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诚《鹿西岛上,有位陈老师……》
目送最后一个孩子走出校园周华诚,陈老师收拾收拾书包,锁上铁门,自己也踏上回家周华诚的路。陈老师家在鹿西岛的口筐村。从口筐到学校,从学校到口筐,一天两趟,早出晚归。
去学校的路不好走,翻山越岭的。凉凉的海风吹来,风里捎来岛上野果成熟的香气,也捎来不远处码头上的鱼腥气。新学期开始,孩子们长高不少,也晒得更黑了。鹿西岛上的孩子都是如此,海风咸咸的,加上日头一晒,孩子们肤色普遍黝黑,但一个个好像又都壮实了些。
陈老师走着走着就出了汗。这条山岭,陡峭的地方有四十度角,几乎要手脚并用才爬得上去。翻山过来,一身汗。翻山过去,一身汗。走一趟,三十五分钟。碰上下雨天,那就遭罪了,路滑,伞撑不住,稍不注意就滑一跤。有时候走到学校,已经是一身泥了。
那时候陈老师常想,什么时候调出去就好了。
这里是温州东面的一个海岛,有个好听的名字,鹿西,属温州洞头区(2015年7月以前叫洞头县)。陈老师大名陈庆杰,师范学院毕业那一年,就被分到了鹿西中学教书。陈老师是土生土长的海岛人,从小就在岛上摸爬滚打。和岛上人一样,父亲打鱼为生。但奇怪的是,陈老师却晕船。父亲说,我们是靠大海生活的人家,看来你是没机会吃这碗渔饭了,那就好好念书吧。念好了书,出去工作,就能改变命运,离开鹿西。
那时候出去一趟,真不容易。出岛的唯一方式是坐船。一天只有一班船,到温州,天没亮就得起床去赶船,发船的时间也不固定,跟潮水有关。坐船需四个小时。每一次坐船对陈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折磨。每一次坐船回来,陈老师就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离开鹿西。
这条山岭走了几年,陈老师还是没有调出去。按照县里的政策,大学毕业回原籍地工作,教满五年,就可以调出去了。可陈老师刚参加工作时,学校里的老师清一色都是本地岛民,清一色年龄都偏大。那时候陈老师年轻,心想为家乡做点贡献吧,先教几年,等新的大学生进来,再想办法调出去。
陈老师喜欢读书,也喜欢教书。他教物理,后来这门课叫“科学”,岛上孩子们都喜欢上他的课,一上课都瞪大了眼睛,好像这门课里装了一个新世界。从教室往窗外望一望,能望见大海上的渔船,能嗅到海风里的味道,也能想象到海岛之外的世界。
岛上生活艰苦。台风,暴雨,几乎年年有。损失严重的时候,连学校屋顶都掀了,一片瓦也没留下。平常日子,岛上缺水,没有自来水,老师们都要去一口井边挑水。近的几百米,远的几公里。到了枯水期,井也干了,只能开船去对面岛上运水。后来有了运水船,一次运几十吨水,供岛上人生活饮用。
这都算好,最难的是啥周华诚?找不到对象。年轻老师不愿来,来了也留不住。
岛上的人,陈老师全都认识。这岛上本来人也不多,低头不见抬头见,见了陈老师,不管老的小的,都会跟他打招呼:“陈老师,放学了?”“陈老师,吃了吗?”“陈老师,我家那个小的,你管得严一点!”孩子们在路上见了陈老师,先是恭恭敬敬地叫一声“老师好”,然后就把陈老师拉到家里去喝茶吃饭。陈老师如不去,他们还不开心。
有一年,一位亲戚提供信息说可以帮他调往城里工作,问陈老师去不去。陈老师动心了,外面开出的待遇很高,生活条件好很多,机会自然也更多。而且在岛上,要找个条件相当的对象太难了。他几个晚上睡不着。思前想后,翻来覆去,最后却做了决定:留下来。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他教初三,孩子们能不能考个好成绩,能不能上个好学校,初三的作用太关键了。他教的初三,“科学”这一门课的成绩多次名列全县前茅。想到孩子们的目光,想到家长们的信任,他怎么忍心半途把孩子们丢下,自己走了呢?
