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普兰店城子坦搬迁情况)的简单介绍

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普兰店城子坦搬迁情况)的简单介绍

工业职业学校 2年前 (2022-12-26) 知识 1278 views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乜姓由来?

乜姓始于西周时期,周武王得天下后传位到周康王时,封吕衡为卫国卿大夫,还将聂北作为封地赐予吕衡。他以封地名“聂北”中的“聂”为自己的氏,表示封地在聂北,并修建了城池。后有百姓以“聂”为姓,为以区别血统不同,他的后代则改以“乜”为姓。

扩展资料:

乜姓起源有四:

1、原为少数民族的姓氏;

2、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卫国大夫食采于乜城,以地为氏;

3、出自蕃姓,蒙古族后代:据《通志氏族略》和《山左诗集》云:“番姓,望出晋昌、赵郡。”明代蒙古族瓦剌部首领叫作也先,他于明正统十五年时攻打明朝,失败后与朱明王朝和好,他的后人有的进入中原,定居于山东境内。明时有人曾把“也先”误写作“乜先”,也先的子孙与汉人融合,改姓为乜姓;

4、蒙古族也姓所改:明代时,蒙古族瓦刺部首领也先进攻北京,其后裔有的入居中原,改为乜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乜姓

有姓应的吗

"应"姓氏时读什么 关东应氏寻祖行

阳春三月,南川毓秀,人杰地灵。南弄村地处缙云正北方。这里以往每年举办桃花节。吸引附近各地游人前来观景赏花。也是好溪之水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的源头。打开缙云康熙县志记载,古时称应溪,应山等地名。应溪之源分布着前路,水口,后青,南弄等大小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的应姓古村落。从古史上看,也是应氏家族的源头与发祥地。应家支派众多,估约唐季就有应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这里山青水秀,桃花争艳,万物复苏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关东应氏应皋后裔大连应玉芳,应兴运,应乐福一行。玉芳,兴运以年近八十的高龄,不畏艰辛从千里之遥大连到浙江缙云南弄村寻宗。值得我们应氏族人起敬。 他们说,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知道他们祖先的来处。树有根,根有源,能知自己源头给祖先上柱香。是自己的最大心愿,也是中华子孙之美德。百善孝为先,祭拜祖先乃天之大孝,可后人却不知祖先在何处,这不能说是一种遗憾。一个家族来到这个世界繁衍生息,却不知从那里来象无根的浮萍飘泊着,将来是一脉相承相互连续的。族人的血液始终流淌着不同于其它族群的血液。决定着家族乃至族群里的每一个命运,不管是过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了百年千年。

这次寻祖也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了解些祖宗史,迁移史深知祖先的艰辛与不易。也受到南弄村族人的热情招待与讲解,其乐融融。有阔别回家的体会,虽南北言语口音不一,但心有灵犀。或许这是祖宗庇护吧!真正感觉到这是一家人。

祖处南弄村各长者讲解了祖上的辛酸史,为什么居南弄?为什么充军蓬来?南弄始祖自应靖从永康可投迁自缙云县城下街,本是名门望族,应喜的父亲应龙魁字瑞之,是南宋晚期的神童与进士官至广东经略使。自应靖公越三代后至喜公正逢宋末元初改朝换代的大战乱。应喜公逃避到弄川这座大山中。一贫如洗靠放牛为生度日。喜公的另三兄弟音讯杳无。直至几代后孙辈们才迁到了今的南弄村。

至喜公十二代孙应文七这一辈,1623年南弄应家老宅发生了一起械斗。原因是仙居有人偷了太婆的祭衣(应该是死后穿的衣服)

后,家人外出搞小畈认出祭衣是自己太婆的,强行拿回。仙居一大帮人追到南川,发生了血雨腥风的械斗。仙居人多,应家祖上用土铳打死打伤二仙居人。后仙居人告官,文七公好义,代兄充军山东蓬莱。那年应皋公刚17岁,应在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

南弄族人给玉芳他们详细地讲解了,械斗是在那个方位,那个门口,是用什么器械等等。应皋为什么回五云南川?四合院是怎么建的?为什么叫蓬莱太公宅?蓬莱太公四合院?南川的短毛松是怎么来的?南弄族人一一作了解答海

应玉芳,应兴运,应乐福三人在南弄族人相互搀扶还登上了在高山深处的应喜公墓,觉得脚下陡坡也轻松自常,到墓前燃红烛烧高香跪地就拜。后又拜了关东始祖应皋公墓。皋公墓位于公路傍,土堆结沟,面积不大约2.5X3米,这一拜,拜尽了三百多年的子孙情。也拜尽了关东应氏后代的思乡念祖情。他们说这是三百多年后应皋后裔回家祭拜的第一批。得悉后慢慢地第二批,第三批……他们说以三人的名义先把应皋墓修建。使关东应氏后人有个问祖寻根落着点。这正是应证了万支乔木同根发,千里水流归一源的真实写照。如今的应皋后裔,正如鹰的意志,坚韧不拔毅力。在东北各地生根发芽安家落户。据不完全统计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分布着近万人的应家后裔。

浙江缙云应卫强

2016.3.28

百家姓中有没有应这个姓呢?如果有它排在哪里 没有

“应”做为姓氏怎么读? 应姓来源有四个,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乐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门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应姓的“应”读yīng。

姓应有多少人,分布在那些省市 应姓来源有四个:一是,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二是,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乐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三是,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门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四是,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

