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南黄海地震的地震经过
据江苏省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11年01月12日09时19分,在南黄海(北纬33.3度,东经123.9度)发生M5.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江苏省地震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振亚表示,地震不会造成海啸。
张振亚表示,海啸的形成有着特定条件,比如:震级在6至7级以上,地震断层错动方式是垂直错动,震源深度通常为40公里至50公里等。“在这种条件下才易形成海啸。”
江苏沿海地区居民有震感。“上午9时许,我感觉到桌子在微晃,还以为是工地上有大型机械开过,后来才知道是地震。”盐城市一位当地住户表示。
南黄海地震带处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菲律宾板块交界处而频发地震,在江苏算是“老震区”。其中,南通、盐城响水、东台、大丰等地位处南黄海地震带上。
据江苏省地震局统计,“黄海老震区”曾在1984年发生6.2级地震,于1986年发生3.8级地震,在1990年、1994年、1995年均发生过3.5级地震。震中附近百公里海域内,自有史记载以来发生过20多次5级以上地震,数量较多。
[img]
黄海位于中国什么位置
黄海是西太平洋的边缘海,是西太平洋典型的半封闭边缘海。它位于中国和朝鲜半岛之间。这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域,大致呈南北走向。
黄海是从胶东半岛成山角到朝鲜长山川最窄的海面。习惯上将黄海分为两部分:北黄海面积8.1万平方公里,南黄海面积40.9万平方公里。
黄海西北部,通过渤海海峡与渤海相连;东部通过济州海峡与朝鲜海峡相连;南面以长江口东北岸启东角至济州岛西南角为界,以东海为界。
流入黄海的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大通河、汉江、淮河等。主要沿海城市有连云港、盐城、南通、日照、青岛、烟台、威海、大连、丹东、韩国新义州和南浦、韩国仁川等。黄海的岛屿主要集中在辽东半岛东侧、胶东半岛和朝鲜半岛西缘。与黄海接壤的主要行政区是中国的辽宁、山东和江苏省,朝鲜的新义州和韩国的仁川。
扩展数据
黄海的名字来源于其广阔的水域是土黄色的。因为历史上黄河注入黄海已经有七八百多年了,河水中夹带的少量泥沙把黄海附近的海水由蓝色染成了黄色。在朝鲜语环境中,又因地处朝鲜半岛西侧,故称“西海”或“朝鲜西海”;但国际上通常使用中文名称“黄海”。
黄海沿岸流是黄海沿岸流体系的一个分支(包括朝鲜西部沿岸流、辽宁南部沿岸流、江苏北部沿岸局部沿岸流等)。).为低盐(冬季低温)流,水色浑浊,流速小于25厘米/秒,与渤海沿岸流相连,沿山东半岛北岸向东流动,在成山角附近转向南或西南,绕过成山角后,沿40 ~ 50米等深线南下,在长江口以北(北纬32 ~ 33°左右)转向东南,越过长江浅滩,侵入东海。其锋有时可达北纬30°左右。
黄海的地理位置在哪里?由什么构成?
