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生字)具体内容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生字)具体内容

得胜TAKSTAR 2年前 (2023-01-08) 快讯 98 views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是《文言文两则》,内容分别是:

(1)《学弈》的内容是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白话译文:

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取来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2)《两小儿辩日》的内容是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21为汝多知乎?”

白话译文:

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扩展资料:

《两小儿辩日》的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列子及其弟子所编著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两小儿辩日》即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文题是后人所加。此文记录的是春秋时期,两小孩与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的故事。

[img]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材解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的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我在此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材解读,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

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⑤孰为汝多知乎?

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3.参考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学建议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去”为“距离”的意思,与现代常用义不同。还有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孰”“乎”“汝”等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诸如此类的词要让学生理解。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

第一,学生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点拨指导,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第二,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

第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3.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指导学生朗读可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教师首先要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顺。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

4.对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了课文,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评价。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所感悟。如,《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5.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让学生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全文注释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义相区别。)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援(拉开)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1

教材分析

1.阅读教材的阅读材料,体会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感情,感受他们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各类活动,回顾小学的美好生活,学会感恩,学会运用各种语文形式,抒发内心的情感。

3.通过给老师写感谢信、学写赠言、学写演讲稿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懂得语言运用要得体、精炼、优美。

教学目标

1.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感受老师工作的辛苦和老师对学生的爱。

2.用书信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

给老师写感谢信。

教学难点

给老师写感谢信。

教学准备

背景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制作精美的“恩师一览表”并发下。

预设过程

一、激请导入

板书:依依惜别。

同学们,这是我们本次综合性活动第二部分的内容,看到这四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是啊!古人云:“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的确,在这六年的美好时光里,是老师伴随我们走过每一天。在他们的谆谆教诲下,我们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学习,更学会了做人。在这毕业前夕,在即将告别母校的前夕,让我们再一次把目光集中到我们亲爱的老师身上。

二、真情回眸

同学们,六年啊,教过你的那些老师你还记得吗?让我们轻叩记忆之门,回首那些教过我们的老师吧!请拿出我们发下的那张“恩师一览表”。

(一)填写表格,播放背景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四人小组共同回忆,以最美观的笔迹写下老师的名字,以便珍藏。

(二)回忆往事:

同学们,看着这一个个老师的名字,你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什么?也许你想起了某一位老师的笑容,也许你想起了某一位老师的眼神,也许你想起了你曾经和某一位老师之间的故事……请你说说印象最深的那个老师或者关于老师的某一件事情吧!

三、真情阅读

谈起老师,同学们真的有说不完的话啊!有一位露露同学,她把自己想对老师说的那一肚子话写成了一封信,打动了很多很多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她写的《给老师的一封信》,看看她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的。

(一)自由读文,想一想,她讲了哪几件事情?读后交流。

(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开学那一天,是顾老师第一个把我领进门;第二件事是顾老师指导我们写。)

(二)你觉得哪些句子深深打动了你?请你用波浪线划出来,并深情朗读。

个别朗读交流后,全班齐读最后一节,感受抒情的方法。

(三)这文章为什么会如此打动你?

(讨论文章特色:情感真挚;抒情和事例相结合;语言优美,充满诗意。)

四、真情倾吐

(一)读了露露同学的信,我们也深深地被感动。用书信的方式,直接向我们的老师表达心中的敬爱,这是多么好的一种方式啊!让我们也试着用这样的方式向老师表达我们的深情吧!