应姓的分布:“应”姓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及项城市北50里、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永康市芝英镇及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贞东部及山东省蓬莱市鸭湾,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在外者,遍布国内各省。

1,辽宁普兰店: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金山村应屯有应氏家族聚居。2,吉林东丰: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东丰镇有应氏家族散居。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县黑龙潭镇老应等村应氏家族聚居,古称颖川,距应国墓地甚近,应氏嫡传,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之传说

。4,河南南阳:南阳市新野县上庄乡樊湾村有应氏家族聚居,族谱或已丢失。

我们中国有多少姓应的? 应(Yīng)姓源出有二:

1、应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之后。周武王克商后,其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应国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硌粽颍,为应侯,建立应国。应侯的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

2、历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有应氏。蒙古族中有的姓应氏。

得姓始祖:应叔(侯)。应姓源出自姬姓。周武王的第四个儿子应叔被封为应(今河南省叶县西北应城,一说今河南省省鲁山东部)侯,人称应候。应候的子孙以封地为姓,称为应氏。在古代,应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汝南。故应叔(侯)的后世子孙尊其为应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应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应姓大族其主要分布在:

1、硌粲κ稀硌簦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6、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峡阳,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三、历史名人

应 曜:汉初,在淮阳山里隐居,不愿出来做官。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应 顺:东汉河南尹,字华仲,南顿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无私。侍后母孝。和帝时为河南尹,明达政事。生十子,咸以才学名。中子叠,江夏太守。叠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应 叠:汝南南顿人,应顺中子。江夏太守。

应 郴:汝南南顿人,应叠之子,武陵太守。

应 奉:字世叔,汝南顿人,应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汉顺帝末年前后在世。少聪明,读书五行俱下。记忆力特佳,自幼至长,凡所经历,无有忘怀。年二十时,尝诣袁贺,适贺将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之。后数十年,路逢车匠,知而招呼。梁冀举为茂才。永兴元年(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为蛮夷所福。延熹七年(164年)从军骑将军冯绲征武陵蛮,以功荐为司隶校尉。党人事起,乃愤然以疾自退。后诸公多荐举,会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伤,著《感骚》三十篇,凡数万言。又尝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事,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

应 劭:字仲远(一作仲援,亦作仲瑗),汝南南顿人,应奉之子。生卒年不详,约汉灵帝光和元年前后在世。少笃学博览。灵帝初拜孝廉。中平六年(184年)拜太山太守。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大破黄巾三十万众,郡内以安。献帝迁都于许(196年)之明年,诏劭为袁绍军谋校尉。后卒于邺。劭尝有感于当时旧章淹没,书记罕存,乃缀集所闻,著《汉官仪》及《礼仪故事》,又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称,释时俗嫌疑。文不典而通俗,可谓名副其实。凡所著述,共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皆传于世。

应 :字季瑜,司空掾。应......

“应”作为姓氏念第几声t “应”姓根据其祖源分别读盯īng yìng 。

见窦学田主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752、754页

一、752页扫描(部分)

二、754页扫描(部分)

中国的姓有哪些?有姓 应 的吗? 我们这边多了去了。

百家姓里有姓一的吗 中 华 百 家 姓 一 览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赠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柯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于 惠 甄 曲 家 封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历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溥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阳 郁 胥 能 苍 双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却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浦 尚 农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欧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后 荆 红

游 竺 权 逮 盍 益 桓 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

“应”作为姓氏时读什么? 读ying 四声

应姓由来

应氏家族

一、应氏渊源

1、应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应国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为应侯,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

2、历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有应氏。蒙古族中有的姓应氏。

二、 迁徙分布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在今芝英一带。始祖为应詹(289~367),又名斌,字思远。原籍河南汝南南顿。东晋时随晋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镇南大将军,占籍永康,留家于此。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东晋建元初,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6,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7,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三、 郡望堂号

【郡望】:《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应氏望出汝南郡。《姓氏考略》中记载:望出汝南、颍川。 1、 汝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2、 颍川郡:战国时秦置。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堂号]

1,淮阳堂:汉初,应曜在淮阳山里隐居。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2,燕翼堂: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应氏宗祠,堂号为“燕翼堂”。

3,报本堂:浙江省宁波市慈城应氏宗祠,堂号为“报本堂”。

4,徵德堂: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应氏大祠堂,堂号为“徵德堂”。

5,择善堂:浙江省缙云县三溪乡西应村祠堂,堂号为“择善堂”。

6 ,彝叙堂 :浙江省诸暨“暨阳义门应氏宗谱”载,祠堂为 “ 彝叙堂”。

7,汝南堂:湖北省崇阳县八斗山应氏宗祠,堂号为“汝南堂”。

8,余庆堂:浙江省绍兴市兰亭镇下大庆村(山阴大庆)应氏,堂号为"余庆堂"。

四、应氏分布

1,吉林东丰: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东丰镇有应氏易迳⒕印?