黄海海域北起鸭绿江口,南到长江口北岸至韩国济州岛一线与东海分界,西北隔庙岛列岛与渤海相邻,总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海底地形除江苏岸外分布浅滩沙堤外,一般较平坦,平均水深为50米,最大水深为90米(图15-1)。习惯上将黄海分称为北黄海及南黄海两个海区,其间以山东半岛的成山角至朝鲜白翎岛的连线为界。北黄海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邻接朝鲜的水域称为西朝鲜湾;南黄海面积约32万平方千米。
图15-1 黄海地理位置图
在黄海南部,东起韩国济州岛,西至中国长江口一线是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在黄海北部,中国威海与大连连线为黄海与中国渤海的分界线。主要海湾有西朝鲜湾和中国的海州湾、胶州湾。并由济州海峡经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经渤海海峡与渤海相通。黄海东部和西部岸线曲折、岛屿众多。山东半岛为港湾式砂质海岸,江苏北部沿岸则为粉砂淤泥质海岸。主要岛屿有长山列岛以及朝鲜半岛西岸的一些岛。
中国山东半岛深入黄海之中,其顶端成山角与朝鲜半岛长山串之间的连线,将黄海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黄海是指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半封闭海域,海域面积约为8万多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0米,最大水深在白翎岛西南侧,为86米。长江口至济州岛连线以北的椭圆形半封闭海域,称南黄海,总面积为30多万平方千米,南黄海的平均水深为45.3米,最大水深在济州岛北侧,为140米。黄海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44米。黄海的水温年变化小于渤海,为15~24℃,黄海海水的盐度也比较低,为32‰。一般说来,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黄海渔场闻名遐迩。中国、朝鲜、韩国及日本的拖网渔船均来此开发丰富的水底鱼类资源。黄海上的中国重要港口城市有大连、青岛、连云港、南通等。还有韩国的仁川及朝鲜的南浦。
南黄海盆地是下扬子地块的主体,中部构造变形较弱
构造稳定区是寻找大型油气田南黄海的重点地区南黄海,通过综合解释和海陆对比南黄海,本次研究首次提出南黄海盆地不仅是扬子板块的延伸,也是下扬子地块的主体。认为南黄海中部构造稳定,构造变形相对较弱。这一认识为区内海相中、古生界油气远景区的寻找提供南黄海了重要思路。
(一)南黄海盆地是下扬子地块的主体
1.南黄海盆地是扬子板块向海域的延伸,而且是下扬子地块的主体
重、磁资料显示,下扬子地块主体在南黄海。
1)重力场特征
下扬子地块的布格重力异常总体表现出正、负相间的格局,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特征。重力异常在南黄海地区形成两个重力低值中心区,同时存在明显的NW向和NE向两组线性异常。根据异常幅度、形态、走向、规模等基本特征,划分出五个重力异常区(图3-2):①连云港-千里岩隆起正异常区、②烟台坳陷负异常区、③滨海隆起-崂山隆起正异常区、④苏北-青岛坳陷负异常区、⑤苏南勿南沙隆起正异常区。从这些异常特征可以看出,下扬子地块上,从陆地到海域其重力异常是连续的,并且异常的主体在南黄海地区。
2)磁场特征
下扬子地块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岩浆活动较为强烈,不同走向、不同形态、不同强度磁场是岩浆岩类和结晶岩系中磁性物质展布特征的综合反映,明显的线性磁异常条带及不同磁异常接合带应是区域性断裂的显示(图3-4)。据下扬子地块磁场特征,可将其划为两个磁异常区:千里岩和苏北-南黄海磁异常区。
2.南黄海盆地具有古老的刚性结晶基底,是一个相对稳定地区
南黄海至今没有钻入结晶基底的钻井,因此其基底结构主要依据磁性基底反演及海陆地质对比来分析。
就现今基底埋深来看,苏北地区结晶基底顶面起伏很大,在建湖、盐城以北,埋深最大达12~14km,而在宝应至淮阴、金湖至兴化,埋深只有5~6km,至滨海、响水一带埋深更浅,甚至出露地表。另外,基底等深线的分布也有明显的方向性。洪泽、建湖和盐城以南,六合、扬州以北,以近EW向为主,泰州、兴化、滨海以东,以NE向为主(陈沪生等,1999)。