这一留,又是好多年。陈老师成了岛上的风景。每天他都早早来到学校,迎接孩子们到来。傍晚又目送孩子们离开校园。每一天,他都陪伴孩子们在琅琅书声里度过。岛上台风多。刮台风的日子,他和别的老师一起,分头把孩子们一个一个送回家。陈老师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他教过的孩子们,每年都有人考上外面的学校,过了几年又去更远的地方上大学了。看着孩子们奔向更大的世界,陈老师感到很欣慰。
陈老师快三十岁的时候,岛上的小学终于来了一位虞老师,一来二去,两人相互看上了。陈老师被任命为学校副校长,还兼任岛上 *** 化技术学校的校长,工作事务多起来。他成了家,上班下班有了伴儿。
虽说口筐村离学校还是一样远,岛上却新修了路,打通了一条隧道,再也不用翻山越岭了。陈老师买了一辆摩托车,突突突的声音里,岛上的渔民经常看见陈老师骑着车,后面坐着虞老师,风里来,雨里去。岛上的人见了,还是会向他们招招手,远远地,大声问,“陈老师,放学了?”
陈老师越来越喜欢岛上的生活。2006年,外调城里的机会再次出现,但陈老师悄悄婉谢了。这年陈老师转换频道,开始专心做他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从当初的“扫盲”,到后来的文化素质提升,再到技术培训、社区教育,一年一年办下来,岛上很多成年人都成了陈老师的学生。陈老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国内国际时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活美学教育,健康养生知识,先进科学技术……真的是包罗万象。陈老师在村民活动中心开设了一个“鹿岛讲堂”,每周一次,一次半天,讲堂一开,居然开了二十年。有位刘奶奶,今年九十四岁,讲堂次次不落。陈老师担心她的身体,劝她天气不好就别来。刘奶奶嘴上应允,到了时间还是风雨无阻。
2011年,岛上的中学撤并后,岛上的小学教育质量也有所下滑。2012年的秋天,新学期开学前,一些家长找到陈老师,觉得他能力强、经验多,希望他把小学管起来。区里领导也找到陈老师,让他把教学质量抓起来,把师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陈老师挑起了重担。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面貌一新,学校管理变得精细了,教师队伍变得精干了,校园文化变得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也整体提升。到了2013年7月,小学毕业班共六十个孩子,有十二人被温州一所民办学校录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座海岛学校,先后荣获洞头区“华中”教学质量提高奖和“华中”教学质量贡献奖,陈老师也连续两年在区里做了典型发言。
又过了几年,陈老师的校长任期满了,原本是可以调离海岛的,领导也答应给安排条件好一点的岗位。但是陈老师再次婉拒了。他说,还是让我留在鹿西岛,继续做成人教育吧。
陈老师说,他已经习惯小岛的生活了。你别看鹿西岛小,但是在这里生活得越久,你就越喜欢它。
岛上生活简单,日子宁静。算下来,陈老师已经在岛上教书二十多年了。现在他最喜欢做的事,还是下班后跟虞老师一起,在岛上散个步。路上碰到的每一张面孔都熟悉。要么是他教过的学生,要么是他教过的学生的孩子,要么是他后来成人学校的学生——不管怎么样,他一路散步,人家就一路跟他打招呼:“吃了吗,陈老师?”“陈老师,到家里喝一碗酒啊!”
陈老师说,我这辈子,在岛上也没干出什么大事,一年一年,都是平淡的生活。但是,让陈老师感到自豪的是,他教过的孩子们,很多都离开了海岛,远走高飞,飞到了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有的还成了不同行业的优秀人才。“我现在年纪也大了,我觉得很幸福,也不想离开海岛啦!”陈老师笑着说。
风平浪静也好,大风大浪也好,陈老师就在那里,坚守在岛上,把一艘艘梦想的小船送了出去,乘风破浪,驶向无比壮阔的远方。
[img]
《造物之美》——周华诚作
只有无比专注于一件事,那件事才会一直沿着最初的价值观延续下来,并且做到出神入化。只有内心无比坚持,不管外面怎样风吹草动,才可以有足够的“定力”来成就一个个传奇,不是吗?
全神贯注的做一件事情。
匠心,就是把东西做到极致吧!