2,辽宁普兰店: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有应氏家族聚居。

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县黑龙潭镇老应等村应氏家族聚居,古称颖川,距应国墓地甚近,应氏嫡传,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之传说 。

应曜:汉初,在淮阳山里隐居,不愿出来做官。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应顺:东汉河南尹,字华仲,南顿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无私。侍后母孝。和帝时为河南尹,明达政事。生十子,咸以才学名。中子叠,江夏太守。叠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应叠:汝南南顿人,应顺中子。江夏太守。

应郴:汝南南顿人,应叠之子,武陵太守。

应奉:〔约公元144年前后在世〕字世叔,汝南顿人,应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汉顺帝末年前后在世。少聪明,读书五行俱下。记忆力特佳,自幼至长,凡所经历,无有忘怀。年二十时,尝诣袁贺,适贺将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之。后数十年,路逢车匠,知而招呼。梁冀举为茂才。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为蛮夷所福。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从军骑将军冯绲征武陵蛮,以功荐为司隶校尉。党人事起,乃愤然以疾自退。后诸公多荐举,会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伤,著《感骚》三十篇,凡数万言。又尝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事,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

应劭:〔约公元178年前后在世〕字仲远,(一作仲援,亦作仲瑗)汝南南顿人,应奉之子。生卒年不详,约汉灵帝光和元年前后在世。少笃学博览。灵帝初拜孝廉。中平六年,(公元一八四年)拜太山太守。献帝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大破黄巾三十万众,郡内以安。献帝迁都于许(公元一九六年)之明年,诏劭为袁绍军谋校尉。后卒于邺。劭尝有感于当时旧章淹没,书记罕存,乃缀集所闻,著《汉官仪》及《礼仪故事》,又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称,释时俗嫌疑。文不典而通俗,可谓名副其实。凡所著述,共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皆传于世。

应珣:字季瑜,司空掾。应劭弟,珣生玚。

应玚:字德琏,三国,魏文学家,汝南人,应珣之子。曹操征之为丞相掾,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应德琏集》。

应璩:(?~252)字休琏,三国时,魏文学家。。汝南(今属河南)人,应玚之弟。生於汉献帝初平元年,卒於魏齐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博学好作文,善于书记。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曹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当时大将军曹爽擅权,举措失当,应璩曾作《百一诗》讽劝。应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其诗、文共10余篇,与应玚作品合为《应德琏、应休琏集》,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应贞〔公元?年至269年〕字吉甫,汝南人,应璩之子。生年不详,卒于晋武帝泰始五年,少以才名,善谈论。正始中,夏侯玄名势甚盛。贞常在玄坐作五言诗,玄大嘉许。举高第,历显位。后为武帝参军。帝践阼,迁给事中,累官散骑常侍。又与太尉荀顗撰定新礼,未施行而卒。贞著有文集一卷,(《隋书经籍志》)传于世。

应詹:〔公元279年至331年〕字思远,汝南南顿人。生于晋武帝咸宁五年,卒于成帝咸和六年,年五十三岁。幼孤,为祖母所养。十余岁,祖母又亡,居丧以孝闻。家富于财,乃请族人共居,情若至亲。以才艺文章知名当世。仕为太子舍人,累官光禄勋。王敦叛,明帝以詹为都督前锋军事。事平,以功封观阳县侯,都督江州诸军事,领江州刺史。卒,赠镇南大将军,谥曰烈。詹作有文集三卷,《隋书经籍志》注有镇南大将军应瞻集五卷,詹缮作瞻,当为作者误书;此从《唐书志》传于世。

应夷节 :唐代人。游天台山,栖真道元院,相传尸解成仙。栖真,保其根本,养其元神。

应 用:后周书法家,江南人。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

应舜臣: 宋代婺州人。字仁伯,少卓荦不羁,及长,笃志向学,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进士。官至洪州知府。

应纯之:(宋)字纯甫。永康人。孟明子。嘉泰进士。历知楚州,兼京东经略安抚使。见北军屡捷,谓中原可复,密闻于朝。丞相史弥远鉴于开禧之事,不欲大举,但敕立忠义军,令就节制。已而擢兵部侍郎。金人入侵,力战而死。

应子和,永康(今属浙江)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官至观察使掌中军都督府事。长于诗,尝有句云:"西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花落红",时人有三红秀才之称。事见清光绪《永康县志》卷八个《文苑》。

应 材(?-1180) 字伯良,浙江永康岩后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授衢州教授。后潜心钻研理学,造诣甚深。宋隆兴间,朝廷下诏求贤,应材被举荐,升任兵部架阁文字,掌管帐籍机密文案。后因老成持重,端庄谨严,被帝选为太子春坊,总管东宫内外庶务。宋淳熙初,应材上疏力陈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几年内,边境平静安定。淳熙七年应材病故于军中。谥安国公。

应象翁:元代判官,字景则,黄岩人。生宋季,尝随车若水、黄超然游,时称圣泉先生。有《圣泉文集》等。

应本仁:元代学者,字本立。以世为宋臣,义不仕元。隐居城南,博学好施。尝规建义庄,又即其中为义塾。世称"应家馆"。

应良,字原忠,仙居人。正德六年进士。官编修。守仁在吏部,良学焉。亲老归养,讲学山中者将十年。嘉靖初,还任,伏阙争大礼,廷杖。张�总黜翰林为外官,良得山西副使,谢病归,卒。

应大猷:(1487—1581)字邦升,号容斋。仙居人。明正德九年进士。曾任南刑部主事,参与平定宸濠之乱。后历广东参政、佥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官至刑部尚书。卒年九十五。曾巡抚云南、四川、山东,所至均有政绩。

