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的典故出自哪里
卧薪尝胆出自《越王勾践世家》,这篇文章时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节选于《史记》一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卧薪尝胆的 典故 出自哪里,希望大家喜欢!
成语 卧薪尝胆出自哪里
卧薪尝胆出自《越王勾践世家》,这篇文章时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节选于《史记》一书。文章十分简短: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勾践古作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司马迁用了百字讲述了勾践卧薪尝胆,自力更生的 故事 。越国因为被吴国打败,当时,吴王大臣伍子胥劝说吴王夫差应该把勾践杀死,勾践谋臣文种让勾践给吴国伯嚭进献珍宝,让伯嚭劝说吴王不杀自己。吴王听从了伯嚭的建议,于是免除勾践一死,为了表现出自己臣服的决心,便带着夫人和范蠡前来吴国,吴国 命令 勾践看马放牧,以此来羞辱他。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忠心,让吴王消除警惕,勾践非常听从吴王的一切命令,吴王对勾践十分,满意,认为勾践已经完全臣服于吴国,三年后,吴王便把勾践等人放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为了记住在吴国的屈辱,尽快让自己振作起来,于是在头梁上方悬挂一枚苦胆,勾践坚持晚上睡草堆,清晨起床后添一下苦胆,目的就在于时刻提醒自己要强大越国。勾践以身作则在农田劳作,让越国子民都看到了勾践的恒心和决心,上下团结一体共同为越国的振兴而努力。勾践花费了十年时间,招兵买马,训练军队,广纳人才,发展生产。终于,越国走向强大。
在勾践带领下,越国灭掉了吴国。
卧薪尝胆中卧的意思是什么
卧薪尝胆中卧的意思是躺或者趴、睡倒。这个故事出自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一书,讲述了越王勾践勤勉雪耻的故事。卧薪尝胆,顾名思义就是说,勾践躺在草堆上吃着头上方悬挂的苦胆,用来提示自己往日的耻辱。
吴王阖闾在世时,一心想攻打越国,但是失败了。去世前,阖闾语重心长的告诉夫差,一定要讨伐越国。夫差知道了父亲的心愿,于是下定决心讨伐越国。随后,夫差率兵攻打越国获得了胜利,越王勾践和夫人都到了吴国做俘虏。吴王为了羞辱勾践,让他做马夫,以此来磨灭勾践的意志。勾践为了获得夫差的信任,让他对自己减少戒备,对于夫差的命令,勾践都会一一履行,表现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夫差认为勾践已经没有反抗之心,便让他回到了越国。勾践回到越国后,看见越国一片萧条的情景下定决心要让越国变得强大,然后去讨伐吴国。为了不让自己忘掉耻辱,勾践每天晚上都睡在草堆之中,并且怀中拿着兵器,时刻提醒自己曾经所遭受的屈辱。回到越国后,他还是一国之王,勾践担心安逸的生活会让他慢慢磨灭自己的斗志。每天晚上,坚持睡在干草堆上,让自己保持一副清醒的心态。
经过十年的韬光养晦,越国的 军事 和经济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勾践和谋士们认为时机很成熟,可以前去攻打吴国了。此时,夫差正带着士兵讨伐晋国,勾践率兵突袭吴国,夫差知道后,向越国求和。后来,越国兵力进一步强盛之后,将吴国消灭了,而夫差因为当初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吴国败亡后,夫差自杀身亡。
卧薪尝胆的薪指什么
卧薪尝胆中的薪是干草和柴火等意思。卧薪尝胆出自于一个典故,与越王勾践相关,后来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说个人通过自己奋发图强,得以改变现状,一雪前耻,经常作为励志语言来使用。
吴国和越国是相邻的两个国家,吴王阖闾在世时,一心想攻打越国,但是失败了。去世前,阖闾语重心长的告诉夫差,一定要讨伐越国。夫差知道了父亲的心愿,于是下定决心讨伐越国。随后,夫差率兵攻打越国获得了胜利,越王勾践和夫人都到了吴国做俘虏。吴王为了羞辱勾践,让他做马夫,以此来磨灭勾践的意志。勾践为了获得夫差的信任,让他对自己减少戒备,对于夫差的命令,勾践都会一一履行,表现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夫差认为勾践已经没有反抗之心,便让他回到了越国。勾践回到越国后,看见越国一片萧条的情景下定决心要让越国变得强大,然后去讨伐吴国。为了不让自己忘掉耻辱,勾践每天晚上都睡在草堆之中,并且怀中拿着兵器,时刻提醒自己曾经所遭受的屈辱。在勾践的努力之下,越国由弱走向了富强,和谋士们商量后 决定 前去讨伐吴国。前后共讨伐两次,吴国成为手下败将。
后来,卧薪尝胆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故事,后人常用于自我鼓励,当自己想要改变现状时,需要付出努力,受到他人的羞辱和无视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内心和外在要变得更加强大,才能战胜对方。
猜你喜欢:
1. 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
2. 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故事
3. 战国时期著名的故事
4.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5. 战国故事
卧薪尝胆的故事
卧薪尝胆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我国南方有两个小国--越国和吴国。两国相邻,经常打仗,势力相当,始终难分胜负。有一次,吴王阖闾领兵攻打越国,在战斗中被越干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不治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他的王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6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年轻的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发誓消灭越国。三年后,大差率领雄兵攻代越国。双方交战后,越败吴胜,吴国大军攻至越都会稽。文种买通离间吴国大臣伯懿与夫差极力周旋,终于让夫差动了怀仁之心,不灭越国。越国得以保存。勾践率王后与范蠡入吴为奴。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机,让勾践为夫差尝粪而寻找病源,此举彻底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回到越国的勾践,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栓着一只奇苦无比的猪苦胆,每天醒来,勾贱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奇苦无比的苦胆!二十年,他雷打不动,天天如此。公元前473年,勾践秘起藏于民间的三万雄兵,一举将姑苏城团团围困。时,夫差还有五万兵马,却因粮草难济而不敢出城一战。勾践创下了人类君王史的奇迹!他苦心励志,发情强国,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卧薪尝胆的典故被称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经典中的经典,勾践的超人意志或许更有人类意义!
