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吉温(吉温尼画派)具体情况

吉温(吉温尼画派)具体情况

媒体人华少 2年前 (2023-01-23) 知识 91 views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长安十二时辰》,为何"小小"县丞吉温能够侍奉在当朝右相身旁?

看了《长安十二时辰》的朋友,我想大多对吉温这个右相身边的小跟班不陌生,因为他出场率实在太高,几乎有右相林九郎的地方,就有他。但我们回归现实,就可能会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吉温,他在刚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丞,在唐朝也不过是一个八品官员,为何却能够侍奉在当朝右相身旁?

自然是他得到了得到当时大唐帝国权势最大宰相的垂青,那他又为何能够得到垂青呢?要知道在当时愿意成为权势显赫一时的宰相“林九郎”(原型是口蜜腹剑李林甫)的爪牙和座上宾的高官显贵的人数绝对是不少的,那看上去极为微不足道的八品县丞“吉温”,他到底为何能让右相林九郎对他如此器重呢?

有着崇高地位的林九郎,自然不会养闲人,吉温能得其器重,当然是因为这个人有能力,有过人之处了。

当然,其实《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在很多方面都非常考究,它里面的设计一般都是符合大唐当时实际情况的,十分注重细节,而在人物安排方面的细节处更显得专业无比,每个重要出场人物也一般都是有原型的。这个吉温同样是如此,他也是有历史原型的,此人在历史上就是李林甫的心腹爱将吉温(没有化名),吉温出现在右相身边,自然也是出于尊重历史的体现。

而且在历史上他并不是一直只是小小的县丞,他是一个相当不一般的人物,由最早的一个小县丞,逐渐一路高升到河东节度副使(值得一提的是安禄山是河东节度使),当然这在电视剧没有提到他的高升路。

吉温,别看他只有区区的新丰县丞这种八品末流官位,但他的手段毒辣水平却非常高超,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主角曾在长安有过“五尊阎罗”的称呼,原因主角也交代过,是因为他“张小敬”能够洞察人性,明白人心,而且擅长“来氏八法”(武周朝来俊臣开创的酷刑)等刑讯手段。而历史上的新丰县丞八品小官吉温这厮,刑讯手段却不比电视剧里面的“五尊阎罗”手段差多少。

这一点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毕竟,在电视剧里面,我们都认为这个“吉温”看上去就显得能力不足。实际上,历史上的他,正是依赖自己这种超强的业务能力,才得以获取那无数高官显贵都求不到的宰相座上宾和心腹爱将的宠幸。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看看吉温的业务能力与能耐。

初露锋芒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出现的左相李适之(与吉温一样没有化名),他在真实历史上,也是李林甫的头号政敌,但是这个左相李适之的把柄很难抓到。历史上的李林甫则千方百计的从这个左相李适之一党的人身上入手,诬陷了左相李适之的一大批下属官僚,打算从他们嘴里问出关于左相李适之的问题,但是那些个下属官僚们嘴很硬,被拿到京兆府后,面对当时的京兆府的长官,丝毫不惧,问了半天依旧没有效果。

但这个时候,已经成为李林甫手下爪牙,但还不是心腹的新丰县丞,也就是这个八品小官吉温,主动请缨帮助刑讯。当时不少人都嘲笑他不知死活,人家京兆府的手段都弄不开他们的嘴,你一个普普通通的县丞能干出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我这里要说的是,他们都小瞧了吉温这厮的能力。

其实当时的李林甫也本着试试看的态度,把这个主动投靠自己的名门之后(吉温的叔叔是武周朝的宰相)从新丰县丞调到万年县担任县尉,方便吉温刑讯。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吉温的强大的心理干预和酷刑辅助之下,很快,所有人就都开口了,这让奸相李林甫大为震惊。