(二)讨论:

1.在这封信里,我们可以写什么内容?请列出2-3个事例,我们来交流交流。

2.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格式要正确;情感流露要自然;适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三)学生独立。

(四)交流书信。师生点评修改。

五、课后活动

把自己写的信誊抄在漂亮的信纸上送给老师

板书设计

情感真挚;抒情和事例相结合;语言优美,充满诗意。

作业设计

把自己写的信誊抄在漂亮的信纸上送给老师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2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民间故事,讲张石匠手艺高超,但是愿意自夸,在与一个小伙子的比试手艺时,连连失败,他服输了,愿拜小伙子为师。故事告诉我们,技艺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地学习和锤炼,精益求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内容,懂得一个人即使有高超的技艺也不能骄傲自满,因为天外有天,艺无止境。学习张石匠和小伙子的美好品格。

3、领悟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揣摩人作的内心,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续写故事。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艺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民间,有许多擅长某些手艺的人,我们统称为工匠。太行山脚下有一位张石匠,他手艺高超远近闻名,可他还要拜师,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民间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画出生字词,把课文读熟,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提问,相应板书:天外有天艺无止境

过渡: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说明天外有天这个道理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再读课文。

三、默读思考

看问题读书思考:

1、从对小伙子的态度中看出张石匠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2、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试了什么?结果怎样?请说明理由。

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四、品读感悟

(一)从对小伙子的态度中看出张石匠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1、指名回答,相应板书:骄傲—不服气—自愧不如

过渡:张石匠怎么看不起小伙子的?

2、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两人的对话,品一品人物的语言。可分角色朗读。

3、指导朗读

多媒体出示:

师傅,话别讲绝了,天外还有天哪!

我干石匠的时候,你还没见过石头呢。

手艺高的人我见过,可没见过像你这么傲的。

怎么,你还懂点手艺?那咱们就比试比试,让大家评一评谁是高手。

今天我俩见个高低,输了我拜他为师。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过渡:既然看不起小伙子,不爱听小伙子的话,那就得通过比试来见个分晓了。

(二)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试了什么?结果怎样?请说明理由。

1、指名回答,师板书:刻碑洗字刻东西

2、指2名学生读分角色读刻碑洗字部分。

张石匠的手艺怎么样?好在哪?这一次比试谁胜了?说出胜出的理由。

多媒体出示图片,解释楷书草书飞白。

张石匠服气了吗?读出有关句子。怕可以换成什么词?

过渡:既然张石匠不服气,就再比一次吧。这次比什么?

理解七棱八不齐,说出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石头来刻东西?

3、在这次比试艺不如人的情况下,张石匠回家刻石链时会想些什么?请说一说。

过渡:看来张石匠这次比试是胜券在握了,让我们来看看结果吧。

4、回顾学法:刚才我们学习刻碑洗字这一部分是怎么学的?

屏幕出示:

①分角色读一读。②互相比一比。③说出胜出的理由。

按这样的方法自学下一部分。

5、汇报。

过渡:俗话说的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此时胜负已决,如果你是文中的张石匠,

屏幕出示:看到小伙子的石算盘张石匠心想他的脸上于是对小伙子说说完

通过这些你看出张石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出示:张师傅,我不是要在你面前露一手,只想让你懂得艺无止境呀!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五、拓展交流

读了这篇课文后给你什么启示?

六、总结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天外有天、艺无止境的道理。其实,我们在学习上也是无止境的。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永不满足,不断进取。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两句名人名言(多媒体出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指导复述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复述课文。

二、识字写字

1、课件出示要求认的字,检查认字情况,并进行扩词训练。

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碑锤两字的写法。

三、积累内化

1、把自己喜欢的好词抄在自选车里。

2、请你为这则故事写续集。

四、实践活动

把张石匠和小伙子比用石料刻东西这部分内容改成课本剧,先写出人物的对话,再演一演。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踯躅不前,突兀,鱼贯而出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理解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这句话的含义、

3、以读引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故事,并交流读后感受、

教学重难点:

读中感悟,体会,理解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这句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图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激趣引入、

(播放绿龟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是呀,它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朋友太平洋绿龟、你知道哪些有关它的知识(请学生回答)

你知道他们的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大自然的秘密》(板书,指导秘密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通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

(2)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不理解的`,不懂的词句与大家交流,讨论、

2,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3,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4,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完后师生评价读书情况)

三、阅读交流、

你还阅读了哪些人与自然的故事请在小组内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二课时

一、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请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在书上写上旁批(读后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

