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被忽视了30年的院前急救(被忽视了30年的院前急救黄)详细内容

被忽视了30年的院前急救(被忽视了30年的院前急救黄)详细内容

招生信息网 2年前 (2023-01-02) 知识 109 views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第一届中国院前急救行业十佳人物

候选人被忽视了30年的院前急救:张治安

性别被忽视了30年的院前急救: 男

职务:正主任医师

感人事迹: 张治安同志自从医以来,主刀完成手术约6000例,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他也许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辉煌的历史,但他用“要做就做到最好”的不变信念坚定着职责,无私,赤诚,执著,为院前急救这个神圣的职业,画上了一道道最绚丽的色彩,演绎了一首首最壮丽的诗篇。

一切以病人为重

院前急救病人大多是重症病人,一秒钟的耽搁都有可能会出现无法挽回的遗憾。时间就是生命,机会稍纵即逝。所以,多少次在抢救病人时,你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从高层把患者亲自背下,为的是能争取多一秒钟的抢救时间;在转运病人的时候始终守护在患者身边,以自己精湛的医术一次次把患者拉离死亡的边缘。在非典突袭中华大地的时候,你毅然投身于“抗非典”医疗大军中。在抗非典战役中,你被任命为包头市中心医院支援巴盟医疗队队长。在巴盟医院工作期间,你心系患者的安危,不惧危险,深入病区,为患者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协助制订治疗方案,治疗成功率大大提高,救治了多名危重患者。你的无私奉献精神让人感动,被巴盟医院称为“白求恩式的好医生”;你毫不畏惧、毫不利己、为了患者的健康你不惜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这种精神党和人民都不曾忘怀,你被评为“支援巴盟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个人”、“非常战士”等荣誉称号。

时刻不忘学习

你的英语很好,可以与外宾用非常流利的口语进行交流,并时常扮演英语翻译的重要角色。要想学好英语,不下一番苦功夫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你的英语完全靠自学,其难度可想而知。繁重的急救工作之余,你珍惜每一秒每一分珍贵的时间学习,在学好英语的同时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先后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2篇,并多次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交流。发表的学术论文有《18例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体会》、《创伤性窒息6例救治分析》、《膈下及右肝内脓肿行B超 直视下套管穿刺置管引流10例》、《老年急腹症伴糖尿病23例手术治疗体会》等;并翻译多篇外国文献,如《患有恶臭性腿部溃疡患者的护理》等。

直到现在,你的生活已经过了大半辈子,也许你早已记不清,你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的休息;也许你早已记不清,你有多少次为了转运病人而错过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也许你更记不清,多少次把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这其中饱含你多少汗水,多少艰辛,但你从不觉得累,从不言苦,因为你自豪于自己的事业,秉承“要做就做到最好”的信念,工作如此,学习如此。

推荐理由: 秉持“要做就做到最好”的信念,它体现一种态度、能力、敬业精神,一种高度的自驱力,一种永不放弃的执着精神,一种守护生命的负责精神。

推荐单位:包头市中心医院

相关新闻: 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相关专题: “感动中国”――2008(第一届)中国院前急救行业十佳人物评选

院前急救医生这个岗位怎样?在中国有发展前途吗

要是说实话的话,目前还是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在院前急救你永远在待命,不知下一秒是否要出发,下一个病人又是什么情况,或许还有暴跳如雷的家属在一边等候抱怨…要知道在一些院前急救体系发达的外国国家,别人用的不是我们这样的医生护士加司机的配置,而很多是受过良好训练的急救医士,他们自己开车,自己抬担架,自己处置患者。

除非你真心喜欢有这个热情,否则若是有别的工作可做还是建议不要轻易尝试了。

[img]

被忽视了30年的院前急救问题,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河南女大学生生前拨打的120急救电话被忽视了30年的院前急救,在寻求救助的时候,因为病痛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状况,而电话另一端的120急救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处理的方式对女孩的病情的延误也起到了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电话录音中的对话,女孩已经在极力忍受病痛提供自己的位置信息,但是对应的是急救热线那一头的工作人员对需要救助人员的态度的冷漠、对危急病症严重缺乏敏感度以及处理方式的简单粗暴,最终使女孩丧失了最后一线获得救助的机会,直到2个小时后才被回来的室友发现叫来了救护车,然后生命却再也回不来了。