罗钳吉网

吉温的成功审讯,使得李林甫得了一桩大好处——直接使得左相李适之黯然下台,奸相李林甫完成了相权独揽。而吉温这么一个小人,就通过这一“大功”被奸相李林甫所喜爱。

当然,本着投桃报李的褒奖作用,李林甫对吉温自然是开始加以重用,将吉温这个曾经被皇帝唐玄宗单看面相就一口就断言为是个人渣中的人渣(吉温曾经希望通过举荐收到皇帝重用,没想到皇帝一看他的脸就厌恶)短时间里面迅速从八品小官升到七品殿中侍御史的职位上。

成为殿中侍御史后的吉温,并没有忘记自己之所以被重用且引为心腹的原因,于是利用殿中侍御史可以风闻奏失的职能范围,疯狂的乱咬忠良,各种构陷之下,使得两京几乎人人自危。

攀咬他人而上位的奸贼吉温,仕途不断的青云直上,他用无数无辜人的鲜血给自己浇筑了一条不断向上的道路,最后一路升到户部郎中兼侍御史的显赫要害职位上,时人将他与另一个李林甫的心腹走狗合称之为“罗钳吉网”(“李林甫欲除不附己者,重用酷吏罗希奭、吉温,二人皆随林甫所欲深浅,锻炼成狱,无能自脱者,时人谓之‘罗钳吉网’)。被称为吉网主要是因为这厮一旦攀咬起来,往往会连累一大堆人,当然按照吉温这个奸贼自己的说法,这就叫一网打尽,斩草除根。

野心渐攀

当然,吉温这厮的野心其实一点也不比奸相李林甫要小,某种程度上,他甚至比李林甫的野心更大,奸相李林甫死后,这厮在看到朝政日益衰败的时候,敏锐的察觉到了皇帝对已死的李林甫的态度逐渐出现不满,于是与杨国忠、安禄山等人合谋,在批斗已逝的奸相李林甫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杨国忠诬告李林甫谋反,最后死去的李林甫不得安生,被抄没家产,子孙为奴)。

杨国忠这位新的帝国奸相,比之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更加奸诈和无能,杨国忠的上位很快就让吉温感到不安,因为他发现杨国忠这厮欲壑难填且刻薄寡恩,比李林甫更加难以讨好,于是善于给自己打算的吉温选择与正受到李隆基圣宠的边将安禄山合谋。

安禄山与杨国忠速来不和,因此与吉温一拍即合,很快就组成了一对新的政治拍档,这对政治上的新拍档在长安里应外合,吉温帮助安禄山在京城营造安禄山的势力,而安禄山通过节度使的权衡来增加吉温的分量。

在这场狼狈为奸的合作里面,吉温继续青云直上,借着安禄山的东风,吉温这个当年的八品县丞最后居然官拜河东节度副使,意欲剑指宰相之位,说不尽的风光与惬意。

总结

在历史上,吉温这个人有能力,又善于审时度势,攀附权贵,所以得以一路高升。但是,他在站的最高峰的同时,也得罪了不少人,宰相杨国忠也是其中之一。

毕竟他与安禄山狼狈为奸,而安禄山可是杨国忠死敌。后来,杨国忠与和吉温站一队的安禄山矛盾越来越激化(本质上是为了相权,唐朝之前有出将入相的传统,但是杨国忠不愿意安禄山做宰相 ),加上吉温的一些所作所为也逐渐触怒了杨国忠,所以杨国忠就开始对付吉温。