应典:字天彝,号石门,浙江永康芝英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历任兵部职方司主、事车驾司主事,承德郎,尚宝同丞等职。应典自乡试中式考取举人以后,总是奋然希望自己能达到圣贤境地。创建丽泽祠于寿山,汇集诸生讲学。应典为王琼所器重,委以总揽本部四司政务。居家养母,不希荣利。通籍三十年,在官止一考。

应奎(1466-1545)字方塘,又字天启,浙江永康芝英人。明弘治十三年(1500)举人,十四年进士。授南直隶和州学正。任内,办学制定条例,以身作则,学风改观,人才辈出八年后,提升湖广武昌教授。后起用江西广信教授。又曾主管广西,广东乡试,遵守考场规矩,中试之士甚多。大学士费宏,曾赠送“两广文衡”匾额褒扬。

应撝谦:〔公元1615年至1683年〕字嗣寅,号潜斋,浙江仁和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年六十九岁。明诸生。生而有文在手,曰“八卦”,左耳重轮,右目重瞳年二十余,与虞分等为猡社。性至孝,授徒养母,三十未娶。归安沈士毅慕其义,妻以兄女,资使奉养。撝谦终不入私室,母丧服除,始成礼。康熙十七年,李天馥等以博学宏词荐,以老病不能行辞。撝谦性介特,读书务穷底蕴。著有潜斋文集十卷,教养全书四十一卷,性理大中二十八卷,古乐书二卷……等二十八种,(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应宝时:(1821—1890)字敏斋。永康人。清道光二十四年举人。咸丰初,考授国子监学正。同治四年,任苏松太道。创建龙门书院,开办普育善堂。九年,任江苏按察使,兼署布政使。饬令各府州县立常平仓,并主持疏浚淞江水道。工诗文,有《射雕词》二卷。

[img]

应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应”姓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及项城市北50里、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永康市芝英镇及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贞东部及山东省蓬莱市鸭湾,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在外者,遍布国内各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应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

应姓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将其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今河南平顶山新华区滍阳镇),称应侯,伯爵,建立了应国。

在应侯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国名号为姓氏,称应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应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乐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应乐史,亦称应人、应师,就是在王族宫廷乐队中执掌演奏应鼓,不包括编钟、编磬等成套大型组乐。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在典籍《周礼·春官·小师》中记载:“击应鼓。鼙也。”在典籍《周礼·春官·笙师应乐》中也记载:“应长六尺五寸,象柷,有椎连底,左右相击,以应柷也。” 后泛称小型打击 乐器 的演奏乐师,这在典籍《乐书》中,对应乐史给予了更详细的解释:“犹鹰之应物,其获也小,故小鼓小舂谓之应,所以应大也。小鼙曰应鼓。 ”

在应乐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应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门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应门史,就是专门职掌君王出入之门的官吏。西周时期,君王出入之门为正门,君王是“应天之命”而为人君,因称天子,天子行走之门就是正门,因此称应门,负责守卫、管理应门的官员就是应门史,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在史书中记载:“天子之门曰应门。”在《诗·大雅》中有“乃立应门”之语。

在应门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应门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 历史 上,有西域人、蒙古族冠汉姓为应氏者。详实情况,仍需考证。

传说 大禹治水事,曾受应龙的帮助,其后人为纪念,自称为应氏。

第五个渊源

河北涿鹿县黄帝城遗址,传说黄帝令应龙擒杀蚩尤于此地。

应龙氏部落以龙为图腾

通过姓氏,我们知道自己的血脉传承。由姓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民族。姓氏让我们知道“我”是谁,从哪里来。应姓是古老的姓氏群体,源于我市,现有人口6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3%。按当今人口排序,在全国姓氏中居248位。

应姓起源与古代图腾崇拜有关

“图腾”是印第安语“亲属”的意思。远古图腾带给我们太多遐想,而古老的应姓就源起于这种神话与现实的交汇。如果不是走进位于我国北方广袤的辽河流域,目睹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含胚胎的翼龙革质蛋化石,就不会想到千万年前龙出辽河和一个远古氏族部落对“龙”的精神崇拜;如果不是走进内蒙古老哈河流域赤峰红山 文化 遗址,看到5000年前玉雕龙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出土的 彩绘 夔龙纹陶瓿,就不会想到3000多年前商、周时代青铜器花纹的前身出自这里和人类早期的播迁及远古文明的融合;如果不是站在华山脚下品味庙底沟文化遗址带有玫瑰图案的彩陶,就不能真正解读“华山玫瑰燕山龙”,解读5000年前北方古文化与中原古文化交汇以及华夏民族起源的真正含义。

翻阅《史记·五帝本纪》,最初让人们对龙的概念有所认识的便是应龙。《辞源》对应龙的解释是:“有翼的龙。龙五千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龙是中国 传统文化 的结晶,《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遂杀蚩尤。”五帝时期,龙作为半神半人的形象趋于明朗,逐渐开始走出神话。这是人类氏族社会脱离原始部落开始迈向古代文明的标志。而这个 故事 发生及应龙的出现地正是五帝时期的燕山以北地区。远古时期,应龙氏族就是一个生活在我国北方以翼龙为图腾的部落。他们渔猎、繁衍、徙居于老哈河、大凌河、辽河、桑干河及黄河、燕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并把部落名称“应”带往不同的居住区域。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湖草原上的应昌城遗址,桑干河上游雁门关的山西朔州应县,青海湖海心山上的应龙城遗址,传说都曾是应龙氏部落的分支,他们徙居这里并融合当地其他部族,使这里有了象征自己部落的名称或地名,这便成为应姓以图腾和地名起源的发端。

