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品 » 张国焘简历

张国焘简历

9000金 2年前 (2023-01-30) 产品 124 views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中共一大代表简介

出席代表共13人张国焘简历,他们是:上海小组张国焘简历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

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他是在广州与陈独秀商谈工作期间,受陈个人委派参加会议的)。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

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张国焘简历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大会。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张国焘简历了会议。

扩展资料

后续:

鉴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遭到法国巡捕破坏的教训,“二大”采取了较为严格的保密措施。大会决定以小型的分组会为主,尽量减少全体会议的次数,每次会议都要更换地址。

大会共进行了8天,举行了三次全体会议。陈独秀主持大会,并代表中央局向大会作一年来的工作报告;张国焘报告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经过以及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情况;施存统报告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情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张广才的简历

张广才,1900年12月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塔区害家田村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出生时,家有房3间,与人合养耕牛一头,有两斗田,租种佃田一石。全家9口人,有父母、兄嫂、姐姐和弟弟,父亲是农民,靠租种地主的土地维持生活。广才从7岁起,家庭生活越来越困难,年成好时,口粮只能勉强维持吃四五个月,如逢歉收,则生活难以维持。因此,年年借高利贷,负债一年比一年重。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地主上门逼债,父亲躲在外面不敢回来,地主等到深夜才愤愤离去。第二年春天,正值春耕季节,张广才在郊外放牛,地主赶来将他打倒在地,强行把耕牛牵走顶债。眼看春耕,他家的地还不能下种,只得去乞求帮助,等别人将地种完,才将牛借给广才家,勉强把地种上。由于季节已过,到了秋天比往年更加歉收,粮食交租之后,不能糊口,债主相继上门催讨,只得将口粮变卖,也还不清债,无奈又卖掉仅有的三间房屋。一家9口人,无处栖身,父母便带着一家人出外乞讨。外出讨饭三个月,父亲因饥寒劳累成疾,于腊月二十九返回原籍。正月初七,父亲离开人间。没有钱买棺木,只好用门板将父亲埋葬了。父亲去世后,母亲和嫂嫂春季挖野菜充饥,冬季纺线做鞋,勉强维持生活。

张广才就是在这样一个贫苦家庭里生长起来的。他9岁给舅父家放牛,一直干了三年。他不能上学读书,表弟读书,他就在一旁听着,边听边记。

张广才12岁时,到罗汉寺砖瓦窑当徒工。由于他是苦出身,学徒时勤学苦练,只有半年就学会了做砖瓦的技术。第二年他去河南光山做了一年烧窑工,学会全套烧窑技术。后来,他回湖北原籍,先后在黄安、麻城、金牛、谌家湾、罗汉寺、汉川、油湖、赵家岩、鸽子口等地烧窑十四五年。在漫长的烧窑生活中,他的技术不断提高,成为一名熟练的工匠。长期的工人生活,使他养成了勤劳俭朴依靠集体、敢于斗争的性格。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阀攻占了武汉,成立了武汉临时政府。当时,张广才正在汉阳做工,北阀的胜利,使他受到启发和鼓舞。他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军阀”、“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非常赞同,对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提出的“实现耕者有其田”等政策积极拥护。他的原籍黄陂县也闹革命,声势浩大,影响很广。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的产业工人,使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也使他清楚地认识到,共产党是先进工人阶级的组织,是被压迫的穷苦劳动人民的唯一领导者,只有跟共产党走,才能摆脱贫困和压迫,才能求得解放。后来他自己分析能够参加革命有三个原因:一是对地主阶级的仇恨;二是对旧社会的不满;三是革命形势和党的政策的影响。

张广才在革命处于低潮的1928年6月邀约家乡的工友多人,回原籍参加了革命。

1928年7月广才参加本村的农民协会,积极组织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组织赤卫队。由于他立场坚定,工作表现积极肯干,敢于斗争,所以在参加革命后仅三个月就由县委委员刘志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被调到黄陂县委会担任党内秘密交通工作。1929年秋,他又被调到特务队工作。1930年6月,他在行动委员会先遣队当队员。8月,行动委员会解散,他又回到黄陂县委担任武装交通工作。同年11月,他参加了县委举办的政治训练班,学习一周,从思想上批判了左倾影响。结业后,他回到塔区任革命委员会主席,1931年1月任塔区区委书记,同年4月任湖北省黄岗县委书记。其间张广才认真学习党的政策,认真执行上级党委的各项指示,深入基层宣传党的政策与主张,团结群众,组织赤卫队和边区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发动群众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为开辟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根据地当时的形势,广才认为,只有武装斗争,才能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因而他向组织要求,到军队中去工作。经组织同意,他担任黄岗县独立团长。

