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未来会是怎么样的?
关于特高压: “800千伏、1000千伏特高压电网已上马”,“特高压输电网”应该是出自“国网帝国”这篇文章吧?实际上,目前的交流特高压只有一条试验线路而已。知乎上有关于“特高压”的问题,不再熬述。“换流站内常常是多个国家的专家和设备在同时运转”,这说的应该是直流,请问从何得知的?(开玩笑的问一句,这些无私的外国专家在我们的电网公司运转设备,俗称守站,那他们有没有编制?) 关于智能电网: 先从远一点的地方说起。上学上了十多年,碰到新名词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到书本上找概念,而且总有现成的解释,完整而精确。但是“智能电网”这个名词是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提出来的,对于它的概念,就算提出者本身在提的时候也是处于摸索完善的阶段。他们提的东西,肯定是符合他们的利益和国情的(个人不恰当的揣测,他们提出玩游戏、制定规则,然后要大家照着他们的规则玩,最后帮助他们发展。不管做什么事情,和制定规则的人去玩,怎么玩都是输:任何规则的制定者,都不会让利益的天平倾向于自己的对手)。这东西不适合我,但是又不得不玩,怎么办?那就参与规则的制定。因此,“智能电网”被赋予的意义非常广泛,承担的内容也非常多。美国提出搞“智能电网”,欧洲就搞“超级智能电网”,中国则搞“统一坚强的智能电网”。美国侧重配电和用户侧,欧洲侧重于电源侧(可再生能源的引入),中国则侧重于电网层面。看,只不过大家的侧重点、发展方向不一样而已。
[img]
瓦尔利福德的兴衰
瓦尔利福德的小社区有一个故事,就像帕洛斯的许多小镇一样。这个地区最早是在19世纪80年代建立的,而瓦利福德是在1906年成立的。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新的交通方式以及大萧条夺走了小镇的大部分生活之前,小镇经历了几十年的繁荣和发展。然而,如果你环顾四周,你会发现这里有许多历史的迹象。
瓦莱福德地区被科埃伦和其他印第安人称为收获卡马斯的富饶地区。19世纪80年代,瓦尔利福德定居下来,和帕洛斯的大部分地区一样,帕洛斯以其果园和小麦农场而闻名。到了20世纪初,Valleyford是一个繁荣的社区,有面包店、火车站、理发店和肉店、银行、律师事务所、舞蹈馆、报纸、一所高中和两个酒店。
“KDSP”Valleyford早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1907年内陆帝国电力铁路的到来。有时人们称之为“臭虫”把这个小镇和斯波坎以及帕卢斯的其他小镇联系在一起。电力也随铁路而来,多年来,valley ford与铁路使用的电路连接在一起。”一位居民回忆说,当火车开动离开火车站的电源时,小镇的灯光就会变暗,1912年的一张地图显示了创始人的雄心壮志,小镇为从未有过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20世纪20年代,农产品价格的下跌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开始侵蚀小镇,大萧条对Valleyford的打击尤其严重,永久性地关闭了社区国家银行和许多其他企业。几年后,这所高中关闭了,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座小镇已经没有了法人资格。
一本有趣的瓦尔利福德徒步旅行的小册子可以在圣园咖啡店买到。在镇上漫步,可以看到19世纪80年代的混凝土搭桥柱、旧商铺、1916年的社区建筑等等
美国为什么被称为“托拉斯”帝国?