充满热情,努力生产出来的东西,这产品里面充满着我们的灵魂。——松下幸之助
你必须热爱......
每个细节都有其哲学
再不起眼的工作,都有它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只要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任何一份工作都能成为传奇。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总会从中产生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
好的匠人,与时光同在;好的匠人,并不追赶时间。把目光放长远,把气息放舒缓,手中之事,自然生发出别样的意义。把手中那件事做好,比什么都有意义。
“日本员工对工厂的爱,比中国员工多一些”。在日本,一个员工很可能会终生在一个地方上班,直到退休。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工厂施行年功序列制,是日本的传统工资制度,主要是员工的基本工资随员工本人年龄和企业工龄的增长而每年增加,而且增加工资有一定的序列,按照企业自行规定的年功工资表次序增加。在中国,员工的离职了率却相当高。
拥有素直之心,大概是说一个人坦白纯真、心地诚恳,敬天爱人。不带自己的利益、情感、知识的偏见来看待事物,这就是素直之心。
一个好的公司必须让员工还有员工的家人感到幸福。
以物入魂,日本人的造物哲学
日本文化有一种苦涩枯淡之味,即“禅味”。禅宗推崇“作务”,即每一种劳动都是一种修行。一期一会,把人生中的每次相逢都是做唯一,时过境迁,再遇也要看做是新的一次。于是,每一次都要珍惜才行。每一次的劳作都是修行,每一次的劳作都要把工作做到极致。
谷崎润一郎的著作《阴翳礼赞》,被誉为了解日本文化的入门书、呈现日本美学本质的普及读物。
大自然的声音,如风吹竹叶,松林涛声,或是一出瀑布飞溅起水花,草木轻曳,细语呢喃;还有清流如柱,小溪在石头上缓缓流淌,鸟之啼鸣,千回百转......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洗练,对细部的高度洗练以及长期专注于一件事的毅力和趣味,经岁月打磨后本质的东西吧!
一件没有情感的产品,只是流水线上零件的集合。但是进过设计者、生产者情感与匠心的注入,他就有了温度,甚至有了灵魂。这件产品联结的就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是扎实又琐粹的日常生活。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煮一碗好吃的饭:第一阶段“咕嘟咕嘟”,米刚下锅,小伙预煮,使米粒充分地吸收水分;第二阶段“啪啪”,改用大伙,锅内沸腾起来;第三阶段“扑哧扑哧”,是持续沸腾的阶段,改用中火,使米饭汁液不断溢出,促进糊化;最后,小火焖,使多余的水分挥发完,米粒的甜味析出。
一碗好饭的要求:米是一粒一粒完整的,表面不受破坏,要膨胀、有弹性;外部看起来晶莹洁白,透明质感,有光泽;吃起来粒粒分明,有适当的弹性和粘度,但不能太粘;米粒的中心要和外面一样柔软有弹性。米的外观、甜味、美味、香味、粘黏性、弹性。
工匠是把工作做到极致,不厌其小、不厌其烦、不厌其精、不辞劳苦。把认真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你想到了理想的家,就能看到理想的生活。NEW LIFE ,NEW YOU.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亘古不变的,不管在什么年龄,什么地域,都要去创造、追求、享受美好的生活。热爱生活,拥有梦想的人,会认同这样的匠心之美。造物者也好,生活者也好,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创造生活的美学。
