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
历史上出现过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有:
1、大头娃娃事件:
2003年5月起,安徽阜阳地区相继出现婴幼儿因饮用劣质奶粉而腹泻,重度营养不良的情况。2003年5月以来,因食用劣质奶粉出现营养不良综合征的共171例,死亡13例。
2、染色馒头:
2011年4月初,《消费主张》节目指出,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
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这些染色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更改,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3、地沟油:
2011年3月,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灯塔村1组,一个叫马厂的废弃的养猪场里,几个陌生男子频繁出入,搬来锅炉、砌起灶台,每天烧煮从村外拉回的潲水。
4月20日,走马镇派出所民警获悉后,在养猪场内将老曹等6人抓获。由此查获西南地区最大规模地沟油案件。
4、瘦肉精:
2009年广州发生首例瘦肉精中毒事件,70余人住院治疗,检测出63头问题生猪,所有病人中无危重和死亡病例。2009年4月,广州接连查获来自湖南、河南等地的瘦肉精猪40多批次。
5、三鹿奶粉:
2008年9月8日甘肃岷县14名婴儿同时患有肾结石病症,引起外界关注。至2008年9月11日甘肃全省共发现59例肾结石患儿,部分患儿已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同时已死亡1人,这些婴儿均食用了三鹿18元左右价位的奶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鹿奶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瘦肉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沟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染色馒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头娃娃事件
[img]
以道德为原则谈谈对染色馒头事件的看法
盛禄公司的染色馒头,要处罚的不应仅是盛禄公司,那些食品监管部门和具体的监管人员也必须受到重罚。
我们一直说,市场经济体制下最普遍的市场监管是市场本身。但是,在染色馒头事件中,市场本身的监督却难起作用。因为顾客不能对染色馒头作出正确的鉴别与判断。现代食品中,新的专业的科技知识太多,要一个普通的顾客全部熟悉现代食品知识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监管者负起责任,为顾客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
食品安全问题不是简单的企业责任,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约束来彻底解决,要有专业化的政府机构去管理,有社会力量进行监督,形成一个完整、立体、多维的监管监督系统,才能真正让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染色馒头的市场链中,还有一环是渠道商——华联、联华超市和迪亚天天超市。顾客没有足够的食品专业知识,但是顾客是相信华联、联华和迪亚天天超市的,他们相信这些超市的商品是合格的,才来此放心购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渠道商才有权有资格向供应商索取高额的进场费。可现在华联、联华和迪亚天天超市放弃了检查进场商品责任,酿成严重后果,理应受到惩罚。它们不仅应该受到工商和食监部门的处罚,更应该受到顾客们口口相传的谴责:华联、联华超市和迪亚天天超市不值得信任!华联、联华及迪亚天天超市商誉的损失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损失,将使他们真正感到市场惩罚的严厉。
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减少类似染色馒头这样的食品危机。
什么是“染色馒头”?谈谈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染色馒头”是添加了各种色素的馒头,如果是传统的食用天然色素,哪当然是好的,对人体是有好处的,或至少是食用色素,也勉强可说对人体无害。可现在的无良商家,竟在变质馒头中添加工业色素,那与下毒无异,可引起消化道、肝、肾等的许多疾病,引起癌症。。“染色馒头”事件中的就是最后一类。
上海染色馒头事件案例分析
早产的馒头
29日,贴标签的工人说,这是公司的规矩,标签上的生产日期按照进超市的时间标注——这一批标的是3月30日。
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记者看到它们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3种馒头,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销售人员说,这些馒头卖得不错,两块七一个。
从这些馒头的外包装上,可以看到生产厂家是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地址是上海市宝山区南大路380号。
这些看起来白白香软的小麦馒头、淡黄诱人的玉米面馒头,究竟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
3月29日,记者来到上海市宝山区南大路380号。门口的牌匾上写的是上海福鑫运输有限公司。走进院子,有许多厂房,有生产轴承器件的,也有翻新坐椅的,生产馒头的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在院子的一角。地上摆放着很多盛放馒头的包装箱,一些工人正在忙着搬进搬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称,这里正是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
进入二楼,一名工人正在给已经包装成袋的馒头贴标签,这些馒头的制造商正是“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
这时,另一名工作人员走了过来,告诉正在贴标签的工人,给前一天生产的馒头也贴上最新的生产日期。工人说,这是公司的规矩,标签上的生产日期按照进超市的时间标注——这一批标的是3月30日。
过期的馒头
在加工车间里,这些回收回来的生产日期是7天前的馒头,被工人从包装袋里取出来,直接倒进了和面机里。
在旁边的角落里,地上堆放着很多包装好的馒头,这些馒头标签上标注的生产日期竟然是3月22日。工人说,这是从超市里退回来的,可以再加工利用。那么这些7天前的馒头,回收回来又会怎样再利用呢?工人说:拿回来重新绞。
在加工车间里,这些回收回来的馒头被工人从包装袋里取出来,直接倒进了和面机里。随后,工人把两桶水倒进和面机,将馒头充分浸泡。5分钟后,工人又把两袋面粉倒进了和面机,与泡软的馒头一起搅拌了起来。
和面机的对面是一台馒头机,把面填进去,在出口就能直接滚出面团了,然后面团被放在一个个铁盘子里,准备进入蒸箱。
在蒸馒头的车间里,记者看到地上满是污渍。
十几分钟之后,一个个热气腾腾的馒头就新鲜出炉了。
在馒头的包装车间记者看到,几个工人正在把刚刚蒸熟的馒头装进塑料袋,每个塑料袋装4个馒头。在包装馒头的过程中,工人们都没有戴手套,也没有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染色的馒头
把这种着色剂加在和面机里,白面就变成了玉米面的颜色——漂亮的淡黄色“玉米馒头”就出炉了。
白馒头如此,淡黄色的玉米馒头又是什么情况呢?