夏、商时代已有“应”

传说应龙氏部落战败蚩尤部落后,黄帝最初封应龙氏于山西省长子县慈林镇应城。据考证,五帝时期,长子县是炎黄部落集团的活动区域,是尧帝长子丹朱的封邑。应城地域山清水秀,然而位于城北的凤凰山地势险要,阻碍了洪水下泄,每遇洪水,必首冲其城。应龙氏部落便再次南迁至伏牛山下的?水之阳(今河南平顶山市新城区一带),与这里的蚩尤遗族相互融合,他们是平顶山地区的先民。长子应城夏时已有,商时为周部落所据,后为辛甲的封邑。《魏书· 地理 志》:“应城,辛甲封邑。”辛甲原为商臣,因劝谏纣王不被理睬而弃商奔周,先为周太史,后被周文王封于此邑。1957年,在应城出土了周幽王时期的陶片、陶鬲等文物。另有古城垣、井田制遗迹,记载着这里古老的历史。

殷时已有应国。《汲郡古文》称:“殷时已有应国,王步于应。”今本《竹书记年》云:“盘庚七年,应侯来朝。”按照殷墟甲骨卜辞“王步于应,应侯来朝”等记载,说明商已有“应”,是商时方国,且与商王朝保持着密切关系,也说明应姓存在着其他脉源。商时应国与西周应国均因地名封国,同属一地,只不过是武王灭商,商应国随之而灭,由姬姓应侯取代建立西周应国。

西周封国得姓成为应姓正宗

西周初年,周武王在商朝基础上建立周朝,封其四子姬达于应地为应侯。姬达是周王室庶子,又称应叔。周朝嫡长子承袭王位,庶子分封别处,以地名、国名或爵名为姓。庶子受姓支配为藩,失去原姓后,又因是从原姓中派出,仍保持贵族身份,享受很多特权。姬姓应国从第一代应侯起,其子孙以国为氏,但仍是周朝贵族身份。

西周时为巩固王权,大封同姓诸侯,以藩屏周。“封建”自此开始,姓和氏的区别更趋严格。男子为氏,女子为姓,“氏”曾经为贵族所独有,丢“氏”即是丢掉贵族地位。故“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夏、商、周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只称氏与名,而不称姓。只有妇人称姓,至于庶人当然无氏,故只称名。因为姓、氏的区别,我们祖先3000年前就规定同姓不通婚,氏重在“别贵贱”,姓则重在“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姓则是不可改变的。“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脉传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直到秦灭六国后,将先秦以前世袭的宗法制度打破,使一些受分封的王子王孙和贵族沦为庶民,姓氏才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说氏或兼称姓氏。正如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史记》始混而为一。”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的祖先不但创造了血脉传承的文明法则,也为后人回溯历史、寻根问祖提供了大大的方便。

西周的大分封,形成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万家姓氏的大裂变。姬姓应国立国350余年。姬姓应国是应姓人口得姓的最为鼎盛的时期,而源于姬姓的应姓是今天应姓繁衍传承的主要流派。

西周官位世袭形成应姓分支

西周之初,周公姬旦辅助年幼的周成王姬诵制定了一整套王权礼制。周王为天子,中央政权实行三公六卿制。周天子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王族子孙及有功异姓诸侯。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庶子封为诸侯国君。同样,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之位,其庶子称为公子,只能任卿大夫。卿大夫的封地不能叫封国,只能称封邑,又称食邑、食采。邑即城。卿大夫的官职也是由嫡长子世袭。西周官位世袭,也产生许多姓氏,如西周设有专为天子及王族乐队执掌演奏击应鼓的“应乐史”和专为负责守卫天子行走之正门的“应门史”。在应乐史和应门史的后裔子孙中,他们以先祖官位为贵,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世代传承,也成为应姓的一个小支脉。

后代有他姓融入改姓为应

山东省金乡县西周庄周姓族谱尊后稷周弃为圣元始祖。清乾隆四年族谱记载明代自山西迁入,至明末清初时传至五世周应举,因人祸徙于山东菏泽应家楼村避难,匿周姓而名应举,以应为姓。生应升兄弟二人为应家楼开村始祖,至今应家楼已有应姓2000余口人,后代亦有迁往各地,这是如今知道的同宗而不同支脉的应姓分支,也说明应姓传承中亦有他姓融入。

应姓迁徙分布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市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6, 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应姓历史名人

应曜:汉初,在淮阳山里隐居,不愿出来做官。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应顺:东汉河南尹,字华仲,南顿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无私。侍后母孝。和帝时为河南尹,明达政事。生十子,咸以才学名。中子叠,江夏太守。叠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应叠:汝南南顿人,应顺中子。江夏太守。

更多:

应郴:汝南南顿人,应叠之子,武陵太守。

应奉:[约公元144年前后在世]字世叔,汝南顿人,应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汉顺帝末年前后在世。少聪明,读书 五行 俱下。 记忆力 特佳,自幼至长,凡所经历,无有忘怀。年二十时,尝诣袁贺,适贺将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之。后数十年,路逢车匠,知而招呼。梁冀举为茂才。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为蛮夷所服。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从车骑将军冯绲征武陵蛮,以功荐为司隶校尉。党人事起,乃愤然以疾自退。后诸公多荐举,会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伤,著《感骚》三十篇,凡数万言。又尝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事,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