120急救热电话在大多数人看来应该是与医疗体系相同的的属于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是一个救命岗位,按照医疗服务体系的规划,这个岗位准确的称呼应该是院前急救,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急诊室的急救和ICU的救治,他对直接决定救护车派遣以及采取哪种救治方案,然而,真正的急救电话却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渴望的专业程度,而更多的则是起到接电话,登记病症、位置等信息资料然后派出救护车的接线员的工作性质,所以,河南女大学生的遭遇其实在全国是普遍的。因为被忽视了30年的院前急救我们的急救专业有明确的系统化的分类也才不过几年时间,急救医生的专业性、学科化也受限于医学专业院校的设置,而相对于跟前沿化的院前急救的培训则更是仅仅处于起步状态。

院前急救的专业人才的稀缺,除了在医疗体系不受到重视,因为一方面需要专业系统的培训,另一方面高学历、高职称的医生会觉得在急救中心工作是一种浪费,所以造成了人员的不稳定,和人才的流失,所以120急救接线员虽然身处院前急救的重要位置,然而招聘中却因为专业医疗人员的匮乏而甚至都不需要具有一定的医师资格。

急诊科急救站情况汇报

被忽视了30年的院前急救我院发展需要被忽视了30年的院前急救,我院已申请加入120急救站被忽视了30年的院前急救,根据《河南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急救服务能力建设的通知》(豫卫医201729号)有关“凡EICU 不达标的医院不得承担院前急救站任务,同时不得申请医院等级评审”的精神,现就提升我院急诊科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急诊科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1、急诊科必建的功能区中无EICU、急救物品储备室,治疗室、中心监护站等。建议中医科及内科门诊腾出。

建议设立。(文件要求:急诊科EICU病房监护床位数:二级综合医院≥2张;开放式病床每床使用面积≥15平方米,床间距1米。)

2、急诊科EICU病房必须配置有创呼吸机、输液泵3台、微量注射泵(要求≥4台/床以上)、便携式监护仪、防褥疮床垫(要求1套/床),建议配置。

二、急诊科人员配置及待遇

1、根据急救站及急诊科医护人员配置要求,确保急诊科固定的急诊医师和护士不少于在岗医师和护士人数的70%,EICU医师与护士配置相对固定,医师人数:床位数≥0.8:1、护士人数:床位数≥3:1,保证出诊组、在院接诊观察组﹙急内外科﹚。目前我院急诊科人员配置明显不足,在检查考核时是一票否决,且

小班时间有急诊出诊时科内医护人员出现空岗的不安全因素,无法保证科内病人诊疗行为的连续性、有效性进行,若科内有急诊病人处理时亦无法满足出诊要求,建议增加人员配置。护士增加3人,医生增加4人。

2、根据要求急救站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目前我院急诊科仍有多个无证人员,为不安全因素,且易造成医疗纠纷,建议调换有证人员,确保我院急救站(急诊科)持证上岗率达100%,降低医疗风险。

3、根据《河南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急救服务能力建设的通知》中“鉴于急诊急救工作的特殊性,为保障急诊急救工作的可持续性,严禁向急诊科下达创收指标,妥善解决好急诊科奖金待遇问题”的要求及我院实际情况,对于改善急救医护人员待遇问题建议医院给予考虑。

三、持续提升急救从业人员服务能力

鉴于目前河南省急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将定期举办河南省急诊重症医学专科岗位培训班,对全省EICU工作人员进行轮训,并获得上岗证才能上岗的要求,希望医院大力支持送出培训,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服务能力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急诊科

2017年6月9日

急诊科急救站情况汇报 [篇2]

大悟县院前急救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宗旨”,坚持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首位,院前急救工作得到被忽视了30年的院前急救了长足的发展,维护了畅通的绿色生命通道,有效地保障了全县人民的生命安全。

