10月 枝城公社党办副主任、主任;

1981年10月-1984年2月 共青团宜都县委书记(其间:1981年7月-1983年7月宜昌农校中专班学习);

1984年2月-1988年1月 宜都县陆城镇党委书记(其间:1985年9月-1987年7月宜昌师专大专班脱产学习);

1988年1月-1990年11月 枝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990年11月-1993年10月 中共枝城市委常委、枝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其间:1992年2月-1992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全省第十期县市长培训班学习);

1993年10月-1996年1月 中共当阳市委常委、当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其间:1992年9月-1995年7月武汉大学在职大学班学习);

1996年1月-1996年8月 中共当阳市委副书记、当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1996年8月-1999年6月 中共嘉鱼县委书记;

1999年6月-1999年9月 宜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其间:1997年3月-1999年12月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在职学习);

1999年9月-2001年6月 宜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书记、主任;

2001年6月-2001年11月 宜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宜昌市科委书记、主任;

2001年11月-2003年9月 宜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宜昌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2003年9月-2003年12月 宜昌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宜昌市政府办党组书记、主任,宜昌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

2003年12月-2005年7月 宜昌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宜昌市政府办党组书记、主任(其间:2002年9月-2005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在职学习);

2005年7月-2005年12月 宜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秘书长,宜昌市政府办党组书记、主任;

2005年12月-2012年1月 宜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其间:2006年6月-2006年7月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管理培训班学习);

2012年1月- 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学的学校历史

成长阶段(1949-1965)

一、沐浴春风获新生

1949年7月,宜都解放,该校由人民政府接管。8月,全校教职员工参加了人民政府主办的“暑期教师讲习会”。 结业后,原教职员工基本留用。随后,县委委派解放前曾在宜都一带搞党的地下工作的王素任该校校长。又经县委决定,将湖北省私立宜都清江中学(由曹子龙兄弟在抗战胜利后于私立宜都清江中学原址办的,不是该校之前身)并入该校。仍用“宜都县立初级中学”校名,暂用旧学制,教材是新编的临时课本。当年9月如期开学,当年录取新生238名,分甲、乙、丙、丁、戊五个班 每班40余人,乙班为女生班,戊班全是城关镇的学生,其他三个班为各乡镇的学生。当时全校在籍学生16个班759人,教职员工63人。1949年12月20日,县政府授予学校“宜都县立初级中学”的校印,从此,这一天也被定为该校的校庆日。

一经解放,该校即着手破除旧教育制度,建立新的教学秩序,遵照并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计划、指示等,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切实向工农开门,肃清封建教育思想,组织全体教职员工投身革命运动,学习时事政治,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致力改革教学。废除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学校领导体制,建立以校长为首的有教职员工和学生代表参加的校务会议,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废除训育处,设教务处(后改为教导处)、总务处两处。取消公民课,开设政治课,讲授《共同纲领》、社会发展史和时事政策。提倡劳动教育,开展艰苦建校等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轮流劳动,拆旧楼,平场地。1950年冬,我县普遍展开了土改、镇反和抗美援朝三大运动。全校师生组成三个宣传队,带了腰鼓、秧歌、快板、歌咏等文艺节目,分赴农村慰问演出,还参与斗地主,丈量土地,既配合运动开展宣传,又直接经受锻炼。1949年下学期和1950年冬季,不少学生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干。1951年,全校师生慷慨解囊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

1952年春,增办一年制短师和三年制初师各一个班。从这年起 改为秋季始业,秋季新招的一年级实行新学制,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此时,学校已有较大发展,在籍学生已发展到20个班1093人。由于切实向工农开门,招生时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对其确有困难者评发人民助学金和临时困难补助费等,学生中工农子女的入学率得以逐年增加。此时,董化接任了该校的校长。

1952年寒假,全校教职员除几位老病者外,均赴省(武昌)参加思想改造运动。全省3000多名中学教师参加,时任湖北省的省委书记、省长李先念专程到会作了《人民教师必须进行思想改造》的重要报告;省政府副主席程坦亲自主持,省委宣传部长、教育厅长等负责日常工作。会议历时100天,共分三个阶段:一是大张旗鼓地进行正面宣传,打破对思想改造的顾虑,端正学习态度;二是痛下决心,大胆揭露自己的旧思想(重点是封建思想、奴化思想和法西斯思想),亮出病患,以备治疗;三是用工人阶级思想自我检讨、分析批判。这些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都有与时俱进、改造自己的强烈愿望,加之感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温暖,便自觉“敞开心扉给人看”,“竞扫秽瑕换新天”,“金丹换骨脱凡身”。1953年4月,思想改造运动结束,教师返校,开学上课。