应劭:[约公元178年前后在世]字仲远,(一作仲援,亦作仲瑗)汝南南顿人,应奉之子。生卒年不详,约汉灵帝光和元年前后在世。少笃学博览。灵帝初拜孝廉。中平六年,(公元一八四年)拜太山太守。献帝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大破黄巾三十万众,郡内以安。献帝迁都于许(公元一九六年)之明年,诏劭为袁绍军谋校尉。后卒于邺。劭尝有感于当时旧章淹没,书记罕存,乃缀集所闻,著《汉官仪》及《 礼仪 故事》,又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称,释时俗嫌疑。文不典而通俗,可谓名副其实。凡所著述,共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皆传于世。

应珣:字季瑜,司空掾。应劭弟,珣生玚。

应玚:字德琏, 三国 ,魏文学家,汝南人,应珣之子。曹操征之为丞相掾,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应德琏集》。

应璩:(?~252)字休琏,三国时,魏文学家。汝南(今属河南)人,应玚之弟。生于汉献帝初平元年,卒於魏齐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博学好作文,善于书记。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曹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当时大将军曹爽擅权,举措失当,应璩曾作《百一诗》讽劝。应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其诗、文共10余篇,与应玚作品合为《应德琏、应休琏集》,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应贞[公元?年至269年]字吉甫,汝南人,应璩之子。生年不详,卒于晋武帝泰始五年,少以才名,善谈论。正始中,夏侯玄名势甚盛。贞常在玄坐作五言诗,玄大嘉许。举高第,历显位。后为武帝参军。帝践阼,迁给事中,累官散骑常侍。又与太尉荀顗撰定新礼,未施行而卒。贞著有文集一卷,(《隋书经籍志》)传于世。

应詹:[公元279年至331年]字思远,汝南南顿人。生于晋武帝咸宁五年,卒于成帝咸和六年,年五十三岁。幼孤,为祖母所养。十余岁,祖母又亡,居丧以孝闻。家富于财,乃请族人共居,情若至亲。以才艺文章知名当世。仕为太子舍人,累官光禄勋。王敦叛,明帝以詹为都督前锋 军事 。事平,以功封观阳县侯,都督江州诸军事,领江州刺史。卒,赠镇南大将军,谥曰烈。詹作有文集三卷,《隋书经籍志》注有镇南大将军应瞻集五卷,詹缮作瞻,当为作者误书;此从《唐书志》传于世。

应夷节 :唐代人。游天台山,栖真道元院,相传尸解成仙。栖真,保其根本,养其元神。

应用:后周 书法 家,江南人。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

应舜臣: 宋代婺州人。字仁伯,少卓荦不羁,及长,笃志向学,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进士。官至洪州知府。

应纯之:(宋)字纯甫。永康人。孟明子。嘉泰进士。历知楚州,兼京东经略安抚使。见北军屡捷,谓中原可复,密闻于朝。丞相史弥远鉴于开禧之事,不欲大举,但敕立忠义军,令就节制。已而擢兵部侍郎。金人入侵,力战而死。

应子和,永康(今属浙江)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官至观察使掌中军都督府事。长于诗,尝有句云:西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花落红,时人有三红秀才之称。事见清光绪《永康县志》卷八个《文苑》。

应材(?-1180) 字伯良,岩后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授衢州教授。后潜心钻研理学,造诣甚深。宋隆兴间,朝廷下诏求贤,应材被举荐,升任兵部架阁文字,掌管帐籍机密文案。后因老成持重,端庄谨严,被帝选为太子春坊,总管东宫内外庶务。宋淳熙初,应材上疏力陈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几年内,边境平静安定。淳熙七年应材病故于军中。谥安国公。

应象翁:元代判官,字景则,黄岩人。生宋季,尝随车若水、黄超然游,时称圣泉先生。有《圣泉文集》等。

应本仁:元代学者,字本立。以世为宋臣,义不仕元。隐居城南,博学好施。尝规建义庄,又即其中为义塾。世称应家馆。

猜你喜欢:

1. 建安七子应玚的资料

2. 佛山传统饮食文化

3. 佛山传统饮食文化有哪些

4. 应氏的来源介绍

5. 小学教学读书笔记

请教大家关于"应"这个姓氏的来历

一、应氏渊源

1、应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应国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为应侯,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

2、历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有应氏。蒙古族中有的姓应氏。

二、 迁徙分布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在今芝英一带。始祖为应詹(289~367),又名斌,字思远。原籍河南汝南南顿。东晋时随晋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镇南大将军,占籍永康,留家于此。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东晋建元初,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6,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7,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应氏望出汝南郡。《姓氏考略》中记载:望出汝南、颍川。 1、 汝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2、 颍川郡:战国时秦置。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堂号]

1,淮阳堂:汉初,应曜在淮阳山里隐居。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2,燕翼堂: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应氏宗祠,堂号为“燕翼堂”。

3,报本堂:浙江省宁波市慈城应氏宗祠,堂号为“报本堂”。

4,徵德堂: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应氏大祠堂,堂号为“徵德堂”。

5,择善堂:浙江省缙云县三溪乡西应村祠堂,堂号为“择善堂”。

6 ,彝叙堂 :浙江省诸暨“暨阳义门应氏宗谱”载,祠堂为 “ 彝叙堂”。

7,汝南堂:湖北省崇阳县八斗山应氏宗祠,堂号为“汝南堂”。

8,余庆堂:浙江省绍兴市兰亭镇下大庆村(山阴大庆)应氏,堂号为"余庆堂"。

四、应氏分布

1,吉林东丰: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东丰镇有应氏家族散居。

2,辽宁普兰店: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有应氏家族聚居。

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县黑龙潭镇老应等村应氏家族聚居,古称颖川,距应国墓地甚近,应氏嫡传,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之传说 。