山中月令|周华诚
深秋时节,猕猴桃已采摘完毕,天很蓝,果园静谧。
去年冬天,我和老林坐在阳光下,听他聊猕猴桃的事情,就想学汪曾祺“葡萄月令”的写法,记下他的山中月令——
一月落雪。山中寂寂。
雪花压竹林,一片一片。一夜爆裂声,毛竹压坏不少。
雪花也有重量。雪花压在猕猴桃枝上,须除雪,不能听凭它压坏枝条。
这山中有小气候,气温不会太低。最低不过零下四五度,猕猴桃树能耐零下二十度大寒,现在出不了大问题。
山中清冷,三只鹰在高空盘旋,它们已是老朋友了。
在山中十年,人都以为老林在山中“修道”。十年前,老林到这人迹罕至的山中种猕猴桃,如世外隐居,也如人间修行。
老林大名林建勇,今年五十四。其人面貌敦厚,言语迟缓。一身青灰布衣,两脚黄泥裹裤。
他扛锄头拿柴刀,在丛林巨石之间钻进钻出,敲积雪,听山音。
三只鹰从高空见了他,恐怕也会认为他是“桃仙人”。
二月雪化。晨起,又钻进猕猴桃园看树。
每隔三天巡园一遍。全园有猕猴桃树一万六千棵,他要把每株树都看一遍。
主要看病虫害,他随身携带医用酒精、棉球、镊子、柴刀,若见枝上有病斑,就用酒精棉球处理。清除病菌,处理伤疤。
病菌弱小时好处理,防微杜渐。病菌大了,悔之晚矣。
他吃过亏。投下去一千多万元,造了一个猕猴桃果园,两万棵苗,到了三年后,快有好收成了。结果因为杀菌不到家,起了溃疡病,遭到毁园之灾。整个果园,猕猴桃树无一幸免。
他欲哭无泪。原来雄心勃勃,没想到如此艰辛。
怎么坚持下来的,他都淡忘了。
只记得是,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
他把猕猴桃树全部砍完,等它一点一点重新生长成林。
他现在走在猕猴桃园里,跟桃树可以交流了。要不要剪枝,枝条会不会累,缺不缺什么营养,他一望便知。
果园一侧的山涧里,泉水叮咚,菖蒲茂盛。
三月春风吹拂山间,涧水丰盈欢唱。
在园中开排水沟,给猕猴桃树施发芽肥。待母芽出来,又要疏芽。
园中春草萌发,万物生长,使人欣喜。
老林想起自己三十年前,在深圳背水泥的经历。他和工友一起,八个人,一天要背六车皮的水泥。总共四百八十吨,一人一天六十吨。一袋一袋水泥,靠肩膀扛出来。
那时候挣的钱,每个月八千块,真是拿命换来。
半个月下来,肩膀脖子,皮肤都烂开了。日复一日,皮肤扛不住水泥的侵蚀。
一年零四个月后,他带着攒下的钱,回到老家办了一家砖瓦厂。又过了些年,他进山种猕猴桃。
那样的苦都吃过了,还有什么扛不过去的?
四月,猕猴桃开花。
猕猴桃开花,前后一周,最长不过十天。
猕猴桃开花时,花很香,却无蜜,蜂子不喜欢去,这就需要人工授粉。
早上把花药提取出来,放在28摄氏度以下环境,过24小时花粉会自然爆出。要看好温度,如超过30度,花粉活性会丧失。
再用机器喷粉,或是一朵朵花去传粉。
园子里,每二十株猕猴桃树里,便有一棵是雄树。雄树雌树,老林看叶看茎,也一眼可以分辨。仔细看,雌树的花朵,有一个初生的小猕猴桃,也就是在花朵中间,可见子房。
花开时,靠风传媒,花朵也能自然授粉。只是花粉很重,风吹不远,效果不佳。靠昆虫,效果也不佳。
猕猴桃花期短,园中有工人二三十人,都做授粉工作。这是最忙碌的时候。
因为花只等你三天。
猕猴桃的花,花瓣白色。第二天略微淡黄。第三天又黄。如果三天不授粉,第四天,花瓣就默默掉落。
花瓣白色的时候,授粉最好。
如到第三天授粉,畸形果就多。这就像人一样,状态最好的时候孕育,才会有高品质的结果。