3,全班交流:

(1),重点学习第十自然段

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当时我们着急,内疚的心情、

(2),突然,一只幼龟率先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解释词语踯躅不前,突兀,指导朗读体会幼龟犹豫不决的样子、

(3),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解释词语鱼贯而出、

(4),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似乎在这群凡人中间,一切都寂然静止了、

理解句子含义、

4,理解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这句话的含义、

三、总结升华,抒写亲情

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你有没有见过或听过类似的情况,请和同学们交流、

作业布置:

1,有感情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2,背诵第十自然段、

3,阅读有关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秘密

救一只幼龟不能见死不救

救成百上千的幼龟补救

附课文:大自然的秘密

(美国)伯罗蒙塞尔

我和七个旅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对到达南太平洋加拉帕格斯群岛。那些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龟孵化小龟的巢穴,我们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潮进入大海的。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潮而出,争先恐后怕向大海。只是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断的沙滩,他们少不留心便可能成为海鸥等食肉鸟的食物。那天我们上岛时,以近黄昏。我们很快的就发现一个大龟巢。突然,一直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查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踯躅不前时,一只巢鹰突兀而来。它用尖嘴琢幼龟的头,企图把他拉到沙滩上去。我和同伴紧张的看着这一亩,其总以为焦急的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的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找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议论。向导极不情愿的抱起幼龟,把它引向大海。那只嘲鹰眼见着到手的美食给抱走只能颓丧的飞走了。然而,接着发生的是却是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事实很快使我们明白: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幼龟被向导印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消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的结伴而出。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的幼龟结群而出,很快因来许多食肉鸟,它们确实可以饱餐一顿了。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这是,即使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我们的向导赶紧托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像海边奔去。我们也学者他的样子,气喘吁吁的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一切都过去之后,几十只食肉鸟吃的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两只嘲鹰仍静静的伫立在沙滩上,希望能够能捕捉到最后一只迷路的幼龟做佳肴。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似乎在这群凡人中间,一切都寂然静止了。终于,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4

教学要求

1.学会12个生率,绿线中的3个生率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怕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 ·关键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宇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l.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划出生字新词,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率新词。

蜡烛伯诺德夫人屋里熄灭

遭到厄运盯着杰奎琳

楼梯灯芯摇曳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附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

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l~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怕一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后,字词质疑。

区别理解绝密、绝妙两词。

2.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3.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方法来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儿?

指导朗读第2节第3句,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办法巧妙。)

4.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率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

2.重点指导厄与遭两字。

3.钢笔描红、临写。

4.反馈。

六、作业练习

1.抄写生率新调。

2.读课文。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卜算子》赏析

【赏析】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已经毫不在乎。就算它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仍旧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作品简介】

《卜算子·咏梅》由陆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以梅喻人,人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

【原文】

《卜算子·咏梅》

作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

①驿yi 去声):驿站。(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这句写的是幽僻无人来往的地方。

②寂寞:冷清。无主:没有人过问。

③更著:又加上。

④无意:不想。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⑤一任:任凭,不在乎。完全听凭百花去妒忌吧。

⑥群芳:普通的花卉,此处喻指政界中的群小。

⑦碾(nian 上声):轧碎。

⑧作尘:变成灰土。

⑨香如故:香气还是照旧不消失。

【译文】

驿站外的断桥边,寂寞地开放。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更加还有风雨摧残。她花开在百花之先,并非有意苦苦地争夺春光,听凭着群芳心生嫉妒。即使零落成泥,清香却如故。

【赏析】

这首咏梅词,作者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上阕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 梅花长在偏僻的“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它不是由人精心栽种的,它寂寞地开放着。“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在这样的暮色黄昏中,独自挺立开放的梅花难免会有着孤苦无依的愁苦,更何况环境如此恶劣,风雨交加,倍受摧残。这实在令人深深叹息。