一、 大悟县院前急救工作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正式开展院前急救工作的单位有:大悟县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县中医医院急诊科、县二院院前急救站。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人民医院急救工作建设情况

县人民医院院前急救工作于2002年5月启动,由大悟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协管“120”,承担全县60多万人民的急救任务,急救服务直径50多公里。平均年出车2000多次,其中转上级医院300多人次。科室医护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2辆救护车24小时在医院待命,1名医师、1名护士随车,保证随时出诊。从2017年4月起,120正式从人民医院急诊科独立出来,成立120急救中心,新增车辆2辆,定向招聘医生5名,护士7人,司机5人,担架员1人,由院医教科直接管理,负责院前到院内急救的畅通及组织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现有车辆4辆,每天实际运行3辆,1辆车备用,三名司机及医护人员24小时待命,保证随时出诊,并且一直实行免费接诊危急重症患者。

1、人员配备

120急救中心由医教科直接管理,全科共有19人,设护士长1名,医护人员13人:其中医生5人、护士8人,“120司机5人,担架员1人。

2、 急救设备

现有监护型救护车2台(配有急救包、铲式担架、氧气、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仪、吸痰器、血糖仪、简易呼吸气囊等),转运型救护车2台(配有急救包、担架、氧气、心电图机、简易呼吸气囊等),心电监护仪2台,心电图机3台,吸痰器2台,除颤仪2台,推车4台,担架4付,氧气瓶2个、简易呼吸气囊4套等。

(二)县中医医院院前急救工作情况

大悟县中医医院院前急救工作开始于2017年7月,院前急救由急诊科承担,急诊科面积100平方米,开通急救电话7238120,配合110联动出力,现备有4辆救护车,开设床位3张,实行24小时应诊值班。

为什么北京有999和120两套急救体系?

生活在其他城市的人们可能会对999救护车略感陌生。放眼全国,北京是唯一一个拥有两套急救系统的城市——北京市卫生局直属的北京急救中心(120)以及北京市红十字会直属的北京红十字急救中心(999)。

如今,999急救中心的呼叫量已经占到北京总量的三四成。北京两套急救系统并行的体制是如何形成的?999急救中心和120急救中心相比,又有什么区别?

直到本世纪初,北京还是120一家独大

北京两套急救系统建立起来都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改革开放之初,北京只有一个急救站。

1982年,中国和意大利两国政府在洽谈一笔贷款项目中,中方提出在北京建立急救中心的设想。经过与意方多轮协商,意方决定将原本180万美元的赠款提高到800万美元,意大利政府还捐赠了42辆救护车。

1988年3月25日,北京急救中心正式落成,同时开通120呼叫电话。1996年,中国卫生部、中国邮电部就规定中国急救特服电话号码为120。

据《京华时报》报道,上世纪90年代那时市急救中心只有百十号急救人员、七八十辆救护车,不到现在的1/5,而且当时还没有999。不过那时北京没现在这么大,人没这么多,路也没这么堵,“那时主城区也就到三环,从和平门出发跑一趟通州、门头沟都很快。夜里有两辆车在外头转悠,全北京都够了”。

急救市场缺口极大,999应运而生

不过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市民对急救车的需求量已经逐年攀升。据《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的统计数据,1992年北京急救中心的急诊人次为16308,其中通过救护车进行院前救治的有3537人次;到1999年,急诊人次已经攀升至29603,而院前救治更是达到9110人次。

999急救中心就是在这时应运而生。2001年5月18日,经原国家邮电部电信总局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批准,999急救热线正式开通。据公开资料显示,999急救中心隶属于北京市红十字会,是经北京市编办批准的事业单位,用于北京市市民的医疗救护、应急救援、 社会 救助等服务。

竞争带来改变,救护车的硬件和服务水平都有提升

999的出现,最初确实给相对封闭的急救市场带来一些改变。

硬件方面, 999投资4000万元,采用西门子技术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紧急救援系统,由于每辆急救车上都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999在救援速度方面占尽优势。随后,120也购进了GPS系统。2004年,北京市财政拨专款为120购置了Drager呼吸机,999随后也引进手提式呼吸机。