如果授粉成功,花瓣就黄得特别快。
猕猴桃开花的时候,老林就不做任何别的事了,只在一片花香弥漫之中传花授粉。他假装自己是一只蜜蜂。
五月中,要疏果。
猕猴桃没有生理落果现象,挂果太多,影响品质,产量也低。及时疏果,把那些畸形果、过密果淘汰掉。看看枝条。枝条旺的,多挂一些果。枝条弱的,就少留一些果子。
挂果,并把这些果子养大成熟,对果树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做这些活,没有多年的经验,办不到。
疏果之后,就要施肥。施膨果肥。把复合肥施在地表,离开根部七八十公分的土地上。这时的营养要跟上。一棵树给半斤肥。大株的树就给一斤肥。
同时施叶面肥。一般如海藻、多糖、氨基酸,还有钙、镁等微量元素。有的可以同时施,有的宜分开施。
叶面肥很要紧,提高叶的光合作用。光靠根上吸收,也不是一回事。施了叶面肥,三天见效,第四天一看,叶子油绿绿的,光照下来,闪闪发亮。
这说明树很 健康 ,精气神也旺。
肥料施在根部,一般要七天,树才会吸收到养分。
有了肥料,果子也长得旺。一个月里,果子迅速生长。今天看这么大,明天看就那么大了。见风就长,肉眼可见。
六月。
山地开沟排水。园里不能积水。南方的雨水季节,要特别当心猕猴桃受涝。
猕猴桃有几个特点,喜光怕晒,喜水怕淹,喜肥怕烧。
你就说吧,猕猴桃这么金贵呀,难伺候。
种什么都要对它的性格了解呀,跟人一样,彼此了解了,喜怒哀乐,冷暖都知,相处起来就不难。
七月,继续施肥。高钾复合肥,也是为了壮果。也要补充微量元素,硼磷钾锌铁钙镁,都要打上一遍。膨果期结束之后,施高钾肥三遍,这是为了集聚糖分。
这个月,施肥的工作量很大。
施肥过程中,要给果实套袋。这个工作量也巨大。老林的办法,是选择性套袋。不是每一个果实都要套袋。日头不直接晒到的,就不套,以减工。树叶能遮阴。
今年,老林套了五十万个袋。
明年估计要套六七十万个袋。
这事极费工夫,一个工人一天最多能套两千五百个袋。最多的时候,林子里有二十个工人在套袋。这项工作,前后持续半个月。
猕猴桃怕日灼。晒伤之后,果子的颜值不佳。本来里面是红心的,晒过之后,心就不红了。
这期间没得休息。还有夏剪——每年夏天都要修剪一次枝条,从五月底一直持续到八月,有空就剪。让枝叶疏朗,利于通风、采光。如闷头憋着,容易起病。
树跟人一样,它也喜欢阳光,喜欢新鲜空气。
干旱的年景里,也要时常浇灌,或用喷管喷淋。
草是不除的。草高的时候,人走进去,人也找不着。这样自然生态好一些。也大大减少了农药的用量。
草茂盛起来,夏天能大大降低地表温度,也防止水土流失。虫子的食料充足,就不会上树吃果子。一般园子里有青虫、毛辣虫、金龟子,会吃青。
猕猴桃的叶子掉落地上,虫子们吃完叶子,就饱了,就不会上树去吃。你把虫子养懒了,它和人一样,坐着有饭吃,就不会站起来,更不会爬到远处去寻吃的了。
草多之后,明显的缺点,是费肥。草也吃肥,但是好在草没有长脚,到了秋天,草枯了,到了冬天,草就烂在地里。
这是用无机换有机,肥料本身,并没有流失。
七月时候,还要杀一次菌。从正月里猕猴桃树发芽开始,一共有六道杀菌。不同时候,杀不同的菌。
种猕猴桃真是复杂的事情。你都不相信有这么复杂和繁琐。一年到头,磨人啊。
这就到了八月。夏剪、灌溉,都在继续,杀菌、施壮果肥,没有完成的,也还要做。
为了来年花芽分化,提前打一次芸苔素。
到了八月底、九月初,沉甸甸的猕猴桃果挂满枝条,成熟期到了。
你去闻吧,满园子的甜蜜果香。
红心猕猴桃也有两种:黄肉红心、绿肉红心。
黄肉红心甜度高,有二十四个糖度。绿肉红心低两三个糖度。绿肉红心果形漂亮,长长的,好看。产量也更高,商品率好。老林喜欢绿肉红心。
九月采果。
采果须人工采摘。工人要修剪指甲,戴上手套。采摘时,大拇指往把子上一顶,把子就留在树上,果子到了手掌心。