春秋后期,吴越两国时常征战,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当然吴国的国力要比越国强。在一次交战中,越王勾践把吴王磕庐射伤,导致磕庐回到吴国就因伤重不治而死。磕庐临终前交代自己的儿子夫差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箭之仇。夫差继位做了新的吴王。报仇情绪很高。
[img]
卧薪尝胆典故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
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
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
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扩展资料:
卧薪尝胆,读音wò xīn cháng dǎn,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故事一直在流传,然而有人提出疑问:历史上真有“卧薪和尝胆”这回事吗?
《左传》的“定公”“哀公”两代君王历史部分,大量记述了越王勾践当政国事,但没有提过他有卧薪尝胆之事,《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记载了吴越争斗经过,却也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仅记载勾践:床前悬挂苦胆,坐卧都看得到,吃饭时尝尝苦胆的滋味。司马迁认定勾践有尝胆之事,但没提卧薪之事。什么时候出现“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呢?
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北宋的苏轼为三国孙权虚拟一篇书信给曹操,信中,苏轼发挥想像,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这个无中生有的事,与勾践并不相关。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夫差“坐薪尝胆”。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位,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这种说法把夫差举出来,没勾践什么事儿了。
南宋的书籍却屡屡提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明末梁鱼的《浣溪沙》剧本,又极力渲染勾践苦心志、劳筋骨卧薪尝胆的英雄作为。明末作家冯梦龙在自己的历史小说中,也多次提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吴越春秋》中《勾践归国外传》又是如此记载说: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困极之时,“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上睡觉。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对《吴越春秋》的误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典故
典故卧薪尝胆的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卧薪尝胆的典故,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卧薪尝胆的典故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卧薪尝胆的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春秋时, 越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功率表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成了南方的霸主。越国是吴国的临国,它与吴国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为了征服越国,吴王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在槜李地方展开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卧薪尝胆的典故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夫差为了报父仇,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奸臣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越国的仇。不除掉他,总是个后患。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
吴王夫差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回来。文武百官全都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才是大祸患。”
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后尽说伍子胥坏话。夫差给伍子胥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
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说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后来勾践北上中原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使自己成就了一番伟业!
关于卧薪尝胆的典故和卧薪尝胆历史典故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