提升的还有服务水平。在120一家独大时期,经常出现急救担架没人抬的情况。后来,因为市民不满,120专门聘用了一批收费担架员,抬到一楼收费60元,每往上一层,加收5元。不过999从一开始都是义务搬抬病人,2003年,120也悄然取消了这项收费。 但是最近几年,抬担架重新成为一个问题,无论是999还是120,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担架应该由家属抬。

当时的北京市民曾经对这两家急救中心评价说:“999的优势在出现场的速度,而120的医生有经验,重视现场救治。”

两套系统独立运行,至今也未实现完全整合

很快,两套独立运行的急救系统出现了新的问题。有患者家属在紧急呼叫时,往往会同时拨打两个急救号,谁快坐谁的。在999开通初期,仅一周内就接连发生“撞车”16次,致使一方救护车空驶,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由于没有统一规划,目前北京急救网点呈现无序重复建设,120和999有些分站相距不足3公里,有的甚至就设在隔壁。

于是,从999出现之初,两个急救系统整合的呼声从未间断。

2004年曾有一个契机。那年5月,卫生部与国家信息产业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通知》,严禁为医疗机构设置除“120”以外的其他院前急救特殊服务电话号码。

“999”也一度传出要被取消的消息。不过,2004年6月2日,负责起草“清理院前急救电话”通知的卫生部医政司医疗服务处接受采访称,清理工作主要指向是那些擅自在电信部门申请的“很乱的号码资源”,但“北京是一个特例”。

两套系统就这样一直独立运行。2008年奥运会期间,双方曾建立联系机制协同作战,效果相当不错。当时有医生接受采访时说:“为什么平时就做不了?这就是部门利益的问题。”

直到2011年7月15日,北京“120”、“999”院前医疗急救联合指挥调度平台在北京市急救中心正式启动,该平台可以共享双方每日值班信息和基本数据,还可以显示双方急救站的位置,救护车辆状态等信息。

虽然在车辆调度信息上能够实现共享,但是还是两块牌子各自运营,行政隶属关系不一样,不好统一,除非在有重大灾害时由北京市政府统一指挥可能做到120、999统一调配。

120和999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两套急救系统已经独立运营了十几年,他们之间除了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呢?

在收费方面,999急救中心和120急救中心的收费制度都是按往返里程计费,每公里5元,急救人员出诊费40元,输液、吸氧等医疗服务费用单收。

两者略有不同的是,999急救中心的里程计费,涵盖从救护车接受任务点到患者所在地,再送至医院以及从医院返回接受任务点的全程费用;120急救中心收取的返程费用,则以回到就近急救站点而非接受任务点为准。

两者更大的区别在于,999可以开展院内医疗业务,而120急救系统早在2005年就撤销了这一业务。

2005年前,120急救中心的院内救治拥有三级甲等资质。由于急救车系统是赔钱的,来自政府的补贴只有支出的10%,剩下的90%都要开院内治疗来“创收”。在当时就出现过救护车舍近求远,把患者拉倒自己医院内。

2005年4月,针对以上弊端,院内医疗部分被剥离,急救中心成为完全意义的院前急救。而120的主要工作,大部分是相对简单的转运工作。有急救医生甚至说:“学这么多年医,整天就干一搬运工的活儿。”

而999却一直保有院内治疗,位于海淀清河的999急救中心只有二级丙等资质。而在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均有“999”没有根据“就近、就急”原则运送病人的投诉。