1931年11月,张广才率领黄岗独立团参加了红四军,被编为十师三十团,任团政委。12月,他又与二十一师三十二团政委梅光荣对调,任三十二团政委。他初到红军正规军队热情很高,一心想将工作做好。但他对军队工作生疏,缺乏经验,不知部队的政治工作从哪入手,对战略、战术也不懂。但他并设有被困难吓倒,一方面深入连队了解情况,一方面向老同志学习。三十二团刚由地方独立团改编不久,装备较差,但干部战士的情绪还是很高的。他认为,部队干部战士思想觉悟高是个好条件,要在战争中去学习战争,在战争中不断装备自己。不久,三十二团随师北上,经历了仁和集、豆腐店、王家围子、韩撮渡等地战斗。张广才在率领部队作战中,坚决执行上级命令,从实际出发做好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保证了战斗的胜利。所以,每战每捷,缴获很多武器、弹药,装备了自己,部队的士气愈来愈旺,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1932年6月,张广才被调到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任政委。部队经过整顿后,又在仁和集、红石堰.麻城等地参加了战斗。麻城战斗后,敌人四次围剿鄂、豫、皖苏区。当时红四军的领导张国焘,头脑不清醒,口号不明确。敌人步步为营,分路合击,寻找我军主力作战,而张国焘仍指挥部队以老一套对付,敌人开始围剿时,领导上犹豫不决,错过了有利时机,以至被迫与敌人打消耗战。当时,部队受张国焘左倾错误的影响,一些干部认为“左比右好”,对内只注意阶级出身,清理地富出身的干部战士;对知识分子不相信,肃反中锗误地肃掉一些团以上领导干部;对外杀了一些反动军官,对俘虏不准留用,一律遣散。这些左的做法,导致红军不能在鄂、豫、皖苏军坚持,只好脱离苏区西征。

1932年7月,鄂、豫、皖红军离开苏区后,七十三师也随大队西征。在西征中,七十三师随队且战且走,先后参加了39次战斗,翻过秦岭、巴山进入四川。部队入川后,经过整顿又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打败了军阀田舜克、邓锡侯、刘成厚等队伍,苏区迅速扩大,部队也在战斗中得到迅速发展。当时入川的四个师编为四个军(王维舟经过地方党委组织群众起义,又成立个三十三军)。随着部队的发展,原七十三师于1933年春改编为红三十一军,张广才任军政委,同年秋任川陕省军区总指挥长,12月又任红四军政委。1934年4月,张广才任红三十三军政委,配合兄弟部队粉碎刘(成厚)、湘军阀的六路进攻。同年12月,张广才任川陕省军区司令员。1935年春,大部队转移,省军区独立师与红三十三军合编,他又任军政委,奉命攻打胡宗南,相继攻占松藩,掩护红一、四方面军会合。

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继续北上,三十三军为掩护主力部队北上,作为后卫在马塘未动。不久,四方面军到包坐,不听党中央指挥,继续南下打庐山、懋功等县城。后来,三十三军与红五军合编,广才被调到四川省军区任副司令员。以后又折回西康,任西北局粮食局副局长,积极筹粮,准备冬服、帐蓬,迎接二方面军,以便过草地北上。张广才随部队过草地后,于1936年6月,被调到红四方面军红大高级班学习,同年11月,又去保安中央红大高级班学习。12月西安事变后,红大改为抗大,张广才在第二队学习,直到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为止。张广才在红大、抗大学习时非常认真、刻苦,联系思想实际,积极参加反张国焘的路线斗争。在学习时,他聆听朱德总司令员讲党的建设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他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到执行党纲、党章的重要意义,每个共产党员必须遵守党的纪律。他在学习中积极揭露张国焘的错误路线,批判受张国焘错误路线影响的极端个人英雄主义,坚定地站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上来。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张广才被分配到前总政治部工作,同年9月调到阳泉工人游击队任战术总教官,11月阳泉失守,回到总政组织部巡视团工作,任总政锄奸部第三科科长。1938年6月,又被调到晋东南区委干部政治队任指导员,8月调到前总兵工厂任政委,由军职干部做一般领导工作,但他不分职务高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考虑物质待遇多少,而是服从组织分配,每接受一项新的工作,便从头学起。他在工作中,坚持埋头苦干,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他在兵工厂建设中,克服重重困难,钻研技术,向工人学习,团结工人一起战斗,完成了生产任务,为部队装备做出了贡献。