老林不喜欢游客来胡乱采摘。有的人粗鲁,采摘时乱扯,就会损伤果树。果树留下伤痕,免疫力下降,溃疡病就会趁虚而入。
采果要持续二十来天。
猕猴桃从开花到果子成熟,要120天以上。不像枇杷、杨梅,成熟起来有先有后,猕猴桃是一次成熟,一次全部采摘完毕。
三十斤一个筐子,边采边装,轻采轻放。选出小果、畸形果、破损果、虫咬果,让其他好果入库。采果当天,果子得进冷库。冷库温度零到四度。先在零下一度的空间,放置二十四小时,把果实体内的温度调下来。
果实也会呼吸,是活的。热度排出,再移库到零下四度,可以放四至六个月不坏。
六个月之后,果实的糖分就会分解,慢慢就不好吃了。
选出的差果,很快软掉,可以酿酒。
机器把果子碾碎,加进酒曲、白糖,放置缸内,低温发酵。
一缸能装一千五百斤。放置四十五天,这时候最有趣,缸内如煮粥一样,噗噗噗噗响个不停。
一日夜之后,缸内发酵的汁水就会往上扑。势同鼎沸。缸内也是滚烫的。同时酒香四溢,满屋子都是酒味。
不会喝酒的人,在这里待半天,出来会有酒后的微醺。
两日夜后,发酵转至平缓状态,此时可以搅拌,封口,静置四十五天。
十月。
也是最忙时候。
采了果,园子要秋剪、清园。剪去多余枝条,剪去挂果枝、病虫枝。剪下的枝,背出来,集中烧毁或是深埋。整个园地,作一次淋浴式喷洒石硫合剂,达到五个“波密度”。
秋剪结束,要杀菌。此时杀菌,有利于采果之后的伤口愈合。
再是割草,一年只割一次草,让草烂在地里,做有机肥。
采果后施肥,这时是施月子肥。一般是采果后十天左右。月子肥是有机肥。下大肥,好好慰劳一下果树,抓紧恢复树势,为来年的丰产打下基础。
秋天施肥最好。秋施是金,冬施是银。一年施肥,七成在秋施。
接下来,涂杆。这是为了果树顺利过冬的措施。要把每根树杆都涂白,防冻,也防病虫害。有时还要刮出病斑,涂白,剪修病枝。三个工序一起做。
此时,各项工作同时进行,秋剪,杀菌,割草,施肥,你说忙不忙?
老林在果园子,忙得团团转呢。
但此时老林是开心的,果子都已入库,又是一个丰年。
种猕猴桃的地方是深山里,十一月了,山农们砍伐毛竹背下山。
十一月,蒸酒喽。
蒸酒师傅技术过硬,蒸出来的猕猴桃酒,是五十二度,果香四溢啊。
老林很骄傲他的猕猴桃酒。几间简陋的房子,老林的栖身之处,仿佛成了一个酒窖。
老林入山的第十年,他把二十万斤猕猴桃酿成了酒。
果子酿成酒,猕猴桃的附加值就提高了。往年有的时候,猕猴桃果集中上市,价格卖不上去了。酿了酒,碰到果子价格低的行情,他就不怕,都拿来酿酒也行。
酒是放的时间越长,越珍贵。
放三年以上的酒,你一吃就知道了,好东西。
他又在山里找了一个地方,挖出一个大洞,冬暖夏凉,用来放酒。
这是十一月。酒香四溢的十一月。
作者在猕猴桃深山基地里采访本文主人公老林。
十二月,山外来了朋友,坐下来烤火,喝一盏酒。
聊聊山里的事。聊聊几只鸡几只狗的事。再聊聊一条路的事。一条路走到头,是一片原始森林,那里有棵杉树王,两个人无法合围。
那是树神,山人路过,都要朝老树拜一拜。
老林说十年前,他只想着种猕猴桃可以种出一个自己的王国来,来到这片大山,这条深山峡谷,一头钻进来。他猜到了开头,没有猜到结果。
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十年后,他把自己种在了山里,成了人们口中的“桃仙人”。
碰杯。喝一口酒。
酒里都是猕猴桃的花香果香。
山色渐晚,老林指一指窗外渐渐幽暗起来的大山,说这里叫做“火把坞”。有人也叫“灰壁坞”。地质书上写的是“蝙蝠坞”。
我和老林碰杯。我觉得,还是叫“火把坞”有意思。
十二月末,山里快要落雪了。
作者:周华诚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