吉温这么多年的锋芒毕露,自然也有不少黑料。于是杨国忠花尽心思找到了他不少行贿的黑料,吉温于是被贬官,之后被投入大狱之中拷打致死。

吉温,这个历史上都出了名的酷吏,虽然靠着攀势成长为重臣,但却是靠着善刑罚起家的,最终居然被人戏剧化的用刑拷打致死,令人唏嘘。

吉温的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

吉温,故宰相顼从子也。性阴诡,果于事。谄附贵宦,若子姓奉父兄。天宝初,为新丰丞。时太子文学薛嶷得幸,引温入见,玄宗目之曰:“是一不良,我不用。”罢之。

萧炅为河南尹,御史遣温到府有所讯诘,乃并治炅,不为末摋,右相李林甫善炅,故得免。炅入守京兆尹,而温方调万年尉,不辞,人为寒恐。于是高力士间出就第,炅多私谒,温乃先往,与力士语,执手欢甚,将出,炅通谒,温阳惶恐趋避,力士止之,语炅曰:“吾故人也。”炅揖乃去。它日,到炅府,辞曰:“国家法不敢隳,今而后洗心事公,云何?”炅待尽欢。 林甫与李适之、张垍有隙。适之领兵部,而垍兄均为侍郎,林甫密遣吏擿其铨史伪选六十馀人,帝命京兆与御史杂治,累日情不得。炅使温佐讯,温分囚廷左右,中取二重囚讯后舍,楚械搒掠,皆呻呼不胜,曰:“公幸留死,请如牒。”乃挺出。诸史迎慑其酷,及引前,不讯皆服。日中狱具,林甫以为能。温尝曰:“若遇知己,南山白额虎不足缚。”

林甫久当国,权{君灬}天下,阴构大狱,除不附己者。先引温居门下,与钱塘罗希奭为奔走,椎锻诏狱。希奭;文深虐,其舅鸿胪少卿张博济,林甫婿也,以姻家故,自御史台主簿再迁殿中侍御史。初,温因中官纳其出武敬一女为盛王妃,擢京兆士曹参军。

林甫欲摇东宫,左骁卫参军柳勣影会发杜良娣家阴事。温按状,勣以诬诛,因引勣所善王曾、王脩己、卢宁、徐征,悉逮缚论死,尸积大理垣下,家属离窜。初,中书舍人梁涉道遇温,低帽障面。温怒,乃讽勣引涉及嗣虢王巨,皆斥逐。

林甫恶杨慎矜,王鉷飞书言图谶事,委温以狱。初,慎矜客史敬忠与温父善,见温繦葆时。温驰至东都,捕逮杨氏亲属宾客,取敬忠于汝州,铁鏁颈,布蒙面,未尝正视,阴遗吏胁曰:“慎矜狱具,须君一辨,君即服,罪可贷,即不服,死不解。”敬忠即索笔自款,温阳不见,再三请,乃与之,对如温所敕。温谢曰:“丈人毋惧!”乃下拜。慎矜以左证具,欲自诬,而谶不得。御史卢铉索其家,挟谶以入,于是慎矜兄弟皆赐死,株连数十族。

是时,温与希奭相勖以虐,号“罗钳吉网”。公卿见者,莫敢耦语。温推事未穷,而先计赃成奏,乃引囚问,震以烈威,随问辄承,无敢迕,鞭楚未收于壁,而狱具矣。林甫才其为,擢户部郎中兼侍御史。

杨国忠、安禄山方尊宠,高力士居中用事,温皆媚附之。兄事禄山,尝密谂曰:“李右相虽厚待公,然不肯引共政;我见遇久,亦不显以官。公若荐我为宰相,我处公要任,则右相可挤矣。”禄山大悦,亟称温才,天子亦忘前语。于是禄山领河东节度,表温自副,并知节度营田、管内采访,总留事,拜雁门太守,知安边铸钱事。以母丧解,禄山表为魏郡太守。杨国忠当国,引拜御史中丞,兼京畿关内采访处置使。禄山敕吏设白帐于传以候命,庆绪亲御而饯之,温衔其德,故朝廷动静辄报,不淹宿而知。天宝十三载,禄山入朝,领闲厩使,荐温武部侍郎以为副。

国忠与禄山争宠,而温昵禄山甚,国忠不善也。会河东太守韦陟怨失职,因温以交禄山,遍馈权近,国忠遣人发其状,斥温澧阳长史,其属员锡及陟皆坐贬。明年,温仍坐受赇、夺民马,贬端溪尉。

始,林甫死,希出为始安太守,张博济、韦陟、韦诫奢、李从一、员锡皆逗留始安,温既谪,又依希奭以居。国忠奏遣蒋沇临按,希奭擅稽罪人,贬海康员外尉,俄遣使者杀温等五人。温之斥,帝在华清宫,诏从臣曰:“温本酷吏子,朕过用之,故屡构大狱,专威福。今既斥,公属安矣。”

温死五月而禄山反,即伪位,求温子,方十岁,授河南参军以报之。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小角色吉温,看似简单,但在历史上可不简单!他在历史上的原型究竟是谁?