1939年10月,张广才在前总直属队党代表会上被选为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1940年5月,他离开工作,10月到延安准备参加“七大”。但因为大会延期召开,组织决定他到中央军政学院学习。1941年10月,他因患伤寒病休养半年。

1942年10月,回到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在学习巾,他反复研究了党的二十几个文件,联系思想实际,把自己的思想和作风进行了检讨和反省。特别是他聆听毛主席、刘少奇等中央首长的报告,思想上受到了启发,消除了自反张国焘路线以来存在的思想苦闷,进一步清算了张国焘错误路线的残余,从而提高了政策理论水平。

1945年4月,张广才出席中共“七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正确路线的伟大,全党空前地团结一致,是我们夺取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广才奉命赴东北工作,同年12月到东北.1946年2月,被任命为吉辽军区吉北军分区司令员。1946年5月,我军撤出吉林后,6月再次组建吉北军分区,张广才任分区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长。他在吉北地委领导下,坚持地方武装建设,努力发展与扩大地方武装,坚持边缘区的群众武装斗争,围剿土匪,保卫土改,保卫民主政权,保障社会安定,加强了根据地建设。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军占据了吉北地区松花江以西的德惠、九台两县,地处松花江以东的榆树、舒兰两县所属的区中队发生了叛变投敌事件。仅榆树县10个区就有6个区发生7起叛变事件,共有237人投敌叛变,一些为首分子携械投靠国民党军队,有的叛变为匪,杀害干部与群众。张广才坚决执行吉北地委关于镇压叛乱的决定,率军分区地方武装会同县保安团在主力部队的配合下,仅用十几天就将吉北地区的叛乱平息,镇压了叛乱中的首要分子,使动乱的吉北地区很快稳定下来。

吉北地区建立初期,全区有土匪4000余众,他们在东部山区结伙成帮,打家劫舍,奸淫烧杀,扰乱社会治安。为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张广才按照吉北地委关于清剿土匪的指示,组织吉北地方武装,在主力部队的配合下进山清剿土匪。经过几次围剿,至1946年底,吉北地区的土匪基本上被剿灭,安定了社会秩序。

1947年1月至3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驻北满主力部队为策应辽东军区“四保临江”作战,曾三次渡松花江作战。吉北地区处于对敌作战前沿,吉北军分区所属部队在“东总”统一指挥下,也渡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张广才时任吉北军分区副司令员,负责后勤供给工作。他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兵站,组织了两条兵站线,负责接待部队,运送粮草,抢救运送伤员,不仅保证了吉北军分区所属部队的供应,也为主力部队的供给做出了贡献。

1947年4月,东北局敌工部组织民主同盟军三支队进入吉北,由马逸飞率领,在吉北军分区统一指挥下,坚持在前沿执行敌工任务。吉北军分区决定由张广才负责三支队的工作,在他的指挥下民盟三支队不仅在两家子、蔡屯等地与敌军作战,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还完成了特殊任务,保护我地工人员进入敌占区,防止敌特潜入。

1947年8月13日,敌突击队自乌拉街进犯永北县政府所在地缸窑。当时,张广才率部正在前沿大口钦执行任务,永北县政府派人向张广才报告,请求支援。张广才便率部前往缸窑围剿敌突击队,敌突击队不堪一击,见我军增援,便仓惶撤出,扔下了抢去的物资和我方被俘的人员。敌突击队进入缸窑仅两个小时,就被张广才率部击溃,使永北县直机关未受大的损失,县委、县政府很快又回到缸窑照常工作。