五、 历史名人

应曜:汉初,在淮阳山里隐居,不愿出来做官。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应顺:东汉河南尹,字华仲,南顿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无私。侍后母孝。和帝时为河南尹,明达政事。生十子,咸以才学名。中子叠,江夏太守。叠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应叠:汝南南顿人,应顺中子。江夏太守。

应郴:汝南南顿人,应叠之子,武陵太守。

应奉:〔约公元144年前后在世〕字世叔,汝南顿人,应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汉顺帝末年前后在世。少聪明,读书五行俱下。记忆力特佳,自幼至长,凡所经历,无有忘怀。年二十时,尝诣袁贺,适贺将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之。后数十年,路逢车匠,知而招呼。梁冀举为茂才。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为蛮夷所福。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从军骑将军冯绲征武陵蛮,以功荐为司隶校尉。党人事起,乃愤然以疾自退。后诸公多荐举,会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伤,著《感骚》三十篇,凡数万言。又尝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事,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

应劭:〔约公元178年前后在世〕字仲远,(一作仲援,亦作仲瑗)汝南南顿人,应奉之子。生卒年不详,约汉灵帝光和元年前后在世。少笃学博览。灵帝初拜孝廉。中平六年,(公元一八四年)拜太山太守。献帝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大破黄巾三十万众,郡内以安。献帝迁都于许(公元一九六年)之明年,诏劭为袁绍军谋校尉。后卒于邺。劭尝有感于当时旧章淹没,书记罕存,乃缀集所闻,著《汉官仪》及《礼仪故事》,又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称,释时俗嫌疑。文不典而通俗,可谓名副其实。凡所著述,共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皆传于世。

应珣:字季瑜,司空掾。应劭弟,珣生玚。

应玚:字德琏,三国,魏文学家,汝南人,应珣之子。曹操征之为丞相掾,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应德琏集》。

应璩:(?~252)字休琏,三国时,魏文学家。。汝南(今属河南)人,应玚之弟。生於汉献帝初平元年,卒於魏齐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博学好作文,善于书记。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曹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当时大将军曹爽擅权,举措失当,应璩曾作《百一诗》讽劝。应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其诗、文共10余篇,与应玚作品合为《应德琏、应休琏集》,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应贞〔公元?年至269年〕字吉甫,汝南人,应璩之子。生年不详,卒于晋武帝泰始五年,少以才名,善谈论。正始中,夏侯玄名势甚盛。贞常在玄坐作五言诗,玄大嘉许。举高第,历显位。后为武帝参军。帝践阼,迁给事中,累官散骑常侍。又与太尉荀顗撰定新礼,未施行而卒。贞著有文集一卷,(《隋书经籍志》)传于世。

应詹:〔公元279年至331年〕字思远,汝南南顿人。生于晋武帝咸宁五年,卒于成帝咸和六年,年五十三岁。幼孤,为祖母所养。十余岁,祖母又亡,居丧以孝闻。家富于财,乃请族人共居,情若至亲。以才艺文章知名当世。仕为太子舍人,累官光禄勋。王敦叛,明帝以詹为都督前锋军事。事平,以功封观阳县侯,都督江州诸军事,领江州刺史。卒,赠镇南大将军,谥曰烈。詹作有文集三卷,《隋书经籍志》注有镇南大将军应瞻集五卷,詹缮作瞻,当为作者误书;此从《唐书志》传于世。

应夷节 :唐代人。游天台山,栖真道元院,相传尸解成仙。栖真,保其根本,养其元神。

应 用:后周书法家,江南人。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

应舜臣: 宋代婺州人。字仁伯,少卓荦不羁,及长,笃志向学,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进士。官至洪州知府。

应纯之:(宋)字纯甫。永康人。孟明子。嘉泰进士。历知楚州,兼京东经略安抚使。见北军屡捷,谓中原可复,密闻于朝。丞相史弥远鉴于开禧之事,不欲大举,但敕立忠义军,令就节制。已而擢兵部侍郎。金人入侵,力战而死。

应子和,永康(今属浙江)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官至观察使掌中军都督府事。长于诗,尝有句云:"西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花落红",时人有三红秀才之称。事见清光绪《永康县志》卷八个《文苑》。

应 材(?-1180) 字伯良,浙江永康岩后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授衢州教授。后潜心钻研理学,造诣甚深。宋隆兴间,朝廷下诏求贤,应材被举荐,升任兵部架阁文字,掌管帐籍机密文案。后因老成持重,端庄谨严,被帝选为太子春坊,总管东宫内外庶务。宋淳熙初,应材上疏力陈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几年内,边境平静安定。淳熙七年应材病故于军中。谥安国公。

应象翁:元代判官,字景则,黄岩人。生宋季,尝随车若水、黄超然游,时称圣泉先生。有《圣泉文集》等。

应本仁:元代学者,字本立。以世为宋臣,义不仕元。隐居城南,博学好施。尝规建义庄,又即其中为义塾。世称"应家馆"。

应良,字原忠,仙居人。正德六年进士。官编修。守仁在吏部,良学焉。亲老归养,讲学山中者将十年。嘉靖初,还任,伏阙争大礼,廷杖。张�总黜翰林为外官,良得山西副使,谢病归,卒。