不只是北京有999和120两套急救体系,其它地方也同样存在。

999和120是两个独立的急救糸统,虽然隶属关系不同,但在患者的急救中发挥了公共卫生资源的优势。

在医疗资源竞争激烈的今天,抢病号成了家常便饭,急需救助的病人,手忙脚乱,一般两个急救电话各打几遍,谁先到算谁。

据报道一个事故来了三辆救护车,还有两辆在路上奔驰。这样即浪费公共资源,同时也增加了医院的成本。

一些地方把999和120公共资源进行了变通改进、细化再分配,把全科医院的急诊室扩建,并配置先进设备,优秀人才,具备承接急救各种疾病的能力。

比如我这个地区把120给了中心医院,把999给了人民医院,这样两家医院各自占有一定市场份额,需要救治的患者可自由选择,信任中心医院打120,信任人民医院打999,同时也避免了资源浪费。

不知道,也许因为北京人太多吧。但是今生,只要我还能做决定,绝对不用999。

999是被个人承包了,反正我不建议打999 记得06年我亲戚车祸头部受伤,999和120都打了999先来的直接拉到清河急救中心了,没有征求家属意见去那个医院,做过紧急救治以后,人清醒了,家属要求转院到好点的医院,急救中心以各种理由拒绝转院,最后10天后病人病情加重撒手人寰了,我相信如果当时转院病人应该不会有事的。家人也因此后悔不已。

为什么北京有两套急救系统,120和999?

在这篇通稿中,999称“患者不配合治疗”,而999的检查恰当、符合规范。并表示,患者若有异议应通过法律途径,“不应误导舆论,影响稳定”。

生活在其他城市的人们可能会对999救护车略感陌生。放眼全国,北京是唯一一个拥有两套急救系统的城市——北京市卫生局直属的北京急救中心(120)以及北京市红十字会直属的北京红十字急救中心(999)。

如今,999急救中心的呼叫量已经占到北京总量的三四成。北京两套急救系统并行的体制是如何形成的?999急救中心和120急救中心相比,又有什么区别?

直到本世纪初,北京还是120一家独大

北京两套急救系统建立起来都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改革开放之初,北京只有一个急救站。

1982年,中国和意大利两国政府在洽谈一笔贷款项目中,中方提出在北京建立急救中心的设想。经过与意方多轮协商,意方决定将原本180万美元的赠款提高到800万美元,意大利政府还捐赠了42辆救护车。

1988年3月25日,北京急救中心正式落成,同时开通120呼叫电话。1996年,中国卫生部、中国邮电部就规定中国急救特服电话号码为120。

据《京华时报》报道,上世纪90年代进入北京急救中心的医生谭帅回忆,那时市急救中心只有百十号急救人员、七八十辆救护车,不到现在的1/5,而且当时还没有999。不过那时北京没现在这么大,人没这么多,路也没这么堵,“那时主城区也就到三环,从和平门出发跑一趟通州、门头沟都很快。夜里有两辆车在外头转悠,全北京都够了”。

急救市场缺口极大,999应运而生

不过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市民对急救车的需求量已经逐年攀升。据《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的统计数据,1992年北京急救中心的急诊人次为16308,其中通过救护车进行院前救治的有3537人次;到1999年,急诊人次已经攀升至29603,而院前救治更是达到9110人次。

999急救中心就是在这时应运而生。2001年5月18日,经原国家邮电部电信总局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批准,999急救热线正式开通。据公开资料显示,999急救中心隶属于北京市红十字会,是经北京市编办批准的事业单位,用于北京市市民的医疗救护、应急救援、 社会 救助等服务。

竞争带来改变,救护车的硬件和服务水平都有提升

999的出现,最初确实给相对封闭的急救市场带来一些改变。

硬件方面, 999投资4000万元,采用西门子技术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紧急救援系统,由于每辆急救车上都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999在救援速度方面占尽优势。随后,120也购进了GPS系统。2004年,北京市财政拨专款为120购置了Drager呼吸机,999随后也引进手提式呼吸机。

提升的还有服务水平。在120一家独大时期,经常出现急救担架没人抬的情况。后来,因为市民不满,120专门聘用了一批收费担架员,抬到一楼收费60元,每往上一层,加收5元。不过999从一开始都是义务搬抬病人,2003年,120也悄然取消了这项收费。

但是最近几年,抬担架重新成为一个问题,无论是999还是120,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担架应该由家属抬。