在后勤工作中,张广才除了在山河建立后方仓库,保证了部队的供给外,还配合雷震司令员在山河、舒兰等地建立起吉北军分区后方医院,医治伤病员,为我军的发展与壮大做出了贡献。后来,在吉北军分区后方医院基础上,建立起野战医院。

1948年2月,张广才被调到吉林军区任副参谋长,同年8月调到东北军区军工部第七办事处任政委,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张广才随大军进关,开始新的战斗。

1949年9月,张广才被调回湖北工作,任湖北省军区副政委,为湖北省委委员。此间,他在中南军区和湖北省委直接领导下,剿匪反霸,发动群众减租退押,组织民兵维护社会治安,保卫土地改革,并且在党委领导下不断扩兵,支援前线,扩大野战军队伍。

1955年张广才由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任武汉军区副政委。“文化大革命”中,张广才受“四人帮”迫害,下放到恩施,1969年4月8日于恩施病逝,享年70岁。

[img]

求历届中组部部长名单?

到现在为止是经历了十七届。

1:第一届 中央组织部主任 张国焘[1921.07-1922.07]

2:第二届 中央组织部部长 张国焘[1922.07-1923.06]

3: 第三届 毛泽东[1924.05-1925.01]

4: 第四届 中央组织部主任 陈独秀[1925.01-1927.04]

5:第五届 中央组织部部长 张国焘[1927.05-1927.07]  李维汉[1927.08-1927.11]  中央组织局主任 罗亦农[1927.11]

6: 第六届 中央组织部部长 周恩来[1928.06]  康生[1931.01]  任弼时[1933.01-1933.03]  中央组织局主任 李维汉[1933.03]  中央组织部部长 秦邦宪(博古)[1936.10]  秦邦宪(博古)[1937.02—1937.09]  陈云[1937.12 -1943.03]

7: 第七届 彭真 [1945.07-1953.04]  饶漱石[1953.04-1954.03]  邓小平[1954.04-1956.10]

8:第八届 安子文[1956.11-1966.08]

9:第九届 中央组织部军代表 朱光、聂济峰[1966.09-1973.08]  业务组长 郭玉峰[1966.09-1973.08]  中央组织宣传组组长 康生[1970.11-1973.08]

10:第十届中央组织宣传组组长 康生[1973.08-1975.12]  中央组织部部长 郭玉峰[1973.08-1977.12]

11: 第十一届 胡耀邦[1977.12-1978.12]  宋任穷[1978.12-1983.02]

12:第十二届 陈野苹[1983.02-1984.04]  乔石[1984.08-1985.12]  尉健行[1986.01-1987.05]

13:第十三届 宋平 [1987.06-1989.12]  吕枫[1989.12-1992.10]

14:第十四届 吕枫 [1992.11-1994.10]  张全景[1994.10-1997.11]

15:第十五届 张全景[1997.11-1999.03]  曾庆红[1999.03-2002.10]

16:第十六届 贺国强[2002.10-2007.10]

17: 第十七届 李源潮[2007.10-现在]

关于十大元帅的简历及功勋

这个如果不抄,真考验知识。

1、朱德,四川仪陇人,中学毕业回乡教书(类似陈诚、黄维),后投考云南讲武堂,因不是云南人而不被录取,就投军当兵,改籍云南。第二年再考被录取。同学中有范石生。毕业后入新军37镇。跟随蔡锷参加昆明重九起义,

护国战争中出征泸州,任支队长(旅长),后为殿军旅长。受马列影响辞职到欧洲留学,结识周恩来。回国后在江西滇军朱培德部任南昌公安局长,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九军长,率25师留守三河坝,后退往赣南,入范石生部任团长。后参加湘南暴动,率部队上井冈山,任红四军长,红一军团长,红一方面军总指挥,红军总司令。抗战中任八路军总指挥,中央书记处书记,解放军总司令(没人撤销就不提了),军委副主席。庐山会议后靠边站,出任人大委员长。1976年因接见外宾感冒,病情加重逝世。