南黄海具有古老的刚性结晶基底(王金渝等,2000)。南黄海的结晶基底目前基本上是根据重、磁资料和周缘露头、区域地质资料予以推断,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双层前南华系基底。其中,第一套基底是由深融硬化结晶变质的太古宇及古元古界构成,是1700Ma前中条运动固结的,它们构成南黄海中央的稳定结晶基底;第二套基底是由中、新元古界及其相当的浅变质地层构成,800~1000Ma前的晋宁运动使其固结,这套由浅变质岩组成的基底围绕中央结晶基底而分布。
图4-102 扬子板块古陆核分布示意图
四川盆地为太古宙—古元古代康定群刚性结晶基底,构成了上扬子的古陆核,是川中表层褶皱极为平缓的原因之一(马力等,2004;邱中建等,1999)。中扬子主体为太古宙—古元古代崆岭群刚性结晶基底,围绕在刚性结晶基底周围,分布为塑性的板溪群和神农架群等褶皱基底。苏北-南黄海盆地深融硬化结晶变质的太古宇及古元古界为其中央的稳定结晶基底,构成下扬子地块古陆核(图4-102)。从中可以看到,下扬子地块古陆核主要分布在南黄海地区。这是南黄海地区相对稳定的重要基础。
(二)南黄海中部构造变形较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区
南黄海中部古老的刚性结晶基底的存在,奠定了南黄海是一个稳定地块的理论基础。南黄海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平面上,南黄海的中部比南、北两侧稳定;②剖面上,下部构造层比上部构造层稳定;③与周邻地块相比,南黄海海域比陆上苏浙皖地区稳定。
1.平面上,南黄海的中部比南、北两侧相对稳定
古生代时期,南黄海中部地区处于“两盆夹一台”的“台”上,以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主;其两侧为“盆”——边缘海盆地,接受了一套地槽相沉积。同时,南黄海中部的崂山断隆带在地史中是一个继承性隆起,在加里东期末期、印支期以及古近纪沉积时期均处于隆起状态。地震剖面显示,加里东期崂山断隆带上早古生代地层具有明显的剥蚀现象,估算的最小剥蚀厚度有900m左右。印支期,中部地区强烈隆起,其上的上二叠统龙潭组—下三叠统青龙组全部被剥蚀,甚至泥盆系—下二叠统也遭到部分剥蚀,估算的最小剥蚀厚度有1000~1600m。晚白垩世—古近纪,南黄海中部地区始终处于隆起状态,其上缺失沉积;南北两侧为断陷沉积,沉积厚度较大,并且其沉积逐渐由两侧向中部隆起上超覆。
在构造变形强度上,南黄海中部地区远小于南北两侧的构造变形强度。从XQ07-10地震测线(图4-103)可以看出,南黄海中部的崂山断隆带是一个比较平缓的箱状背斜构造,箱状背斜内部地层近水平展布,南翼倾角12°,北翼倾角20°左右;两翼均伴生有向构造顶部逆冲的断裂带。另外,在XQ06-4线、NT05-2线上,崂山断隆带亦有类似的剖面结构特征。
崂山断隆带上断裂不发育(图4-104、图4-105),断裂以下志留统高家边组或下寒武统泥岩、页岩作为主要滑脱面,主要表现为由宽缓褶皱和对冲或背冲断裂组成隔挡式构造样式,褶皱变形明显受控于断裂作用。
因此从解释结果来看,南黄海中部地区在构造变形强度远弱于南、北两侧。南黄海地区最重要的构造特点之一是逆冲推覆构造发育,主要表现为苏鲁造山带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形成一系列由北向南的叠瓦状逆冲推覆带(图4-103);华南造山带由南向北逆冲挤压,形成由南向北的逆冲推覆。在这些逆冲推覆作用中,北部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作用规模较大,活动性较强;南部由南向北的逆冲推覆仅表现在勿南沙地区,挤压推覆作用不明显。而中部的崂山断隆带和烟台断坳带推覆构造是不发育,显示了南黄海中部地区处于构造的稳定部位。
2.剖面上,下部构造层比上部构造层相对稳定
南黄海地区海相构造层内发育有多个滑脱层,其中主要的滑脱层有三个:下寒武统幕府山组滑脱层、下志留统高家边组滑脱层和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滑脱层;同时,还有两个构造滑脱面:加里东构造面和印支构造面。由于这些滑脱层和构造滑脱面的存在,使印支运动及燕山运动的作用力沿滑脱层或滑脱面而消减,滑脱层之下的震旦系—下古生界受后期构造运动改造程度明显减弱,滑脱层上、下构造层形变特征具显著差异。从而造成上覆构造层的构造较复杂,而下伏构造层的构造相对稳定、简单。
图4-103 南黄海XQ07-10测线地震地质解释剖面图
图4-104 南黄海XQ07-10测线地震地质解释剖面图
图4-105 海相下组合背斜构造(XQ06-2测线)
从地震剖面可以看出,发育于龙潭组-青龙组中的叠瓦式逆冲推覆断裂构造,并没有向下或很少向下切割志留系滑脱层而进入海相下构造层。组成这些滑脱和推覆构造的主干断裂及其派生断裂大都消失或收敛在龙潭组煤系地层中或志留系滑脱层上(图4-106)。
图4-106 上构造层中的褶皱、断裂沿加里东面滑脱
(02QY10)