学校各种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自1950年在校建团以来,到1953年时,已发展团员104人,而且建立了团总支部。在校少先队员人数也较1950年建队时大有增加。学生会1953年建立,在配合学校行政组织学生学习和开展各项活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时,广大学生勤奋向学,蔚成风气;全校教师通过解放以来的各项政治运动,提高了思想觉悟,拥护党的领导,自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为了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上级除了继续委派共产党员来校担任校长、副校长外,而且开始在教职工中发展党员。此时,在校内,最高决策机构是由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负责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计划、规定,制定学校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学校八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重视了教学的计划性,加强了基础知识的教学,试行了新的教学方法,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当时,教育部所规定的课程均已开齐,一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同时,学校也坚持五育并重,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校长、主任既领导教学,也抓德育。该校从1953年开始试行并在1955年推行“劳动卫国制”标准,组织学生参加建校和种菜等劳动;在学生中,以英雄人物命名的体育锻炼组纷纷建立,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卫生保健工作也抓得卓有成效,学生体质明显增强;课外文娱活动也颇为活跃。

从1953年起,加强了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道德品质教育和劳动教育,至1954年又加强了对学生的升学和参加生产劳动的思想教育。1955年教育部颁发《中学生守则》,该校据以向学生进行德智体诸方面的规范教育。由于正确地贯彻执行了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经过几年的努力,至1956年,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政治空气浓厚,学习环境适宜,学生勤奋于学,教师潜心于教,形成了良好校风,教育质量也颇高,在宜昌专区已经小有名气。

二、跻身完中受挫折

1955年2月22日,根据国务院[1955]国政常字第13号文件,将枝江县并入宜都县。这样,该校的招生范围也要扩大,加之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宜昌专署教育局决定,从1956年起,该校开始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校名也自此改为“湖北省宜都县第一中学”,各学科都用全国统编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语文课试分汉语、文学两科教学。建国7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该校已初步摸索到了办社会主义中学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即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以教学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1957年6月,党在该校开始建立党支部,赵文科为第一任支部书记。在党支部具体领导下,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党的整风文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稳步推进。

1957年10月,上级任命管先润接任校长。1958年元月,新任党支部书记明振环到任。明振环,山东高密人,抗日时打过游击,49年的南下干部先在武汉水电学院当组织部长。管先润,沙市人,原在宜昌地区公安处侦察科任职,因年轻有为调任姊归县公安局副局长,58年政法支援文教才调来宜都一中任正校长。两人一到任,即均被任命为县委委员,这在一中校史上,是空前的。仅此令不少一中人至今谈起来仍兴奋不已。1971年3月,管先润调到宜昌师范(即后来的宜昌师专)任书记,直至退休。明振环则在该校一直工作到离休,1993年5月18日病逝。

从1957年12月开始的全县教师集中开展的整风反右运动至此也已结束,4月开学上课。为了贯彻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进行教育大革命。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办起了工厂、农场、把生产劳动列入教学计划。但是,由于当时对党的这一方针领会不够,理解片面,加之“左”的思潮的影响,以至在这年秋季,学校将高中部师生投入大办钢铁运动,分期分批拉到江家湾去挖煤洞、采矿石、建土炉炼铁;先后两次将初中部师生派到百里洲去帮助生产队捡棉花、搞冬播;留校的师生也办起了各种小工厂(场),建起了小土高炉,还种试验田,放卫星,夺高产,搞大跃进。