应大猷:(1487—1581)字邦升,号容斋。仙居人。明正德九年进士。曾任南刑部主事,参与平定宸濠之乱。后历广东参政、佥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官至刑部尚书。卒年九十五。曾巡抚云南、四川、山东,所至均有政绩。

应典:字天彝,号石门,浙江永康芝英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历任兵部职方司主、事车驾司主事,承德郎,尚宝同丞等职。应典自乡试中式考取举人以后,总是奋然希望自己能达到圣贤境地。创建丽泽祠于寿山,汇集诸生讲学。应典为王琼所器重,委以总揽本部四司政务。居家养母,不希荣利。通籍三十年,在官止一考。

应奎(1466-1545)字方塘,又字天启,浙江永康芝英人。明弘治十三年(1500)举人,十四年进士。授南直隶和州学正。任内,办学制定条例,以身作则,学风改观,人才辈出八年后,提升湖广武昌教授。后起用江西广信教授。又曾主管广西,广东乡试,遵守考场规矩,中试之士甚多。大学士费宏,曾赠送“两广文衡”匾额褒扬。

应撝谦:〔公元1615年至1683年〕字嗣寅,号潜斋,浙江仁和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年六十九岁。明诸生。生而有文在手,曰“八卦”,左耳重轮,右目重瞳年二十余,与虞分等为猡社。性至孝,授徒养母,三十未娶。归安沈士毅慕其义,妻以兄女,资使奉养。撝谦终不入私室,母丧服除,始成礼。康熙十七年,李天馥等以博学宏词荐,以老病不能行辞。撝谦性介特,读书务穷底蕴。著有潜斋文集十卷,教养全书四十一卷,性理大中二十八卷,古乐书二卷……等二十八种,(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应宝时:(1821—1890)字敏斋。永康人。清道光二十四年举人。咸丰初,考授国子监学正。同治四年,任苏松太道。创建龙门书院,开办普育善堂。九年,任江苏按察使,兼署布政使。饬令各府州县立常平仓,并主持疏浚淞江水道。工诗文,有《射雕词》二卷。

应昌期:祖籍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台湾金融界、实业界著名人士,应氏围棋计点制创造人,被誉为“黑白世界的诺贝尔”。应先生爱国爱乡,热心报效桑梓,先后捐资创建慈城昌期幼儿园,重建慈城中城小学和慈湖中学;捐资扩建慈城保黎医院;捐资助建台北市宁波同乡会馆、市联谊中心。投资创办宁波现代建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华羊毛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促进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尽心尽力。

应祚智(若愚),1957年生于安徽合肥。我国著名当代书画艺术大师、杰出篆刻家、金石书画鉴定专家,著名慈善家。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书画研究院特约书画家,中山大学艺术顾问,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座教授,广州大学客座教授。 应祚智大师曾在合肥、北京、昆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泰国、香港等地举办书画展。作品分别在《人民日报》、《半月谈》、《中国新闻》、《工人日报》、《中国政协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中华书画报》(香港)、《澳门日报》、《美国侨报》、《欧州时报》等刊登。80年代师从前辈艺术大师赵朴初和林散之先生十年之久.代表作《百猫图》被誉为“近代所无”.1993年作品《双猫清趣图》在美国当代中国名家书画展中展出。1994年作品《猫趣图》在中国美术学院陈列展出,《猫趣图》等六幅书画作品被中央文史研究馆收藏。1994-1996年新华出版社分别出版《中国画名家作品选·应祚智猫图》、《中国画名家作品选·应祚智画选》、《中国画名家作品选·应祚智画集》。1998年作品《回眸图》在香港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上获得“世界艺术金奖”(最高艺术奖)。2000年《回眸清趣图》等几十幅作品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获得国内优秀作者联展金奖(世界杰出艺术家)。1999-2001年新华出版社连续三年分别出版《中国著名画家应祚智画集》、《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画选》、《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画集》。2001-2002年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分别出版发行《中国邮政明信片——中国书画百杰·应祚智作品选》、《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作品选》明信片,中国邮政局批准出版《当代国画名家应祚智作品选》邮票一套。2003年由广州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国画卷》、《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书法卷》及《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评介卷》。2004年2月《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全集)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应祚智在画猫、金石、书法及中国水墨画大写意方面独树一帜,罕有匹者,被誉为“世界猫王”、“东方猫王”,其书画作品被美、英、法、德、日、韩、意大利等多国的艺术馆及有识之士收藏。其个人传略和作品也多次被选编《世界美术集》、《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世界美术家传》、《世界美术作品大画册》、《世界美术书法家世纪末成就大典》、《国际人物辞海》、《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世界传世名画鉴赏》、《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华人物家教大辞典》、《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书法家作品拍卖库》、《二十世纪末中国美术家丛书》、《中华骄子应祚智》、《2004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年鉴》等等大典。近年来,他在北京、安徽、广东等地向中华慈善总会等慈善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等学府以及广州市教育局等单位捐赠了价值近1600万元的《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精装图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地址:http://go-okai.com/a/14294.html

最后编辑于:2022/12/26作者:工业职业学校

德译洋洋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