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碑烂漫豆亦香
从江浙调来云南为官不久的邓尔恒邓大人有个惊人的发现。白天的公务繁忙爨碑,当他处理完一天的公务杂事后,早已经是腹饥体疲,人困马乏。他一边以手轻锤自己的腰肢,一边缓步走向后厨,在昏暗不明的灯影下,几个同僚早已等候多时,垂立四围。桌上几个素雅简淡的菜肴倒也热气腾腾,温馨可爱。当他落坐后,几个同仁也纷纷落坐。邓大人端起酒杯,略有欠意谢道,让各位久等了,我以此杯恭敬大家!说完一饮而尽,众同僚也一个个饮尽,纷纷称谢,邓大人辛苦了,您是我们几个的学范!于是又是一巡,饮尽杯中之酒。
且慢!当邓大人手箸一块豆腐,不由得在空中停留住,眼睛似乎放花,豆腐上分明字迹历历,或整或残,这让他一下子兴奋起来,心想,南陲之地竟有如此文化,普通的菜肴上还印有文字,而且,这文字是他平生所从未见过的文字,书法线条奇特多趣,印痕在小小的豆腐块上,文字也散发着特有的香味。他将豆腐平展在碟子上,一一排开,每一块字体不同,或大或小,或正或斜,他仿佛闻到了久远先哲送来的文明清气与智慧之光。他一下子来了精神,一天的疲惫与困乏顿然消失。诸位请看,这是什么?众人也有所觉察,只是不好说出,见邓大人说起,便一个个高作惊讶,是呀,奇怪,豆腐上分明有字迹。于是,忙命小厮将厨人唤来,询问这是怎么回事?厨人一时慌张,吓得不敢说话,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引得大人不悦,待问明事情原委后,厨人才缓缓道来,原来这豆腐是附近一个村民每天送过来的,大概他家就在附近不远。邓大人有些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心下决定,明天一定要去探个究竟,查明真相。第二天邓大人带上两个小厮,轻装简从,静待着村人送豆腐过来。等待的时间似乎变得特别慢长,从晨露未曦一直等到太阳快近正午,村人也未出现,这让邓大人有些失望。一连两天都这样过去,让邓大人煎熬不住,有些责怪厨人是不是有意欺骗。他努力压制自己内心的窝火,问厨人究竟是怎么回事,厨人吓得哆嗦,说话含混不清。
三天后,村人终于挑着豆腐担子过来,还没靠近,就被小厮喊住,连人带担一起带到邓大人面前。邓大人吸取上次教训,嘱咐小厮礼貌,不能吓着村人,村人更是不知出了什么大事,纳闷不堪。邓大人只好说,你带路去你们家看看。村人的一路狐疑早已是惊魂不定。这回摊上大事了。
邓大人是个爱民如子的人,又出身世代书香,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文化,尤其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根深蒂固,情有独钟,因而对南国的风土人情,俚俗文化特别留意,这豆腐上的文字终于没有逃出他的法眼。原来村人制作豆腐时,用于垫压的是一块旧石碑,上面字迹漫漶不清,凭多年的艺术感觉和文化素养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一块颇有来头的碑刻,从字迹的隐约之间,他感到这是一块完全不一样的碑石,而且价值连城。于是,与村人商定后,便连夜命人运至府衙,经反复清理与辨认,额上几行大字隐约可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然后是大篇的墓文及赞辞。碑体通高190厘米,宽71厘米,厚13厘米。全碑共13行,每行30字。下部还有立碑人名13行,每行4字。共400余字。通体而观,书法布局自然,顾盼生姿,首尾呼应,和谐统一,且言辞清越,文彩飞扬。
