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陈能宽病逝(陈能宽的贡献)

陈能宽病逝(陈能宽的贡献)

一起教育把 2年前 (2022-12-29) 快讯 141 views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2019年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事迹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病逝了,但是他是事迹感动着无数人!

中新社北京5月29日电(记者张素)记者29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27日1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1923年4月,陈能宽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1946年,他从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而后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他师从物理冶金学著名学者麦休森教授,在美期间系统钻研金属物理,做出许多重要发现。

1955年,陈能宽夫妇回国,在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1960年,时年37岁的他奉调参加原子弹、氢弹研制,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之一,主持并取得一系列核装置理论、工程和实(试)验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及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陈能宽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

“东方巨响,大漠云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欢呼成果崔巍,称扬聚过雄飞。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场,陈能宽曾如此赋词。

“两弹”突破后,陈能宽继续带领队伍攻克一个个难关,他不仅是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还善于带领队伍把物理成果转换成工程成果。1986年,他被任命为核工业科技委副主任。次年,他又被聘为“863计划”某领域的首届首席科学家,带领中国相关高技术研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许身为国最难忘,神剑化成玉帛酒,共创富强。”陈能宽所作诗句为人传诵。而在陈能宽病逝消息发出后,有网友留言称“是你的无私付出,挺起了国家民族的脊梁。先生走好。”

[img]

除了邓稼先以外的其他两弹元勋

1、钱学森(1911.12.11~ 2009.10.31)

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钱三强(1912.10.16~1992.6.28)

浙江湖州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

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3、王大珩(héng)(1915.2.26─2011.7.21),原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应用光学家,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4、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

物理学家。1915年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籍贯湖北麻城。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原子弹之父”是谁?

邓稼先,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原子弹、氢弹的主要组织者、设计者和研制者,人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祖籍安徽,生于北平清华园,毕业于北平崇德中学,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8年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在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58年担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肩负起研制原子弹的伟大历史使命。“文革”期间受到“四人帮”的迫害。1986年7月29日病逝于北京。

邓稼先的幼儿时代是在清华园度过的。其父邓以蛰教授是留美归国人员,同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教授私交甚好,两家同居于清华园西院。父辈间良好的关系也影响到了杨振宁和邓稼先之间的感情。杨振宁仅比邓稼先大两岁,他们同在一所小学、中学读书,只是相差两个年级。杨振宁天资聪颖,才思敏捷;邓稼先则聪明中透着沉稳,为人厚道。他们常常在课余时间一起复习功课,一起游玩,一起海阔天空地闲聊。两个人的成才经历也出奇的相似。抗战期间两人先后进了西南联大,后来又在美国相见,都获得了博士学位。

1950年8月20日,邓稼先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物理系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就以最快的速度办好一切手续,乘坐“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返回祖国。他重回祖国参加建设的心情太急切了,竟没来得及向杨振宁辞别。他相信还会有和杨振宁再谈天说地的机会,谁知这一别竟是21年!

从美国回来后,邓稼先在钱三强、王淦昌领导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在工作中,邓稼先扎实的理论基本功很快就显示了出来。他多次发表优秀论文,完成了多项科研任务。1956年,邓稼先得到组织批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也是党对他回国后工作成就和思想素养的充分肯定。1958年春天,他接到组织通知,奉命研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从此以后,邓稼先的名字就从公开场合和报纸、杂志等多种出版物上消失了。亲朋好友甚至连他的妻子许鹿希都不知道他去了哪儿,只知道他在执行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任何人都不得接近。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邓稼先和其他科学工作者终于使原子弹的蘑菇云在神州大地上升了起来。这时已经是1964年10月了。此时邓稼先已经离别妻子和其他亲朋好友长达六年之久了。然而,他们都不知道原子弹的试爆成功凝聚着他六年的心血。

邓稼先的岳父是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许德珩老人。当他听到我国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消息后十分兴奋。有一次,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严济慈来拜访他,他对严老说:

“咱们中国人自己能够造出原子弹了。这下美国佬再也不敢欺负咱们了。你知道是谁造出来的吗?这个人真了不起。”