当时的北京市民曾经对这两家急救中心评价说:“999的优势在出现场的速度,而120的医生有经验,重视现场救治。”

两套系统独立运行,至今也未实现完全整合

很快,两套独立运行的急救系统出现了新的问题。有患者家属在紧急呼叫时,往往会同时拨打两个急救号,谁快坐谁的。在999开通初期,仅一周内就接连发生“撞车”16次,致使一方救护车空驶,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由于没有统一规划,目前北京急救网点呈现无序重复建设,120和999有些分站相距不足3公里,有的甚至就设在隔壁。

于是,从999出现之初,两个急救系统整合的呼声从未间断。

2004年曾有一个契机。那年5月,卫生部与国家信息产业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通知》,严禁为医疗机构设置除“120”以外的其他院前急救特殊服务电话号码。

“999”也一度传出要被取消的消息。不过,2004年6月2日,负责起草“清理院前急救电话”通知的卫生部医政司医疗服务处接受采访称,清理工作主要指向是那些擅自在电信部门申请的“很乱的号码资源”,但“北京是一个特例”。

两套系统就这样一直独立运行。2008年奥运会期间,双方曾建立联系机制协同作战,效果相当不错。当时有医生接受采访时说:“为什么平时就做不了?这就是部门利益的问题。”

直到2011年7月15日,北京“120”、“999”院前医疗急救联合指挥调度平台在北京市急救中心正式启动,该平台可以共享双方每日值班信息和基本数据,还可以显示双方急救站的位置,救护车辆状态等信息。

虽然在车辆调度信息上能够实现共享,但是还是两块牌子各自运营,行政隶属关系不一样,不好统一,除非在有重大灾害时由北京市政府统一指挥可能做到120、999统一调配。

120和999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两套急救系统已经独立运营了十几年,他们之间除了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呢?

在收费方面,999急救中心和120急救中心的收费制度都是按往返里程计费,每公里5元,急救人员出诊费40元,输液、吸氧等医疗服务费用单收。

两者略有不同的是,999急救中心的里程计费,涵盖从救护车接受任务点到患者所在地,再送至医院以及从医院返回接受任务点的全程费用;120急救中心收取的返程费用,则以回到就近急救站点而非接受任务点为准。

两者更大的区别在于,999可以开展院内医疗业务,而120急救系统早在2005年就撤销了这一业务。

2005年前,120急救中心的院内救治拥有三级甲等资质。由于急救车系统是赔钱的,来自政府的补贴只有支出的10%,剩下的90%都要开院内治疗来“创收”。在当时就出现过救护车舍近求远,把患者拉倒自己医院内。

2005年4月,针对以上弊端,院内医疗部分被剥离,急救中心成为完全意义的院前急救。而120的主要工作,大部分是相对简单的转运工作。有急救医生甚至说:“学这么多年医,整天就干一搬运工的活儿。”

而999却一直保有院内治疗,位于海淀清河的999急救中心只有二级丙等资质。而在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均有“999”没有根据“就近、就急”原则运送病人的投诉。

在这些投诉中,出现最多的是,999救护车以“挂不上号”为由舍近求远,将病人送至999急救中心。微博上有急诊科医生质疑说:“公立医院急诊科,必须接受需要抢救的病人,而且是‘先抢救,后办手续’,怎么会‘挂不上号’。”

根据2014年2月1日起实施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可是,怎样才算是“就近、救急、满足专业需要”,却没有进一步的细则指导。

急救权威专家李宗浩曾直言不讳:“虽然有GPS进行指挥和监控,但没有权威部门的监督,在经济杠杆原理面前,‘就近’这个急救第一原则将很难得到保证和执行。”

因为120如果打不通,可以打999,总之有一个备用电话,方便患者

确切的说,999是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的,120是本地急救中心的。

1.性质不同

999急救是专业紧急救援队伍,属于民间组织;

120急救是国家组织,有政府统管。

2.所属机构不同

999急救隶属于中国红十字会,不归政府管;

120急救是政府卫计委直属的医疗救援机构。

先回答问题:因为90年代北京发展迅速,城市规模和人口集聚增长,原有的120急救中心负担日渐沉重,不能满足市民的生活需要。

目前,有三种转院方案可供选择!