这就是著名的《爨宝子碑》,自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南70里扬旗田,后移至武侯祠,现存于曲靖市第一中学“爨碑亭”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记录了碑主爨宝子的生平。爨宝子,建宁同乐人,时年19岁即就任建宁(今云南曲靖)太守。当时最有势力的为霍、爨、孟三姓,公元399年,霍、孟二姓火并同归于尽后,爨姓成为最强大的势力。爨宝子虽为弱冠,但却极善于审时度势,为政勤勉,为民族平等、人民安乐而尽责尽善。故而在他死后,官民皆悲恸不已,特意为他刻石立碑,寄托崇敬与哀思。碑中除碑体正文外,还存有邓尔恒题跋,介绍了该碑的主要特性与发现经过:
碑在郡南七十里杨旗田,乾隆戊戌已出土,新通志载而不详。近重修《南宁县志》,搜辑金石遗文始获焉,遂移置城中武侯祠。孝晋安帝元兴二年壬寅改元大亨,次年仍称元兴二年,乙巳改又熙,碑在大亨四年乙巳,殆不知大亨未行,故仍遵用之耳。仪征阮文达师见《爨龙颜碑》为滇中第一石,此碑先出数十年而不为师所见,惜哉爨碑!抑物之显晦固有,时与存世者已鲜,兹则字画尤完好,愿与邑人共宝贵之。咸丰二年秋七月金陵邓尔恒识。
我手头“二爨”帖已有多年,即爨龙颜碑与爨宝子碑。俗称大爨、小爨。于我而言,我更偏情于爨宝子碑的天真烂漫,自然随性的结体与章法,楷隶结合,妙趣天成的书范气息与艺术感觉。其用笔雄奇,结体打破常规,大小常出人意料,看似失度,实则深得艺理,险中求正,静中寓动,动中求静,各有意态,任其大小,最为意趣的是出现许多增减笔划的别体字,这是爨碑所独造。若论章法,远看行间匀称,间隔清晰,细观局部,字大小无规则,奇正无度,其节奏韵律动人心魄,即使只有15字的碑额,组成长方形方块,外整齐内参差大小不一,构成了和谐的生命统一体。
自清以降,受其影响的书画家众多,尤以金冬心的漆体楷书成就最高,后仿学者不乏其人。书画大家赖少其先生亦诗亦画,亦工书法,深得爨宝子的影响,唐云先生评其书法说:少其先生的字,远承爨宝子,爨龙颜,近法扬州八家里的金冬心,方笔如削,峭拨苍劲,联在一起,则有深厚的简札和石刻的味道,金石韵味十足。当代书画家常以爨碑体书法题款,装饰味很足。高旭奇先生的书画题款更见意蕴,深得个中情趣,看得出来,高先生是从骨子里喜欢爨碑,且得其养料最多,他说,临写爨碑是一大乐事。古碑是一盘营养大餐,后人摄用各取所需,合者得用,适者自宜。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书法颇受网友非议,但贾先生并不以书名,却好弄笔墨,从不以书家自居,一生写字无数,动动毛笔,自娱自乐,自在其理,但贾先生学养深厚,佛道自通,其手下笔墨,便是人间天趣,而非技巧论者所能衡量。观其书作,颇有些爨碑意蕴,尤其长线横划起收,力量内敛,自见真功。仅此一点,足见贾先生博采众长,学养丰厚,非一家一帖所囿。
清末民初的硕儒沈曾植亦为书画大家,在书学方面亦深得爨碑濡涵,沈氏晚年穷追碑帖结合之路,翻覆盘旋,如游龙舞凤,变化多姿,奇趣横生。曾熙在《书林藻鉴》中说,余评寐叟书,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终使“抑扬尽致,委曲得宜”,进入了碑帖融合的独有理想境界,创造了奇峭博丽的沈体书法。
对于爨碑,我更多的时候是喜欢它自顾自用与众不同的书法风貌与独树一帜的艺理精神。这种自顾自用,偏安一隅,不与秦塞通人烟的结果是,恰好让一门艺术的存在通向遥远与广阔,它的本质是朴茂,风采却是华美,千年以后一经面世,惊艳后人,也为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新的可能,――坚持本真,让艺术的美回归生活。这取决于一个艺术家的才气与胆识,积淀与深情。
爨碑与爨家的关系?