“这个问题嘛,你以后去问你的女婿好了。”知道实情的严老用手拍着他哈哈大笑起来。许德珩老人似乎忽然领悟出了这话的意思,也跟着朗声大笑起来。

1971年,邓稼先儿时的伙伴杨振宁从美国回来,提出要见这位21年没见的老朋友,可是当时的邓稼先正受到“四人帮”的迫害,被秘密囚禁在西北某地。杨振宁提出要见邓稼先,周总理才知道了邓稼先的危险处境,马上叫人把他接回北京。在首都机场,两位儿时的伙伴终于又见面了,然而此时此地,他们竟相见无语。

杨振宁一直想打听我国原子弹试爆方面的问题。可是,他知道这样机密的事情邓稼先是不会对他说的。于是,杨振宁准备从侧面来问。去上海前,在首都机场,杨振宁问邓稼先:“据说中国试验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着搞的。这消息是否确切?”

这个问题使邓稼先犯了难。如果说自己不知道,等于是欺骗朋友;如果否认,不等于说明承认自己参与了原子弹试验工作吗?他仔细想了想,决定来个缓兵之计,对杨振宁说:“你先上飞机吧,我以后再告诉你。”

在杨振宁到达上海后,邓稼先把这个问题向上级做了报告。最后周总理亲自做了指示:“一定要让邓稼先如实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弹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制造出来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邓稼先得到总理的亲自批示后,连夜给杨振宁写了一封长信,告诉了具体内情,并派人立刻送到上海,转交杨振宁。当杨振宁接到信,知道实情,竟百感交集,热泪滚滚而下。

中美建交后,杨振宁每次来华,都要与邓稼先会面,畅谈友情、学术理论和中国科学的发展。邓稼先身患绝症,杨振宁得到信息,特地从美国赶回来到医院看望他,并送了一束极大的鲜花。

邓稼先在临终前对夫人和同事们说:“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都已经试爆成功,我已经死不足惜了。”

邓稼先逝世后,国防部长亲自在他的追悼会上致悼词。自此,广大中国人才知道,这位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极其荣耀的邓稼先,为中国的国防事业辛勤耕耘了三十多年,邓稼先的名字这才为世界所熟悉。

由于邓稼先为中国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党和政府决定授予他“两弹元勋”的荣誉称号。

中国两弹元勋都有哪些人?

邓稼先、钱三强、赵九章、钱学森、孙家栋程开甲、氢弹之父—于敏先生等23人。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湖州,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因大出血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任新民(1915年12月05日-),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

陈芳允(1916.4.3-2000.4.29 ),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郭永怀(1909.4.4-1968.12.5),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杨嘉墀(1919.7.16-2006.6.11),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王淦昌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周光召(1929.05.15-),科学家、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物理学家。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是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中作出突出贡献。开创、规划领导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是中国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的开创者之一。

姚桐斌 (1922.9.3-1968.6.8), 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及历次核试验,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钱骥(1917.12.27-1983.08.18),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并为返回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陈能宽(1923.4.28--2016.5.27 ),著名金属物理学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自良(1917年—2008年),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50年代他研究苏联汽车用钢40X的代用品,以锰、钼代铬成功,对我国合金钢体系的建立起了推动作用;

60 年代领导研制成功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为原子能工业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纬禄(1916.12.18-2011.11.23),我国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有"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之称。

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他成功的领导中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火箭总体设计专家。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是中国"航天四老"之一。先后担任东风二号和东风三号导弹副总设计师、洲际战略导弹总设计师、长征二号火箭总设计师、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技术总顾问。

王希季(1921年7月26-),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

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

王大珩(héng)(1915.2.26─2011.7.21),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应用光学家,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持制成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工程仪器。

于敏(1926年8月16日-),中国“氢弹之父”,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概念,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孙家栋(1929年4月-),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江苏和浙江籍人各6人,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云南、辽宁、河北、山东各1人。钱三强、屠守锷同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开甲和杨嘉墀同为江苏省吴江县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地址:http://go-okai.com/a/15193.html

最后编辑于:2022/12/29作者:一起教育把

一起聊球吧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