北京为什么有两个急救系统?

相信很多人一听到“999”都会联想起周华健代言的某感冒药吧!其实“999”是英国的国家统一急救号码。那为什么英国的急救号码会出现在北京呢?这就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了。

1988年3月25日,北京急救中心正式落成,同事开通120呼叫电话。1996年,中国卫生部、中国邮电部正式规定,中国急救特服电话为120,当时的北京的主城区才到三环,人口数量不大,急救中心原有的100多名急救员和70多辆救护车完全可以满足市民的需要。后来,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作为首都的北京自然是首当其冲,城市范围和人口密度与日俱增,北京市民对急救车的需求量也年年攀升,120急救中心的压力与日俱增,999急救中心就是在这时应运而生的。

2001年5月18日,经院国家邮电部电信总局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批准,999急救热线正式开通,999急救中心隶属于北京市红十字会,用于北京市市民的医疗急救、应急救援、 社会 救助等服务。竞争带来改变,救护车的硬件和服务水平都有了提升,999的出现,打破了当时急救市场的封闭。

同样是急救中心,120和999有什么区别呢?

目前国际通行的两大急救体系是美日模式和法国模式,美日模式更强调第一时间将伤员运往医院,以急救员为主,入院前不做急救处理;法国模式更注重院前急救,在急救车上设立医生,现场抢救稳定患者病情,为下一步入院抢救赢得时间。

目前北京的两家院前医疗急救机构120和999各自采取的是不同体系。120急救中心的每辆急救车上都配有执业医生, 强调院前抢救 。而999急救中心则以美国 “简单现场处置,快速后方转运” 的急救模式为基础建立的。 用北京市民的话来说就是:“120的医生很有经验,重视现场救治,而999的优势在于出现场的速度。”

一个城市,两套急救系统有哪些隐患?

1、重复拨打、浪费资源

两套独立运行的急救系统,很快就出现了问题。有患者家属在拨打急救电话时,往往会同时拨打两个急救号码,谁来得快就坐谁的。在999开通初期,仅一周内就接连发生“救护车撞车”16次,致使一方救护车空驶,造成了很大的急救资源浪费,使得其他继续急救转运的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急救网点呈现无序重复建设,120和999有些分站相距不足3公里,有些甚至就设在隔壁。

2、收费标准不一

有竞争才有改变,999急救中心的成立改变了急救市场一枝独秀的局面,双方都投入大量资金购进医疗器材和GPS系统,提高了服务质量,但在收费标准上却达不到统一。999急救中心的里程收费,涵盖从救护车接受任务的站点到患者所在地,再送至医院以及从医院返回接受任务的站点的全程费用,也就是从救护车 从接受任务站点出发到回到出发站点 这中间行驶的路程全都是要收费的。而120急救中心的往返费用,则以回到 就近急救站点而非接受任务站点 为准。

3、利益优先、不顾原则

两个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 999可以开展院内医疗业务而120是完全意义的院前急救 ,大部分工作是相对简单的额转运工作。有急救医生甚至说:“学了这么多年医,整天就干搬运工的活”。120会优先把患者拉到最近的医院进行救治,也会尊重患者的意愿,开到患者指定的医院去。

而999一直被患者诟病的一点,就是患者有明确的想去的医院,但是999救护车还是会把患者拉到999急救中心,在媒体上一直都有关于999救护车不遵守《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中“就近、就急”的原则运送病人的投诉,999救护车舍近求远将患者拉到999急救中心的报道屡见不鲜。

急救权威专家李宗浩曾直言不讳:“虽然有GPS进行指挥和监控,但没有权威部们的监督,在经济杠杆原理面前;“就近”这个急救第一原则将很难得到保证和执行”。

资源整合、统一管理

从999成立之初,两个平台整合的呼声就从未间断。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质进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双方曾 建立联系机制协同作战, 效果相当不错。

2020年7月28日,北京急救中心宣布:到2021年底,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将统一为“120”,“999”号码将回归红十字会“救灾、救助、救护”职能,提供非急救转运和航空医疗服务。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999系统可根据工作需要协助120系统开展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在全国其他城市,120是唯一的急救号码。然而,120急救中心只负责院前急救,患者入院后如果需要转移至上级医院接受治疗或者想出院回家,120救护车都是不负责运送。这时候,患者该怎么办呢?