爨家,爨族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族群,其统治阶级与孟、雍等家族各霸一方。爨氏,东晋时独霸宁州,其势力所控制的地区称爨地。道光《云南通志·南蛮志·种人》说:"爨,无姓氏,其称爨者,从主姓耳。"这就是说,爨族是由生活在爨地并以有亲缘关系的部落族群组合而成的。自爨氏得势后,南中所有居民均受其统治,爨氏与当地夷民不断的融合,被称为爨人或爨蛮,所居区域称为爨地。爨氏以昆川为中心建立了长达四百多年的政权,又称"爨氏政权"。爨碑又称“二爨”,是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爨龙颜碑俗称“大爨”碑,碑文追溯了爨换家族的历史,记述了爨龙颜的事迹。爨宝子碑俗称“小爨”碑,碑的主要内容是叙述爨宝子的生平、家世及其政绩,爨宝子是衅部族首领,世袭建宁郡太守。爨龙颜和爨宝子两位都是不同时代爨家的头领;
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的区别
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的区别如下:
《爨龙颜碑》比《爨宝子碑》更自然一些,字势更有了些变化。《爨宝子碑》结体为楷势,笔画含隶意,《爨龙颜碑》结体内紧外松,笔画峻厚多变。
《爨宝子碑》与《爨龙颜碑》合称”爨碑“,也称”二爨“,是南碑瑰宝。不仅具有重要的史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小爨即《爨宝子碑》主要记载了的是爨部族的一个叫爨宝子的首领的生平。听说这块碑原先是一农户家用来做磨豆腐的压板,咸丰二年,被曲靖知府发现豆腐上有字迹,派人找到卖豆腐之人,才将碑石运回府中精心保护。
大爨即《爨龙颜碑》,于1827年由金石学家、云贵总督阮元在贞元堡荒丘之上发现,碑文主要记载的是爨氏家族的渊源,也是一方具研究云南地方史特别是研究爨氏部族史的重要文物。大爨曾被当地老百姓神化,传说以前家里有人重病时,就偷偷敲一点石碑的边角沙石,回家煎水治病。
这两块碑,字体怪异,非隶非楷,但在书法史上地位极高,而且都和一个字有关,这个字就是“爨”字。
“爨”(拼音:cuàn),本义指烧火做饭。与这个意思相关的,都可说做“爨”,如古代称厨房为“爨室”,煮饭的大锅叫“爨镬”。“爨”也用作姓氏,比如在这两块带“爨”字的书法碑刻里。
为什么要 传承与保护爨碑文化
首先你需要了解爨文化:
爨宝子(380—403)字宝子,建宁同乐 (今云南陆良)人。生于公元380年,卒于公元403年,年仅23岁。他19岁时即“弱冠称仁”,就任建宁(今云南曲靖)太守。当时,正是爨氏统治南中的强盛时期。他死后,建宁郡的老百姓,极为悲痛。为纪念他的为人,专门撰写悼词,叙述他的生平事迹“相与铭诔,庶存甘棠”。
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大亨四年(公元405年)四月,在他的坟墓上立了一块碑,将上述悼词(即祭文)刻在碑上。后人称为爨宝子碑,又称小爨碑(因其体型较爨龙颜碑小)。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在曲靖越州杨旗田出土,对研究云南地方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而在中国书法史上更占有重要地位。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现保存在曲靖第一中学“爨碑亭”内。爨宝子碑书体处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阶段,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爨龙颜,字仕德,建宁同乐人,即今曲靖地区陆良县人。生于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卒于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在世61岁。
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十二月上旬,爨龙颜死于任上,“黎庶痛悼,宋夷伤怀”,皇帝远感其德,遥念其功,追赠中牢之馈。
建宁郡的旧吏赵次之、巴郡杜长子等,仰怀龙颜的仁德,永慕龙颜的恩泽,刊石树碑,褒杨其事迹(参见《爨龙颜碑》西汉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龙颜死后,之所以能使朝廷里的帝王将相们为之伤怀,普天之下的平民百姓们为之痛悼,正说明他的死,在当时震动很大,可以说是重于泰山的。
爨龙颜碑又叫大爨,现保存在陆良县薛官堡“爨龙颜碑亭”内。
爨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爨氏重视文化。爨宝子、爨龙颜均在20余岁举秀才,并以文人仕,凭学识和文治武功登上政治舞台。可见爨氏雄长南中,除通过与当地诸夷通婚联姻加强氏族势力外,爨氏凭借自身与中原文化的渊源优势而取胜,当不会是无稽之谈。爨氏中原文化之雄厚功底,在两爨碑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两爨碑中,其碑刻集中地体现出东晋、南北朝时期汉字从隶向楷过渡的特点,并大量使用厂北魏碑文中流行的古体字和俗(异)字。此外,两爨碑为典型的汉碑风格,其碑文采取了前序后铭的汉碑格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原文化已深入到云南腹地,成为边疆主体文化之源。
望采纳
[img]
爨体碑在全国有几块?