在玉米馒头的标签上,食品添加剂也是标注的维生素C,然而,在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在制作玉米馒头的时候,工人也同样是把回收回来的白馒头、玉米馒头倒进和面机里,在向和面机里倒水之前,这名工人先是往两台机器里分别倒了一碗玉米面,随后他又拿出一罐橘红色的粉末,挖了两勺倒进了和面机。
工人说,橘红色的粉末是色素。
这罐橘红色粉末包装上注明,这是一种叫柠檬黄的着色剂,这名工人称,把这种着色剂加在和面机里,白面就变成了玉米面的颜色——漂亮的淡黄色“玉米馒头”就出炉了。
防腐的馒头
工人往和面机里加山梨酸钾,防霉的,还加了甜蜜素:“以前做馒头都是放糖精,现在就是加甜蜜素代替了。”
记者在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了解到,这里生产的馒头主要有三个品种:高庄白馒头、黑米馒头和玉米馒头。在高庄白馒头的标签上标注的食品添加剂是维生素C。可事实上呢,和面工人用水泡上回收来的馒头之后,他又陆续往和面机里加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又是什么呢?
工人说,加了山梨酸钾,防霉的。还加了甜蜜素。“以前做馒头都是放糖精,现在就是加甜蜜素代替了。你店要做大肯定要用的。”
在高庄白馒头的标签上,消费者能看到白砂糖和维生素C,可实际上,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添加的不是白糖而是甜蜜素,没见专门添加维生素C,却见加进去了防腐剂山梨酸钾,而这两样添加剂根本就没有标注出来。
在整个馒头加工过程中记者发现,工人们在添加各种添加剂时非常随意,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想添加多少就添加多少。
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的发酵面制品可以使用的添加剂中,并没有山梨酸钾,而允许添加甜蜜素的食品种类是烘焙、炒制坚果与籽类,也不包含发酵面制品。
恐怖的馒头
工人称:我不会吃的,我自己做的东西我知道能吃不能吃,好吃不好吃,里面加了色素的,不能吃。
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为了逃避检查,专门想出了一套对策。
盛禄公司办公室人员称,一般来说,馒头一个月抽查一次,如果有检查,就把东西送到办公室接受检查,不让检查人员去车间,一到检查他们就把车间的门关上,不让人进去。
有工人表示,食品的成本太高了,要真材实料的玉米馒头,不可能的,没有正规的,百分之百没有。
这样做出来的淡黄色的玉米馒头表面看起来是漂亮,可是,面对这样好看的馒头,工人们却是不屑一顾,甚至避而远之。工人称:我不会吃的,打死我都不会吃,饿死我都不会吃,我自己做的东西我知道能吃不能吃,好吃不好吃,里面加了色素的,不能吃。
畅销的馒头
每天3万个这样的馒头,送进三四百家超市。像这种馒头,80%是年纪大的人买,供不应求。
盛禄公司工人说:像这种馒头,80%是年纪大的人买,供不应求,每天3万个这样的馒头,送进三四百家超市。
3月30日早晨6点多,记者在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门口看到,工人正在把加工好的馒头装上车,记者跟上了这辆货车。
上午9点多,这辆运送馒头的货车来到了位于上海市浦东区杨新路的华联超市,在这里卸下了5箱馒头,之后,又赶往不远处的联华超市,在那里又卸了5箱馒头。之后的几天,记者在上海市普陀区光新路上的华联超市,看到了由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产的高庄馒头和玉米馒头。
在共和新路附近的华联超市,售货员反映,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产的高庄馒头和玉米馒头一直卖得不错。
高庄馒头、玉米馒头以及黑米馒头并不仅仅销往华联和联华超市。记者在该公司办公室发现了一份该公司给上海迪亚天天超市的供货清单,清单上明确写着玉米馒头、高庄馒头以及黑米馒头的供货数量。
■上海反应
市长要求公开彻查
部分超市销售“染色”馒头引起上海市高度关注。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表示,将彻查此案、依法严惩,彻查过程将向社会公开,查到哪里公布到哪里。
12日,上海成立了由市政府领导为组长,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及部分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
韩正表示,联合调查组要彻查此案,每个环节都必须查实,依法严惩,严肃问责。他还明确要求,彻查过程必须向社会公开,查到哪里公布到哪里,每个环节都不放过。
联合调查组当天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在馒头生产过程中存在虚假标注生产日期、将过期馒头产品重新用于原料再生产、违法添加色素等行为。
警方控制企业责任人