《长安十二时辰》应该是今年暑期档最值得探讨和观看的一部剧。它不仅在服装和场景上非常与众不同,在剧情上也没有让人失望。该剧的明线是靖安司反恐抓狼卫保长安,而暗线则是右相与太子争权。而这部剧中也有许多历史上炙手可热的人物。比如罗希奭、王鉷、吉温。这些角色在该剧中只是一个小角色,但在历史上确实是非常有名的。

其中吉温的一生是非常传奇的。历史上的吉温是武则天时代大名鼎鼎的酷吏吉顼的侄子。初入官场,吉温并不受唐玄宗李隆基的喜欢,因此,史书中第一次记载他的官位是新丰县丞。于是,他先与高力士结交,随后在萧炅的推荐下,正式的成为了右相李林甫的人。吉温参与陷害李适之,这第一次办差,就让李林甫非常满意,将其擢升为京兆府士曹。之后的吉温,更是成为李林甫的鹰犬,为其极其卖力的办事,一路晋升,成为了户部郎中,常带御史。与罗希奭一起进入“酷吏传”,后人称其二人为“罗钳吉网”。

随后吉温与安禄山相交甚密,希望安禄山举荐他为宰相。最终,吉温被李隆基擢升为河东节度副使兼雁门太守,安禄山为河东节度使。

而杨国忠为宰相期间,安禄山入朝请求加封吉温为武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充闲厩、苑内、营田、五坊等副使,引起杨国忠强烈不满,同时对吉温怀恨在心,指使他人揭发吉温受贿贪污,将吉温一路降职。最终吉温死于狱中。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甘守诚,对应的是历史原型吗?

《长安十二时辰》里面,不管是正派的张小敬,李必,还是反派的龙波,徐宾,或者是中间派的王韫秀,元载,右相等人,都有喜欢和讨厌他们的观众。这部电视剧里,能符合所有人眼光的真心没有多少个。如果有的话,那只能是甘守诚一人,自打甘守诚一出来,立马就被观众们给圈了粉,几乎难有不喜欢他的人。就算不喜欢他的人,那也是对这个角色的扮演者有意见,对于这个角色还是很认同的。而且我们都知道,《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具有高还原度的电视剧,基本都能在历史上找到角色的原型。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甘守诚又是什么样的呢?小编特意去翻了翻《旧唐书》 发现甘守诚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十分的低,低到只有一句话就给带过了。说右晓卫有个将领名叫甘守诚,由于唐玄宗迷信方士,认为太湖出产的常春藤能延年益寿,在花萼楼宴群臣每人还赐一些,甘守诚通医术,劝皇帝不要相信,无益还有害,于是玄宗不再相信 。这样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似乎不太可能和《长安十二时辰》里面威武的,戏份多的甘守诚一并联系起来,就好比我们玩一品官老爷和麻雀飞青天这类游戏一样,虽然都是历史题材类游戏,但真的联系不起来。

而且还有一个要点需要注意的是,《旧唐书》说的甘守诚是右骁卫将领,而不是大将军,而甘守诚自己说过,自己是右骁卫领导人,压根跟电视剧里的不匹配。因此《长安十二时辰》这部电视剧里面的甘守诚应该不是历史上的甘守诚,或者我们换一个说法就是,电视剧里的甘守诚是硬用唐朝其他将领的事迹强加在电视剧里的甘守诚身上的。而经过小编的细细研究后发现,《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甘守诚所代表的历史人物是唐朝名将李嗣业。也只有李嗣业能够跟甘守诚搭上这条线,符合这段历史。