就两块,这二爨碑又称大、小爨碑,大爨碑即《爨龙颜碑》,小爨碑即《爨宝子碑》。《爨宝子碑》立于东晋义熙元年即元亨四年(公元405年),《爨龙颜碑》立于南北朝刘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之所以分大小,是因为形制有差别,《爨龙颜碑》高3.38米,宽1.46米,字有927个,墓主龙颜享年6l岁;《爨宝子碑》仅高1.85米,宽0.7l米,字有403个,墓主宝子享年仅23岁。然而两碑并誉书坛,俱为神品,则是无大小前后之分的。
爨宝子碑在晋碑中有哪些特点?
爨宝子碑在晋碑中特点突出,独树一帜,书体在隶楷之间,相比之下隶意还相当浓厚,有的字甚至全用隶书笔法书写。
但是,爨宝子碑的“隶”,已不是前后汉之隶,扁方的字形已变为正方和长方,蚕头燕尾的长横演变为两头上翘的方头长横,隶书独特的波磔、掠点为新的直曲运用和三角形点所取代。可以说,这种似隶非隶、似楷非楷的正书,在笔画、结体、章法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小爨”风格。
首先,小爨碑的笔画均粗重厚实。它的点,是轮廓分明的三角形,不像隶书和楷书那样是用毛笔随意点成的粗细椭圆点,因而显得雄强沉稳。
但是,三角形的放置方式却又各有不同,有的底下尖上,十分平稳坚实,有的却又尖下底上甚至斜置,却又显得跳跃灵动。它的长横两头呈上翘的飞扬之势,短横一般为平正的方头;直竖和撇捺收笔时转向加力,弯勾成方角形,力度突出,动感强烈。
总之,爨宝子碑的笔画颇具特色,端部的大胆夸张和曲直的灵活运用,加上点、勾的特殊形态,是它在用笔方面的主要特点。
其次,汉字结构讲究左右匀称,上下平稳,外方内圆,轻重适度。在此基础上,隶书、楷书都形成了各自的一些法则。而爨宝子碑的结构蔑视成法,任意为之,按照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把结构中的某一部分随意夸大,使其在空间和力度上都明显地压倒其他部分;被挤压的部分只得随之缩小,甚至减去笔画。
这样一来,爨宝子碑的不少字或是显得头重脚轻,或是显得头轻脚重;或是左小右大,或是左大右小;不该歪斜的偏歪斜,应该一致的却显差异。有的字,简直到了结体“适当”的程度,就像初学者随意写来,稚拙之气喷涌扑面。
再次,爨宝子碑创造了一个大小交错、正斜互补的正书章法。作为正书,字要大小一致,横平竖直,行距间隔井然有序,字上千万而规矩不改。
爨宝子碑书法属于正书,但它却全然不顾这一套,字任其大小,没有一定之规,取决于作者的心意和笔画的多少,有的字竟大于有的字的两三倍。以每行中线而论,有的字正,有的字斜,稳定和不稳定的因素在每行中同时存在。
但是,正是这种不顾字体大小,不管行间斜正的任意为之,却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大小交错、正斜互补的正章书法,表现出爨宝子碑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看,结合笔画、结体、章法各点,爨宝子碑正是通过局部的夸张、强调、变形,推向极端,构成各种矛盾和冲突,然后在矛盾和冲突中求得一种交错、互补、动态的平衡,造成了它稚拙质朴、俊逸奇险的审美特点。
一方面,它不事雕琢,不守法度,意到笔随,自然天成,使整篇作品天真稚拙、粗粝质朴;另一方面,却又因无羁无绊,胸间意趣,飘然而出,奇姿怪态,出乎所料,造成一种沉雄坚挺、跳跃灵动的气氛,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二爨”不仅代表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南书法的最高水平,也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精品。
关于爨碑和爨碑书法欣赏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