这半年通过参加炼铁、办厂(场)、支农等活动,广大师生虽经受了劳动锻炼,所办的小炼油厂还炼出了人造石油和机用润滑油,受到县委的精神和物资奖励,但是在整个1958年下期,劳动时间多,读书时间少,教学受到了冲击。三年困难时期,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有关“保证师生身体健康、劳逸结合”的通知精神,该校也作了一些具体调整。但是,由于急躁情绪和“左”的思潮影响,某些调整措施则是不适当的。如停开体育课,把体育课时间用来搞开荒种地;在遭受自然灾害生活极为困难的1959shy;—1960年,还在搞大兵团作战,拖出高中一、二年级师生到江北安福寺附近开荒种粮;调初中部师生到窑湾筑堤建水库养鱼等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也相对地减少了教学时间,不利于师生劳逸结合,影响了教育质量。而且从1958年教育大革命以来,批了当时苏联的一套所谓“修正主义的教育教学模式”。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又还在摸索之中;原用的统编教材被搁置起来,而采用本省暂编的试用教材;有的学科即使还在使用统编教材,也搞“砍换删补”,上跃进课。这些也都影响了教育质量。再者,由于接踵而至的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该校错划了一部分人。不少老师竟在一夜之间,或被批判,或被遣送回乡,更有甚者被送去劳教了。1958——1959年,开展反右倾运动,学校开始批“白专道路”、“拔白旗”,有的教师被清理出校,校长管先润也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革职下放到农村劳动,又挫伤了一些教师的积极性。

尽管有如此种种困难,但广大教师还是自觉接受党的教育,努力培养自己爱国爱党的感情,拥护社会主义,兢兢业业地钻研业务,致力教学。从解放后到1960年止,学校涌现了一批名师。语文组先后有杨子健、廖致亭、郑应时、喻信、向震、艾寿彭、张寿彝、陈玮、张念亲、陈克铭、邹继贤、张朝正、彭琳、刘武扬、陈少元、李明炎、李光县、余子光、郑启春、黄昌恒、谭范甫、蒲元、胡敦禹、韦启良、龚万树、朱萃玉、张文斌、张家恭、刘枝荣等。数学组先后有李荫青、张泽湘、黄在华、刘华民、刘百臻、周邦宪、向子玖、黄世炽、张纪、刘克作、邓希贤、余良幸、李先泽、廖盖亚、覃秀瀑、淡懋田、杜代耕、李承勋、曾幼安、田学孟、唐厚炎、王曙亚、向从榜、王行圣、郑兰彬、阎友法等。理化组先后有卞嘉乐、向荣楚、李绪述、李全楚、杜集注、吴特生、周永年、鄢子明、王伯欧、王继伦、刘行伟等。外语组先后有敖燮远、余伯常、王和甫、刘钧、杨振晔、汪宗甲、杨勇豪、汪绍珍、喻仁安、邓承海等。历史组先后有凌凤翔、马正英、廖明衡、胡萃华、胡怀民、李致和、梁承茂、胡保田、高科兴等。地理组先后有郑大珍、李逊之、张璞臣、曹建安、谭陛阶、杨先全等。美术组先后有曹月初、程光哲、吴章彩(也教语文)、张廉光、黄桂滔等。体育组先后有龚昌佐、张楚、陈福会等。宜都一中当年的学子对这些先贤师尊们的道德文章,至今仍念念不忘;尤其敬佩邹吉烨校长的云水风范。

邹吉烨先生19世纪40年代毕业于武汉大学外语和历史系,抗战胜利后来该校任教英语和历史,并任教导主任。解放后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他处世为人,儒雅可亲;学识渊博,治校有方。1952年就被调到宜昌师范(即后来的宜昌师专,现在的三峡大学)任副校长,1958年又上调到省属重点高中水果湖中学任副校长、校长,直至退休。1988年,该校举行50年校庆,邹吉烨先生特填词《调寄沁园春-敬贺枝城市第一中学建校五十周年》一首,忆昔望远,情深意长,兹录于下:

犹记当年,短巷书声,逊阁灯光。有清江逶迤,滢滢滟滟,大江东去,浩浩汤汤。泾渭分明,文质互见,苍翠青葱看宋梁。人未老,既滋兰树惠,四有流香。 忆昔若菊相将,共指点山水话高长。赖铁肩妙手,开宗立论;校庆五秩,天和文章。本固干强,百年大计,万国衣冠嘱炎黄。重寄语:学书且学剑,志在兴邦。

发展阶段(1977-1997)

一、拨乱反正抓教学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该校也因之在政治上重获解放。特别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整顿恢复,该校各项工作都有了明显可喜的进展。