而证明这事主要有两个方便,一是所担任的官位和时间对的上。首先,《长安十二时辰》发生的时间是在744年的上元节上。而此时担任右骁卫大将军的人不可考,虽然如此,但李嗣业是742年去的安西,后来凭借军功升到中郎将一职。而唐玄宗时期,中郎将就是南衙十六卫各禁卫军的大将军,因此在744年左右,统领右骁卫的人应该就是李嗣业。李嗣业当时在京城任职,应该是边军调防入京。因此《长安十二时辰》的作者马伯庸就把李嗣业的经历安到了电视剧甘守诚的身上去了。

二来更能证明甘守诚就是李嗣业的,就是甘守诚无论到哪里都扛着的那把兵刃。甘守诚所带的兵器叫做“陌刀”,整个唐朝玩陌刀玩的最好的就数李嗣业。李嗣业最出名的一战就是唐“香积寺之战”。此战唐军开始处于被动状态,此时李嗣业对郭子仪说,如果不拼死作战,唐军肯定会崩溃的,于是他脱下铠甲,裸露上身带着自己的陌刀队在香积寺列队作战,这一战使得唐军最终站稳了阵脚,最终得以收复洛阳,史载李嗣业和他的陌刀队:“如墙而进,人马俱碎”。因此《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甘守诚就是李嗣业无疑了 。

[img]

《长安十二时辰》中,吉温接手靖安司后,为什么不去抓刺杀右相的龙波?

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龙波带人攻破了靖安司,靖安司百废待兴,林九郎乘机让属下吉温带人去掌管靖安司。

吉温是林九郎的嫡系下属,唯林九郎马首是瞻,自然也很能揣摩林九郎的心思。在这个波诡云谲的时刻,每一个行差踏错都可能是万劫不复。

按说,龙波作为攻击朝廷有司衙门的恐怖分子,应该是所有体制内上位者的敌人,但偏偏林九郎不说这么想的。他此时正跟太子争斗,一旦太子顺利即位,林九郎必然是要倒霉的,而恰巧在这个时期,太子的位子也不是很稳,说换就换。

所以,摆在林九郎面前的最迫切的时期,并不是抓捕龙波一帮人,而是要消弱甚至击倒太子一系的力量。在林九郎看来,大唐是个庞然大物,长安更是戒备森严,不会以为龙波这样的小角色而陷入混乱,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相比而言,打击李必和张小敬就显得更重要一些。

吉温完美地执行了这个计划,他到靖安司之后,并没有下令抓捕袭击靖安司的龙波等人,而是把罪名都加在了张小敬等人的身上,利用靖安司残存的力量,要抓捕张小敬。其实这就是在抓李必的把柄,只要坐实了张小敬勾结恐怖分子的罪名,李必和他背后的太子一党就会有把柄在林九郎手中。

即便这个把柄不能让太子倒霉,只要龙波没有被抓到,那么,负责京城治安的靖安司也脱不了干系,这个刮落自然要落到太子的身上,这对林九郎来说当然是有利的。

所以说,吉温接管靖安司之后,没有及时下令抓捕龙波,倒不是他能力不足或者是蠢,而是吉温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也是在听从林九郎的指令行事。

唐朝功臣吉顼被丑化,他做了什么事会被这样对待?