托拉斯 trust 英语trust电力帝国的音译,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或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大企业为垄断某些产品的产销以获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组织。 特点 参加托拉斯的企业,既失去了商业上的独立性,也失去了生产上和法律上的独立性,所有托拉斯内部的一切业务,如生产、销售及利润分配等,全由托拉斯的领导机构——董事会及其所属机构进行处理。董事会的领导权完全由原来加入托拉斯的一些最大企业的资本家所操纵。独立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份公司,在加入托拉斯后,即丧失其原有的独立地位,而成为托拉斯的股东,可以按自己所持有的股份取得红利。参加者只有通过拥有大量股票来取得对托拉斯的控制权,也只有通过出售股票来退出托拉斯。而卡特尔和辛迪加则是属于不同所有主的许多独立企业的联合体,参加者在生产上、法律上都保持其独立性。所以,同卡特尔和辛迪加相比,托拉斯是较为稳定的。但是,在托拉斯内部各个参加联合的资本家之间经常为争夺企业领导权和股份控制额而进行激烈的斗争。 主要类型 托拉斯有两种主要类型:①以金融控制为基础而组成的。其参加者在形式上是独立的,实际上却完全从属于总公司。这种总公司实质上是一种持股公司,它通过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控制额,对它们进行金融上的控制。1899年,美国洛克菲勒建立的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是这类托拉斯的一个典型。通过这一持股公司控制了所属的各个石油公司,从而形成了一个石油大托拉斯。1972年,该公司改名为埃克森公司。1984年,埃克森公司雇佣职工15万人,其销售额和资产额分别为908.5亿美元和632.7亿美元,不但是美国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家工业公司。②以企业完全合并为基础而组成的。这种合并或是由规模相近的同类企业合并,或是由强大企业吞并实力较小的其他同类企业。这种托拉斯的总公司是直接掌握产销的业务公司。1916年建立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这类托拉斯的一个典型。它除了把新泽西通用汽车公司(成立于1908年,先后合并了数家汽车公司)的股票接收过来外,又于 1918年和 1919年相继合并了“雪佛莱汽车公司”和“费休车身公司”,从而成为一个汽车大托拉斯。1984年,通用汽车公司雇佣职工74.8万人,销售额和资产额分别为838.8亿美元和521.1亿美元,在美国500家最大工矿业公司中仅次于埃克森公司而居第二位。 在各国的发展 托拉斯是资本积聚和生产高度集中的产物,它在其他国家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美国得到广泛的发展,美国被称为“托拉斯帝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生产的集中十分迅猛,在钢铁、石油、铁路、汽车、采煤、制糖、火柴、烟草等各个部门,都先后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托拉斯。1904年,美国各经济部门的托拉斯有440个,资本达204亿美元,其中1/3的资本掌握在7家大托拉斯的手中。1910年,托拉斯在美国一些工业部门的生产中所占比重是:纺织工业为50%,玻璃制造业为54%,棉布印染业为60%,食品制造业为60%,酿酒业为72%,金属工业(不包括钢铁)为77%,化学工业为81%,钢铁工业为84%。托拉斯之所以盛行于美国,主要是由于在生产高度集中的基础上,少数几个大企业在其刚建立时就采用先进的新技术,并在各该部门中迅速取得了统治地位。 在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托拉斯也得到广泛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电力托拉斯控制了全国电力生产的40%。在英国,帝国烟草公司占全国烟草生产的一半电力帝国;电线托拉斯、制盐托拉斯、漂染业托拉斯分别占各该行业生产的90%;精梳棉纺业托拉斯实际上控制了英国该行业的全部生产
山东鲁能的后台是