1976年10月以后,在揭批“四人帮”的同时,该校即着手重建和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其时,学校只有高中部11个班,学生617人。1977年伊始,即采取补救措施,对高二年级已经分定的各专业班,适当增加文化课的课时和内容,使这部分学生在毕业前能尽量多学点文化科学知识。6月,县委派来工作组,由彭义全任组长,宋光明任副组长,领导抓纲治校。同时,对学校领导班子作了一些调整,彭玉全兼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学校党支部的工作;宋光明兼任学校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杨万忠主持教导处工作。9月,该校经县确定为重点中学,校内也在各年级办起了重点班,毕业班还按文、理分科。至此,停止分专业班,开始注重智育,抓书本知识,抓课堂教学。

1978年5月,根据县文教科通知,废除校革委会之名,刘才雄由校革委会第一主任改任校长;教导处增加了周心顺、汪应雄两位副主任,由周心顺主持教导处工作。学校认真贯彻“全教会”精神,试行重新修订的“中教五十条”,执行部订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教学工作被提到重要位置。废止了教师按连排编制,恢复按学科分别组成的教研组、备课组,开始注意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以老带新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全国统编教材与大纲。

1978年秋季招生,废除了推荐制,仍实行通过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并从这年秋季高中一年级开始,各科使用统编新教材,并要求各科教学均须依据全国统编的大纲和教材,从实际出发,注重“双基”,注意查缺补漏,努力提高质量。

德育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从1977年以来,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用正面典型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力争好成绩,以挽回“四人帮”所造成的损失。体育卫生工作和勤工俭学活动,都逐步得到正常开展。

这两年,学校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极“左”的影响还存在,教学的中心地位还没有确立起来,学校干部或多或少还心存余悸,教师的积极性也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二、抓纲务本迈新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校的局面就焕然更新了。

从1979年起,该校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根据“调整、整顿、改革、提高”的方针和“中教五十条”精神,宜昌地区和宜都县都确定该校为重点中学,对该校领导班子作了进一步调整。1979年2月,调来冯星辉任校长,10月调来王德茂同志任党支部书记。1980年下期,新任命的教导主任张文海和前一年任用的两位副教导主任周心顺、汪应雄,都是从该校教师中提拔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年富力强。1981年秋,冯星辉同志调到夷陵中学任校长,9月,上级又调回刘才雄同志继任校长。经过几年调整,该校领导班子得到充实和加强。按“中教五十条”的规定,该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又设有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由校长主持、各部门负责人及教师代表组成。学校定期召开校务委员会,广泛征集意见,共商学校大计。同时,学校重新确立了全面贯彻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抓纲务本”,把学校中心工作转移到教学上来。尤其是校长刘才雄同志不仅一身正气,治校有方,而且以身作则,作风扎实,雷厉风行,学校的局面迅速改观。不少的教师开始在政治上积极争取进步,业务上扎实钻研教学艺术,潜心教书育人,有的教师,如已经平反且又重返教坛的张文斌老师已在冲破旧的框框,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广大教师已经成为该校全面贯彻方针、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开创新局面的坚强依靠和中坚力量。

随着拨乱反正工作的进展,该校原有冤假错案得到了清理、改正,所有被错划的“右派”都得到平反,并得到恰当地安置,另外还解决了7名教师的夫妻分居问题,安排了11名家属及子女就业,先后解决了63名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广大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经济待遇、生活条件也得到了不断改善,积极性大大地调动起来了。

在注重智育的同时,学校也加强了德育工作。1979年先在学生中进行民主与法制的教育,接着开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宣传贯彻《中学生守则》;继1977年以来持续开展“学雷锋、创三好”的活动,并自1981年以后,持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活动,从1982年起,将每年三月定为“文明礼貌月”,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学生”的活动。通过表彰先进,引导和激励学生蓬勃向上,健康成长。平时注意加强政治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了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活泼多样的活动,大力表彰先进,宣传好人好事。1986年,学校召开了首届团代会、学生会,选举产生了新的团委会、学生会。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较之前几年有了明显的提高。1986年7月,根据省教育厅文件(016号),该校王晨、余丽华两同学分别获得省“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1980年下半年起,学校开始贯彻上级有关办好重点中学会议的精神,进一步端正了办学思想,明确了重点中学之“重”,在于教学质量高,在于模范地全面正确地贯彻方针。因而确立了“抓纲务本,重法求实”的教学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不再按成绩分班,不搞重点班与普通班;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狠抓教学环节的落实;控制考试次数,不搞考分排队;严格控制作业量,不搞题海战术。同时,要求教师教学必须紧扣大纲和教材,认真扎实备课,狠抓“双基”,改进教法,培养能力,发展智育,提高45分钟的教学效率;并要求各教研组加强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总结经验,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从1980年高考起,该校每年都有毕业生考上清华和北大之类的全国著名重点大学。而在“文革”前的十七年里,只有一个考生考取北大。1984年起,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教学和教研工作,确立了“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教研结合”的工作思路,要求各教研组每学期制定详细的教研计划,并由教导处负责督促实施。对高三年级的教学,学校予以了高度重视,加强了高三教师的配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复习备考计划,成立了以校长刘才雄为组长的复习备考领导小组。1984年高考,该校大中专上线人数达到189人。这是该校历史上上线人数最多的一年。1985年高考,该校荣获宜昌地区第二名,理科上线人数居九县一市之首,尤其是文科考生王仲秋以567分的优异成绩夺得全省文科状元称号,被北大录取。