《长安十二时辰》里有个丑角叫吉温,此人拙劣而又令人作呕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作品对吉温的形象描述不夸张,正史中的吉温就是靠无底线的捧臭脚上位。吉温有个叔叔叫吉顼,跟吉温一样官至宰相。

在《旧唐书》中,吉顼被列入《酷吏列传》,留下了不少让人鄙视的记录。但是在欧阳修主持编修的《新唐书》中,我们看到的吉顼,却是另外一个形象,甚至《新唐书》还单独为吉顼列传。

《旧唐书》中吉顼的形象

《旧唐书》开篇,就以一句“阴毒敢言事”,给吉顼下了个定语,一条毒蛇的形象呼之欲出。例证就是吉顼揭发箕州刺史刘思礼,与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谋反案:

“万岁通 天二年,有箕州刺史刘思礼,自云学于张憬藏,善相,云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应图谶,有‘两角骐麟儿’之符命。顼告之,则天付武懿宗与顼对讯。”

刘思礼神经叨叨的,到处说綦连耀是长角的麒麟化身,有天命!这件事传到了吉顼耳朵中,吉顼不敢怠慢,向武则天告发了,武则天将案件交给了武懿宗和吉顼审理。

武懿宗和吉顼为了表功,玩起了武周时期酷吏们常玩的花招:诬告、案件扩大化!他俩以保全刘思礼性命为诱饵,令他不断攀咬,先后将凤阁侍郎李元素、夏官侍郎孙元通、天官侍郎刘奇、石抱忠、凤阁舍人王处、来庭等三十六家牵连进来,最后导致数千人丧生。

因为这个“功劳”,吉顼在武则天面前蹿红,被擢升为右肃政台中丞。

后来吉顼爬上了宰相之位,他是怎么从一名监察官员,升任宰辅的呢?“时易之、昌宗讽则天置控鹤 监官员,则天以易之为控鹤监。顼素与易之兄弟亲善,遂引顼。”

原来是靠给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捧臭脚,通过臭名昭著的控鹤监,坐上了直升梯!难怪吉温深谙升迁之道,原来吉家有这个基因!

《新唐书》中吉顼的形象不过,《新唐书》不光将吉顼从《酷吏列传》中剥离,记载的内容还有很大区别。

首先,关于告发刘思礼和綦连耀谋反案,负责审讯的是武懿宗,没有吉顼什么事:

“刘思礼谋反,顼上变事,后命武懿宗杂讯,因讽囚引近臣高阀生平所牾者凡三十六姓,捕系诏狱,搒楚百惨,以成其狱,同日论死,天下冤之。”

也就是说,制造冤案的也是武懿宗,吉顼只是原告,不是法官。

吉顼当上宰相,是不是靠给面首捧臭脚呢?“始,顼善张易之、殿中少监田归道、凤阁舍人薛稷、正谏大夫员半千、夏官侍郎李回秀,皆为控鹤内供奉。顼又强敏,故后倚为腹心。”

田归道、薛稷、员半千、李回秀等人,都是当世的名儒,文学大家,尤其是田归道还是个声誉极高的耿直君子。他们跟吉顼一样,都与张易之一起供职于控鹤监,为何只骂吉顼捧臭脚呢?

其实控鹤监有点被曲解,它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就是一个负责搜罗文学之士,集体搞文学创作的国家级工作室,后期才演变成了武则天的藏污纳垢之所。我们不能因为听到控鹤监,就认为里面没好人,至少以上几位,都不是厚颜无耻的家伙,吉顼蹿升,靠的是“强敏”的才干,而不是色相。

吉顼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抑武兴唐”的立场,和所做出的贡献。《新唐书》记载了三件事:

一、辞功于李旦,争功于武懿宗

吉顼受命相州刺史,抵御突厥入侵期间,在当地招募士兵,结果招不上来人。后来武则天下诏,李旦遥领(即挂空职)大元帅之职,结果每天来报名应征的人超过千人。

吉顼回朝后没有贪功,将这种盛况向武则天做了汇报,武则天很疑惑:“李旦的号召力真的这么大?你跟大臣们说道说道。”吉顼当在满朝大臣,猛夸李旦,那意思打败突厥,靠的全是李旦的威信。吉顼的眉飞色舞,让武家人对他恨得牙根痒。

吉顼一边把自己的功劳归于李旦,另一边又跟神兵道行军大总管武懿宗,当着满朝文武争功,搞得武懿宗狼狈不堪:“争功殿中,懿宗陋短俯偻,顼严语侵之,无所容假。”