有哪些转院方案?

第一种方案。

请主治医生帮忙推荐你转运救护车的联系方式,或者医院的某些角落里也会有转运机构的小名片,你留意一下总可以找到几家转运机构。

找到联系方式后,你便可以联系他们,让他们帮你和上级医院确定床位。一般情况下,救护车转运机构因为长期从下级医院帮忙转病人至上级医院,他们和上级医院的关系维护也更稳固。

但是这种做法也有风险,通过小名片或者黑中介联系到的这些转运机构,有可能是“黑车”。主治医生推荐的转运机构,一般是正规的机构,但也不排除中间可能因为有某些利益关联,推荐给你的不是最合适的,而是最贵的。所以在这里还需要你多留个心眼,要做好甄别。

第二种方案。

在一些互联网诊疗APP中,挂线上问诊的号,直接找到上级医院的专家,把病患的情况告知上级专家,请他直接做转院评估。

不过这种情况也有不足之处,就是线上问诊这种方式因为没有面对面的诊断条件,转院评估的环节可能因为信息收集不全面,而做不了“是否能转院”的可行性评估。

我个人建议有“视频问诊”的号尽量挂视频问诊,其次最好和下级医院的主治医生预好时间,做好上级医院专家有可能向本地医生了解病情的情况预备。

第三种方案。

直接在微信的“城市服务”中,找到“急救服务”的入口,在微信平台提交你的转运需求。

当你提交转运需求后,平台客服会致电你,进一步了解病人情况,最后会给出一个最优的转运方案。

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腾讯的大品牌和大平台做背书,患者家属不需要把精力花费在寻找和对比转运机构,以及确定上级医院的床位资源上,大大提高了医疗转运的效率。

利益冲突,所以我只能两个并存

被忽视了30年的院前急救问题,该如何得到改善?

被忽视了30年的院前急救我觉得需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被忽视了30年的院前急救的培训工作被忽视了30年的院前急救,更需要进一步规范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动作。

因为很多人本身对院前急救的概念就不了解,大家普遍也容易忽视院前急救工作,当患者需要得到紧急治疗的时候,如果相关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素质,急救行为就没有办法正常开展,有些工作人员甚至会因为自己的疏忽问题而造成患者受到更大的伤害,所以院前急救的问题确实需要尽快改善。

1、第1个方式是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试想一下,如果院前急救的工作人员本身缺乏相应的专业素质,对于患者来说,甚至患者都需要去配合这些工作人员,这个行为会显得非常荒谬。特别是对于急救工作的接线人员来说,在没有接受相应的岗前培训之前,被忽视了30年的院前急救我个人认为接线人员不能正常上岗,我们需要充分为患者的生命安全负责,一定不能把院前急救的培训当成儿戏。

2、第2个方式是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动作。

在工作人员开展相关机构工作的时候,我们需要让每一个工作动作具体化,同时也需要严格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院前急救本身可以进行规范化管理,很多患者的情况也大致雷同,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采用相应的模板来开展所有工作,我们需要给工作人员制定出标准化的工作模式。

3、第3个方式是加强监督力度。

在没有得到相应的医学训练之前,院前急救的工作人员不能正常上岗,我们也需要对相应的现象进行监督。以我个人来看,我们需要对每一个技术中心进行相应的监督,更需要通过制定流程的方式来确定每一个急救中心的工作。院前急救一般会应对突发的业务状况,所以每位工作人员都需要提高自身岗位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所有的监督手段都是为了提高这些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地址:http://go-okai.com/a/16728.html

最后编辑于:2023/01/02作者:招生信息网

二郎神侃球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