下阕抒情, 主要抒写梅花的两种美 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的其二美德是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这几句词意味深长。作者作此词时,正因力主对金用兵而受贬,因此他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孓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几个字与上句的“寂寞”相互呼应。而且,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均,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总之,从上面四句看,这对梅花的压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争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妒忌吧。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花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暗喻。“妒”,则非草木能所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腿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呵。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尽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尽节”的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运用比兴手法,十分成功,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陆游《卜算子·咏梅》赏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古来的咏物诗词有两种:一种本意就在于刻画歌咏的对象;一种是借歌咏的对象作为比拟和象征,寄托另外的寓意和感情。这首咏梅词属于后一种。作者采取拟人化的手法,用梅花比喻自己,借以表现他的信念和品格。

词的上片写梅花的处境。作者所歌咏的梅,不是游人云集的园林中的梅,也不是文人雅士庭院中的梅,她是生长在穷乡僻壤的一株无人理睬的野梅。“驿外断桥边”,这就是她生长的地方。“驿”是驿站。驿站本来就已经远离繁华的城市,而这株梅树还不属于这个驿站,她生长在驿站之外的一个断桥旁边。桥断而没有修,可见那里的荒凉偏僻了。自然,她只能“寂寞开无主”。她孤单一株,自开自落,没有人观赏,也没有人养护。这里使用了“寂寞”这个形容人的感觉的词语,就是把梅当作人来描写的。“无主”是没有人过问的意思。“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著[zhuó]”,加上的意思。黄昏的降临和自己的无依无靠,已经使她陷于愁苦之中。然而,她的苦况并不是到此为止,她又遭到了风吹雨打的摧残。花而知愁,自然也是拟人。“已是”和“更著”两个词,透露了作者对于这株梅花悲惨遭遇的深厚同情。

环境是这样险恶,遭遇是这样不幸,那么,这株令人同情的梅花,究竟怎样?她又是如何对待这一切的呢?词的下片作出了回答。“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无意”,是不打算、无心的意思。“苦”,这里是说千方百计、煞费苦心。“争春”,是在春光中争妍斗艳。看来,有些花是在那里费尽心机地卖弄姿色,希图在装点大地的春色中争一席之短长。而这株梅花却全然没有这样的心计和打算。她无意去争春,对于来自百花的庸俗猜忌,也不屑一顾而听之任之。这两句词,从对比中突出了这株梅花纯洁自爱、不同流俗的高贵品质。作者虽然完全没有从梅花的外貌来刻画,读者还是可以从字里行间感觉到她的无比美丽。如若不然,又何以谈得上“争春”和遭妒呢?

在作者的笔下,这株梅花的可贵,不仅表现在她盛开于枝头的时候,同样,也表现在她雕落于地面以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零落”,是说梅花雕谢坠落。“碾[niǎn]”,滚轧。这株梅花就是雕落在地,被轧成了泥粉,她美丽的形体再也不存在了,但她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仍将久久不散,就象她过去盛开时那样。这饱受摧残、孤芳自赏、化粉犹香的梅花,实际上是陆游的自我写照。他出于爱国热忱,坚决主张武装抗金、收复河山,却一再受到南宋统治集团中的主和派的排斥打击。但他坚守信念,百折不挠,直到八十五岁高龄临死之前,还写了《示儿》诗,要他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结合陆游的身世再读这首词,就会感到更加亲切。那冷落、昏暗、风雨交加的环境,不就是陆游处身其中的政治环境吗?那无意争春、听任群花忌妒的风度,不正体现了陆游爱国无私、光明磊落、不屑于与投降误国的昏庸官僚们为伍的精神吗?那化粉犹香的品格,不正是陆游坚贞不屈、至死不移的崇高的爱国信念的写照吗?

当然,他有些孤芳自赏。对于几百年前的地主阶级诗人来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寄托的咏物词的成功,取决于写物的传神、比拟的贴切和寓意的深远。陆游这首《咏梅》,在这几方面是当之无愧的。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地址:http://go-okai.com/a/18740.html

最后编辑于:2023/01/08作者:得胜TAKSTAR

得胜TAKSTAR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