吉顼生得高大英武,武懿宗又矮又丑,还佝偻个腰,俩人对峙,还有武懿宗好受的?弄得武则天对吉顼怀恨在心,为吉顼罢职埋下了伏笔。

二、劝张氏兄弟扶保李唐

吉顼与张家兄弟关系好,吉顼借着二张与武则天关系,力劝他们二人挺李显或李旦:

“顼曰:‘天下思唐久矣!庐陵斥外,相王幽闭。上春秋高,武诸王,非海内属意。公盍从容请相王、庐陵,以副人望?易吊为贺之资也。’易之、昌宗乘间如顼教,后意乃定。”

正是在吉顼的劝谏下,张家兄弟使劲给武则天吹枕头风,为武则天下定决心传位给李显,立下了大功。

后来,武则天得知二张的举动,是吉顼所为,又单独召见了他,吉顼说:“庐陵、相王皆陛下子,先帝顾托於陛下,当速有所付。”

最终促成了李显还朝。

三、谏武则天立子贬侄

吉顼受到武氏子弟的迫害,被贬为琰州都尉,临行前,他再次进言武则天,早日罢封武氏。

吉顼特地给武则天编了个小故事,他问武则天:“把一盆水和一堆土和在一起,做成一块泥巴,水和土有争执吗?”武则天说没有。吉顼又说:“假如把泥巴分成两半,一半捏成佛像,一半捏成道像,它们会有争执吗?”武则天说有。

吉顼说:“武氏和李氏,就像水和土,本来各安本分,不会有争执,现在李氏立为太子,武氏依然为王,一个为佛,一个为道,陛下您这不是给他们制造矛盾吗?所以,您要赶紧废黜武氏的王位。”

被贬黜依然不忘扶保李唐,吉顼的这份忠诚可鉴天日!更难能可贵的是,吉顼所做的这些工作,一直不被人知,直到十几年后李旦即位,才有人告知实情,那时候吉顼早已不在人世:

中宗之立,顼实倡之,会得罪,无知者。睿宗初,有发明其忠。

除此而外,诛杀酷吏来俊臣,吉顼功不可没。来俊臣才是真正无愧于“阴毒”二字,让来俊臣走向断头台的就是吉顼。来俊臣犯案后,武则天本打算从轻处罚,正是吉顼的一番劝谏,让武则天决心杀了来俊臣,以安群臣之心。

两本史书记载差异的辨析

《旧唐书》中吉顼的阴毒无耻,《新唐书》中吉顼的不计私利、忠贞刚烈,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底哪个才是他的真面目呢?

其一、吉顼与武懿宗合作制造冤案不可信

在刘思礼谋反案中,吉顼是原告,原告需要出庭作证,怎么可能让原告当法官?武则天再糊涂也不会做出这种事。

在《旧唐书来俊臣传》中还记载了刘思礼案件的一个插曲:

“时綦连耀、刘思礼等有异谋,明堂尉吉顼知之,不自安,以白俊臣发之,连坐族者数十辈。俊臣将擅其功,复罗告顼,得召见,仅而免。”

吉顼最早向来俊臣告发,来俊臣这家伙不但独吞其功,还想把吉顼也捎进案件一锅烩了!后来亏得吉顼得到了武则天的召见,才躲过了来俊臣的诬告。在这么复杂的情况下,武则天更不可能让吉顼当法官了,否则公正性何在?

这一条被推翻,吉顼身上其实就没有多少靠得住的负面新闻了!

其二、投靠张易之兄弟之说有点混淆视听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因为做了武则天的面手,名声不佳,吉顼与他们关系亲密,那就一定等于吉顼人品不佳吗?比如《新唐书》另一位编者宋祁,在肯定吉顼时,就说他“进不以道”,宋祁这个评价是否客观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可是事实上《旧唐书》就是打了这个擦边球。司马光甚至认为,吉顼劝二张拥立李氏,动机是为了利益,并不是真心为李唐。这个说法太过于欲加之罪了,如果为利益,吉顼为李唐做了那么多,为何直到死后才被李旦知道?