在体育卫生工作方面,1979年下期重新开始贯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80年又贯彻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等几个单位联合发出的《加强学校体保卫生工作的意见》,学校逐步健全对体育卫生工作的领导,把它纳入学校重点议事内容,并加强督促检查,切实开展工作,学生的体质明显增强。1984年2月,学校接受并通过了宜昌地区行署教育局对该校贯彻落实两个“暂行规定”的检查验收,学生的体育达标率超过了70%,名列验收合格的7所学校之首。学校的勤工俭学也取得了出色成绩,1985年和1986年,该校连续被评为宜昌地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总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校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沿着党的教育方针指引的正确轨道前进,领导班子对办学指导思想日益明确;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广大教师勤恳负责,教书育人;莘莘学子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尤其是学校的环境面貌、教学设备和师生的生活条件等改善之大,即使是在兴旺的十七年也是无法比拟的。

三、内部改革皱春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改革浪潮滚滚而来,为增添办学活力,1989年,该校迈开了改革的步伐。元月,学校召开了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宜都一中教师课时补助方案》、《教学质量奖方案》、《文明礼貌考勤奖的规定》等规章制度,率先打破了“大锅饭”,对于革除“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绩”的积弊起到了积极作用,让教职工认识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就是不一样,激发了工作热情,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

1990年秋季,上级对学校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任命周振佩同志接任校长,刘才雄同志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又任命李光林为教务处主任。1992年春季,刘才雄同志调到市教育局任巡视员,上级调来郑兰斌同志任学校党支部书记。连同原有的两位副校长喻可昶、王宏远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新组建的领导班子有魄力,有能力。紧跟形势,大刀阔斧改革内部运行机制;顺应民心,竭尽全力修建教工宿舍。

1993年,学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全市率先试行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责任制”为内容的“四制”改革。首先是制定并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校长具有学校的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校长对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学校的全面改革、保证办学方向和培养“四有”新人,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和行政管理,对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福利待遇等方面负有全面责任。

其次是进行双向选择,实行教师聘任制。其基本做法是:一是公布聘任条件、原则以及各个岗位编制数,同时成立聘任领导小组;二是由校长提名并按干部管理权限上报、任命中层干部;三是个人申报岗位,各处室年级组负责人按编制数在应聘人员内举荐本单位的聘任名单;四是经过聘任领导小组充分协商,确定受聘人员。五是校长颁发聘书,并签定聘任合同。实行聘任制后,聘者和被聘者都有解聘和辞聘的权利。对于落聘者,学校安排做其他工作,也鼓励另找单位;对于拒聘者,按编外人员处理。

三是根据不同的工作种类制定了岗位责任。以职定责、定权、定目标,严格考核,奖惩分明。

四是实行结构工资制,学校大胆改革内部管理,将工作量、工作绩效与经济效益挂钩,多劳多得,优劳多得,同时,考虑到岗位有别、年龄有异,适当注意平衡。形成了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良好运行机制。

宜昌师范学院是几本

专科。

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经营师范教育宜都宜昌师专,地处宜昌胜利三路32号。1962年宜昌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宜昌师范学校宜都宜昌师专,1975年宜昌师范学校大专班创合署)1977年宜昌师范学校宜都宜昌师专,宜昌师范学校大专班合并组建华中师范学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地址:http://go-okai.com/a/14130.html

最后编辑于:2022/12/26作者:锦绣太原城

锦绣太原城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