目前,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已被责令停产整顿,企业责任人被公安部门采取临时控制措施。上海质量技监部门对可疑原料和产品进行了封存扣押,对企业账册进行了登记保存,并责令其召回问题产品。上海工商部门也展开紧急清查,截至12日16时,共下架、封存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产的馒头1.6万个,涉及华联、联华、迪亚天天等多家超市。
据悉,上海还将在全市范围内对同类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展全面检查,严厉打击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
■本地调查
北京暂未发现染色馒头
记者昨天对一些超市、市场销售的馒头进行了调查。在红领巾桥南的一家家乐福超市,超市销售的馒头外包装印的都是家乐福超市,在馒头的柜台上方有一个大的标牌,上面写着馒头的生产日期为4月12日。
工作人员称,这些馒头都是超市的主食厨房自己生产的,不存在问题。在市场的馒头摊位,商户销售的都是现蒸的馒头,还冒着热气。里间蒸馒头的机器和锅炉从外面能一眼看见全部,没有发现添加剂之类的东西,这些商户表示,馒头“绝对都是自然色。”
市工商局昨天表示,在例行的抽检中,馒头等面制品类的主食一直是抽检对象。截至目前,全市未发现有“染色”馒头,也没有接到针对“染色”馒头的举报。
合成色素的事件
根据对合成色素的安全性评价,有机合成色素存在潜在危害性,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多次曝出违法使用有机合成色素的食品安全事件。
1.2005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对江苏、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33家企业的熏煮火腿抽查结果,共检查了40种产品,合格率为60.0%。天津质检四站的工作人员在检查中发现有在熏煮火腿中违规添加胭脂红人工合成色素的产品,并将企业名单予以公布 。
2.2006年3月12日报道,沈阳市公安局巡警支队打假办和大东区工商分局的联合检查人员,发现了盐酸加胭脂红浸泡给红毛丹染色的加工点。据介绍,加工过程中,使用盐酸和名为胭脂红的食品着色剂混合成染料,将白色、青色的未成熟红毛丹浸泡着色,然后加价在水果批发市场上批发出去 。
3.同济大学的蔡智鸣等随机采集了上海市市售的部分饮料类、肉制品类、糖果类食品,对食品中人工合成色素胭脂红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随机采集的5种不允许添加的肉制品中如腊肠、调理鸡肉制品、调理牛肉制品、叉烧、卤肉(熟肉制品)中均检测出胭脂红,属于违法食品。而在山楂片中的胭脂红超过规定用量,葡萄酒、花雕酒、红肠肠衣、干玫瑰的胭脂红含量虽然没有超标,但接近96年版卫生标准的最高允许使用量 。
4.2011年4月11日,上海染色馒头被曝光,过期馒头加着色剂柠檬黄=玉米馒头。涉案的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不仅存在伪造生产日期的问题,更是将过期的馒头“再利用”,着色剂柠檬黄、甜蜜素、防腐剂齐上阵,随意制造白面、玉米馒头,每天制作三万个,都发往正规超市,而工人却打死不吃自己制作的染色馒头 。
5.2011年4月13日半岛都市报报道,柠檬黄染出三黄鸡,还有色素染出的其他中餐,饭店厨房成染色工厂。
6.2011年5月11日,重庆江津区蔡家镇的一家“染色豆瓣”厂被查,为了让豆瓣的颜色更鲜亮,违规在其中添加“胭脂红”和“日落黄” 。
7.2011年5月17日福建泉州南安市一家名叫“麦唯食品厂”的食品黑作坊生产的烤肉和鸡排等肉类食品都添加了国家禁止添加的胭脂红、柠檬黄和日落黄等食品添加剂 。
8.2011年10月23日报道,北京华联精品超市爆出“瘦肉馅添加染色剂”——日落黄。北京市民胡先生在华联精品超市三里屯店,买了一盒包装好的廋肉馅,回家后精心烹制的丸子汤却成了红色,超市方面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肉里面添加了一种叫做“日落黄”的添加剂,而“日落黄”是超市员工带劲商场,添加进去的 。
9.2012年2月9日,哈尔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红牛进行查证的过程中却发现,红牛饮料配料中含有国家不允许在维生素功能饮料中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胭脂红等诸多问题 。
10.2012年11月25日,山东威海荣成市调查发现,一些海虾加工企业靠添加胭脂红色素来给海虾提色。每年秋冬之交,是包括青岛在内一些沿海城市渔民晾晒海米、虾干的大号季节,但一些不法分子却为了追求海米的好卖相,偷偷地用一些化学色素进行染色“美容”,使生产出的干海鲜产品色泽鲜艳。
11.2013年7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5月份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信息,共检出质量安全不合格的进口食品137批次、化妆品26批次。其中一家公司从美国进口的MM’s黑巧克力豆被检出日落黄超标,而玛氏公司却不作回应 。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