所以,《旧唐书》的编撰者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刻意丑化了吉顼!

吉顼为何会留下负面形象《旧唐书》为何要丑化吉顼?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吉顼的性格过于刚烈,容易招惹是非

吉顼这个人性格过于刚烈直率,我们从他与武懿宗当廷争功就可以看出来。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相州抵抗突厥,武懿宗的表现实在糟糕,不但无功,相反还做出对内杀戮激起民变的事,他不但无功,反而有罪。

问题是为什么别人不说?武懿宗毕竟是武则天的宝贝侄子啊,武家人再混账,也得给武则天留几分面子。吉顼不管这个,当众戳破,史书对他很不公平,这不是“争功”,而是为了揭露武懿宗的嘴脸!也只有吉顼这种刚烈的人才做得出来。

吉顼的刚直多次得罪武则天,《资治通鉴》记载,有一次武则天恼羞成怒,公然威胁吉顼,要让他尝尝她征服狮子骢的三宝:铁鞭、铁楇、匕首!

二、吉氏家族名声不佳,吉顼受连累了

吉氏家族三代人都有劣迹。吉顼的父亲吉哲,早年为了跟博陵望族崔氏结亲,以权势逼南宫县丞崔敬,将女儿嫁给吉顼。吉哲后来还因受贿罪,差点被杀头:“哲为易州刺史,坐赇当死。”

后来靠吉顼的两个妹妹嫁给武承嗣,才躲过一劫。

吉顼的弟弟吉琚更严重,他竟然冒充官员行骗,“顼坐弟冒伪官贬琰川尉”,导致吉顼跟着吃锅烙,从宰相被贬黜为县尉。

再就是吉琚的儿子,《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那个吉温了。

过去讲求门第家风,吉家的门风不佳,连续出现败类,吉顼想独善其身都难。

三、武周时期的历史,是价值观最混乱的时期

其实像吉顼这样,被历史弄得黑不黑白不白,甚至黑白颠倒的人比比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观,狭隘的道德准则往往会害死人。就不举例子了,容易让某些愤青不舒服。

武周时期就比较典型,武则天以女人身份登基,皇位还是从儿子手上夺回来的,又篡唐立周。这个举动毫无疑问,不为文人士大夫所容。不过武则天晚年又还政李唐,并自去帝号,为自己增色不少,又碍于亲亲孝道,后世又不能将她打入黑名单。

所以,武则天让儒生们很抓狂,想骂又不能骂,不骂又想骂。比如司马光,在他的著作中,一律称武则天为太后,好像武周革命不存在,回避了对武则天的道德评论。

对武则天人们可以犹抱琵琶半遮面,对她的死党就没那么客气了,武周朝的一大批干将,就这么上了历史的黑名单。比如李义府、崔义玄等,像狄仁杰这类武周的忠臣还能成为道德楷模的,凤毛麟角。

吉顼被黑跟这个历史大背景有很大关系,是狭隘的史观和特定的道德准则下的产物。

尾声:还吉顼一个公道

关于李唐复位,人们只记得狄仁杰的功劳,其实在狄仁杰之前,首倡就是吉顼和另一位大臣李昭德。他们二位和狄仁杰、张氏兄弟,都是“抑武兴唐”的大功臣,这是无论如何也抹杀不了的历史事实。

妄图拿道德说事,以混淆视听的方式,偏废历史,甚至涂改历史,都是要不得的,吉顼应该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我们就以唐睿宗李旦,对吉顼的评价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吉顼体识宏远,风规久大。尝以经纬之才,允膺匡佐之委。曩时王命中圯,人谋未辑,首陈反正之议,克创祈天之业。”

关于吉温和吉温尼画派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地址:http://go-okai.com/a/24210.html

最后编辑于:2023/01/23作者:媒体人华少

媒体人华少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