3.与周邻地块相比,南黄海海域比陆上稳定
南黄海与陆上苏浙皖地区在古生代具有基本相同的沉积和构造面貌,其构造差异主要是中、新生代的构造变动和改造作用。在中、新生代,南黄海与苏浙皖地区构造活动具有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构造作用强度的差异,第二是构造变动性质的差异。南黄海相对稳定,构造活动强度相对较弱,以挤压作用为主;苏浙皖地区构造活动性则较强,以伸展、裂陷作用为主。这些差异显示出南黄海比陆上稳定。
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期间,下扬子地块广泛发育逆冲推覆构造和对冲构造,但陆区(苏浙皖地区)推覆构造的规模、强度要大得多,倒转褶皱、平卧褶皱发育;而南黄海地区,尤其是南黄海中部地区推覆构造不发育,褶皱比较平缓。
中侏罗世以后,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斜向俯冲的作用下,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地区普遍表现为陆内裂陷,沿北北东向断裂产生走滑拉分盆地,盆地中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在下扬子地块的苏北地区,这套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的沉积可达3000~4000m左右;而在南黄海地区从目前所取得的钻井资料和地震剖面解释资料来看,与邻区有较大的差异,在南黄海地区这套地层为前陆盆地沉积,沉积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地区,并且缺少火山岩,显示这一阶段南黄海处于构造的稳定地区。
南黄海小洋口的清晨
在海边在山顶在高原在很多地方看过日出南黄海,来小洋口数次,从没看到过小洋口的海上日出。此番出差,借工作之余早起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自然十分欢喜。
到达小洋口,入住金蛤岛温泉酒店。外面下着小雨,躺在床上望窗外,海边的风车若隐若现,仿佛在召唤着南黄海我,四周一片宁静。后面用脚步丈量了,从酒店到风景区,来回有15公里。
同样的风景,不同的天气,呈现的图画感觉完全不一样。晴天时,风车清晰无比。很幸运的是,两天两夜,一半下雨一半天晴,让我既看到了日出,又有不一样的体验。
早晨五点半起床,沿着金蛤大道,走了有2.5公里到海边,天气不佳,没看到日出,有些遗憾,但感受了南黄海的晨之美,世界安静得只有鸟叫,和风扇发动机的声音,海防路上一路桐花香,麦子熟了。
为了看到日出,第二个早晨,四点十分起床,因为四点五十太阳就出来了。开车到海防路下来,一路走一路看着太阳升起。打开那首歌Morning has broken,边听边看图画版的晨光乍现,声景合一。
太阳在冉冉升起,一个人走在海堤上,全世界都是我的。
捕捉到亭衔初阳,欣喜之极。
到达小洋口风景区,已有渔民在撒网收网,与渔民聊天
天空渐渐清晰起来,对岸的灯塔,还有海印寺。
终于等来一个人,帮我留了张影,圆满。
静静的港湾,停泊的小舟。
近两年,小洋口变化很大。
往回走,换了条路,身旁芦苇飘飘。
感慨小洋口的变化,感慨投入还是不够,这儿已有步道的雏形,但离绿道还很远。
来回徒步共十公里,加上五公里的自驾,五月,终于看到了南黄海的日出,遇见最美的早晨。
黄海的地理位置
黄河以山东半岛和苏北平原为界,东临朝鲜半岛,北接辽东半岛。黄海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最深处在黄海东南部,约140米。海洋学家习惯于根据黄海的自然地理特征将黄海分为北黄海和南黄海。北黄海是指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半封闭海域。海域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0米,最大水深在百灵岛西南部86米。长江口至济州岛连线以北的椭圆形半封闭海域称为南黄海,总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南黄海平均水深45.3米,最大水深在济州岛北侧140米。黄海水温的年变化小于渤海,变化范围为15 ~ 24℃。黄海的盐度也较低,为32‰。黄海寒流和暖流交汇,水产品丰富,尤其是渤海和黄海沿岸,地势平坦,面积广阔,适合晒盐。如著名的路畅盐区、烟台以西的山东盐区和辽东湾都是我国重要的产盐区。长江口北岸启东角与韩国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为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