山东鲁能是国企,后台比较硬! 说到鲁能泰山足球股份公司,恐怕大多数人都会理所应当的认为“鲁能集团”是其大股东,但查阅相关资料,鲁能足球成立于98年,但现在的“鲁能集团”却是成立于2002年12月、注册资本为31.54亿元的非国有控股型公司。如此看来,似乎当时出资鲁能俱乐部的应为成立于1995年的“鲁能发展集团”才对。1998年后鲁能足球的控股方变更为鲁能控股公司,它是山东电力的全资子公司,所以目前鲁能俱乐部的大股东其实是“山东电力”。 那么“鲁能集团”又是谁的呢?根据公开资料,鲁能集团是2002年12月由“中国水利电力工会山东省电力委员会”和“鲁能物业公司”发起设立的,后来又增加了48家股东单位,注册资本共31.93亿元。“中国水利电力工会山东省电力委员会”原名“山东省总工会电业工作委员会”,是一个受中国水电总会和山东总工会双重领导的工会法人组织。这个工会下设的“中国水利电力工会山东省电力委员会职工持股会”在册会员31702人,持股会总股本金12.1033亿元,控制着鲁能集团大约31%的股份,是鲁能集团的第一大股东。而鲁能集团的其他49家股东也都是山东电力系统的三产企业或者专门为入股而成立的公司,而这些三产企业也大多是由职工持股的私人企业。尤其是其中的“山东省电力工业局机关工会委员会”,明显是原电力局机关职工的入股渠道。而持股2%余的“鲁能物业公司”,是山东电力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这也是鲁能集团与“国有资产”唯一的联系。从一份国家税务总局对山东地税的批复也能看出,山东地税在查帐过程中发现山东电力自96年起就有计划的将职工“绩效滚动工资”通过“水电工会职工持股会”投资企业,并试图以企业税标准少缴职工的股息收入个人所得税。而鲁能集团的基础业务主要是电力相关设施、产业的经营,比如矿业、地产、建设、煤炭、电力设备安装研发等,同时通过“鲁能发展集团”进行金融投机。 这个复杂的产权关系是一个完美的从国有大企业的垄断地位中获取个人利益的好局,就像股份公司与母公司的资产注入一样,当国有企业“山东电力”的某个投资很有潜力时,“鲁能集团”就会从“山东电力”的“山东电力鑫源控股”手中接过收益权,当民营企业“鲁能集团”投资失误时——比如2005年鲁能集团投资金马失手——山东电力的强大金融实力就会出面护航。在山东电力强大金融实力的支撑、和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公司剥离非主营业务”的政策支持下,注册资本仅32亿的鲁能集团目前资产达700余亿,净资产140亿,控制着三家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已超过山东电力,成为山东第一大企业。 而山东电力在这场游戏中的位置是什么呢?应该说山东电力的主要实力在于金融领域,其不但是华夏银行第一大股东、交通银行第四大股东,还大举进入金融、期货、证券、基金、保险等领域,湘财证券、蔚蓝证券、英大信托、金穗期货等都是行业内很有重量的企业。山东电力的金融体系中的领导层大多同时担任鲁能相关企业的负责人,所以实际上鲁能也完全可以控制这个金融帝国为自己服务。于是在山东电力与鲁能集团间层出不穷的左手换右手游戏就不奇怪了。而利用具有垄断电力优势地位和稳定现金流收益的国有企业进军风险相对较高的金融领域,也降低了“亲儿子”鲁能集团的经营风险。 但另一方面,虽然“职工持股会”是鲁能集团的实际控制人,但根据内部人的说法,当年的集资款每年的分红只有6%左右,而且最近鲁能集团在劝说职工退股,有传言某北京民企将以50亿左右投资鲁能。有人指出,鲁能所经营的地产、矿产等行业均须占用大量资金,以前的大量债券融资增加了财务成本,降低了利润,劝说退股是为了简化股权结构,以利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股权融资。但在清退了职工股后,鲁能集团是谁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只能是:9个“职工持股会理事”或者其他未清退的股份持有者(当然此时其具体控股份额我们是不可能知道了,而且必然是其最大的秘密:)。但到此时回头来看,职工集资款实际成了鲁能集团代价极低的一笔过桥资金(其中似乎必然存在隐瞒利润吧,呵呵)。 然而随着国家电力改革,山东电力成为了国家电网公司的子公司,同时深谙金融之道、也是山东电力金融帝国缔造者的刘振亚升任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前几天,国家电网公司宣布要在上海建立以原山东电力金融体系为基础、国家电网公司直属的金融体系。业内指出“国家电网如果能够将鲁能以及其直接拥有的金融资产全部有效整合的话,将威力无穷”,但由于原鲁能的人员构成不会变,所以是谁事实整合了谁还很难说。但从长期看,山东电力最终会蜕变成单纯的电网企业,已经没有了利用的价值。 归根结底,以刘振亚为首的几十名(也许更少)“山东电力家族”成员左手控制国有巨型企业、金融帝国——山东电力(甚至也许将是整个国家电力),右手控制着自家的资源型企业——鲁能集团,成为了一个规模巨大、实际控制资产超过千亿人民币、领域多元的利益体,而且最重要的——还没有被曝光:) 补充:刚看到一篇写于2003年的文章,基本预见了直到职工股清退前的鲁能集团民营化过程,《鲁能暗推民营化》。但鲁能的这个“曲线的”“对一部分企业的”MBO,同时担任国有企业管理层的做法完全合法吗?还待我查阅相关法规:) 根据文中的说法,早自1990年开始,由上文的工会控股52.3%的“鲁能发展集团”就开始控制了大量的优良电力资产,它是传统意义上所谓的“电力三产”。而自该文中所述的集资后,鲁能用集得的30余亿资金建立了新的民营“鲁能集团”,并收购了之前的工会所控制的股份,从而把很麻烦的、2003年前的考虑职位、工龄的职工集资款权益彻底甩下了。从而为今天顺利劝退职工股埋下了基础。真是好棋,呵呵。 参考资料: 《鲁能私有化年鉴》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