功勋只有八一南昌起义、在遵义会议上站在毛一边。没有大功,也无大过。当元帅主要凭资历和与毛的关系。

2、彭德怀,湖南贫农家庭,青年投入湘军当兵,与黄公略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回到湘军任连长。北伐后转为革命军,官至团长。与三营长黄公略领导平江起义,成立红五军,后扩编为红三军团,长征后缩编为红四师,抗战后缩编为686团,成为38军112师主力团。彭本人一直任红三军团长,坚定的毛派,到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总指挥,抗战后任八路军副总指挥,内战时现任总参谋长,后出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志愿军司令员,回国后任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主持军委工作。庐山会议时被批判,撤销一切职务。后复出参加三线建设,终因失去毛信任,在文革中被整死。其人耿直,但是头脑单纯,不受多数人待见,不喜欢刘少奇而支持高岗,好在毛当时还信任,没追究。有点年羹尧的架势。功勋就是创建红五军,坚定的毛分子,与林同为毛的左右腿(不是左右手)。

3、林彪,湖北黄冈人,其堂兄都为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投考黄埔军校六期,毕业后在叶挺独立团当见习排长,参加南昌起义,唯一一个参加南昌起义而不是领导人的元帅。起义失败后曾想脱离部队,没走成又回来了,随朱德上井冈山。因对士兵讲话(红军有枪杆子,也能坐天下)被毛听见而受青睐(类似陈诚夜读三民主义)。由连长一路升到红四军长,紧跟王尔琢、朱德脚后跟。因在红四军党代会上唯一支持毛而被毛视为亲信(当时连陈毅也反对毛的意见)。长征后入红军大学任职,实为毛雪藏。林育南代表共产国际支持陕北中央,迫使张国焘放弃争权,林育南去世后林彪成为林家唯一的红苗备受毛信任。抗战出任115师师长,即使受伤后也没解职,陈光仅为代师长。后到苏联养病,回国后出任东北军事长官,因一支反对过分依赖和平,成为正确路线代名词,掌管党政东北军大权,经过三年苦战,一举全歼东北国民党军,使得东北野战军成为国内最强的军事集团,平津战役打天津只用了30个小时。以后一路顺风,只是在湖南和白崇禧费了点精神,再无大仗。朝鲜战争拒绝领兵,反对出兵(当时中央只有毛一人主张出兵)。蛰伏10年,庐山会议中支持毛,后出任国防部长,支持毛的激进路线,文革中九大被定为接班人写入党章,九一三折戟沉沙。功劳一是坚定支持毛,二是林家的党内资历,三是夺取东北,四还是支持毛。林军事天资聪颖,作战中独自研究地图,亲自制定作战计划,用兵谨慎,不走险招(此与粟裕相反)。发达原因一是机缘、二是兄长。

博古个人简历

秦邦宪,又名博古,任中共中央政治局、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博古个人简历,希望对你有用!

秦邦宪简介

秦邦宪(1907年5月——1946年4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又名博古。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入上海大学学习,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4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之后又任中共临时中央局成员、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负责人。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领导职务。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

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遇难。

秦邦宪人物生平

1931年9月-1935年1月,秦邦宪为中国共产党实际最高领导人,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秦邦宪在六届四中全会当选政治局委员和,深受王明路线影响,负责上海临时中央的领导。1933年初迁到瑞金,对中央苏区的影响更大。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因盲目听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指挥,致使红军伤亡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

秦邦宪在遵义会议后虽然失去了最高统帅地位,但仍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他是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红四方面军较量的干将,在涉及中央红军内部利益时,他站在毛泽东一边。

秦邦宪和周恩来、叶剑英参与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因此,他们被中央派遣去南京参与国共合作的谈判,并取得成功。博古在新四军组建初期也有功劳。

秦邦宪是中共长江局成员,参与领导了武汉会战期间的抗日宣传。

秦邦宪回到延安后,领导创办了《解放日报》,这是中央机关报。

总负责时期的不当举措

博古负总责的时期,犯了路线错误。他在党的七次代表大会前与大会上大包大揽地检讨说:“我应 向党所负的责任就在于执行了这个路线,而且在执行中把它发挥了,极端化了。”在1935年元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著名的遵义会议上,博古作了初步检讨,承认五次反 “围剿”失败,撤出中央苏区,不得不开始长征。其间,1933年冬福建省发生了抗日反蒋的事变,博古赞成与福建合作,但因共产国际与党内多数领导人反对与福建人民政府合作,博古只好放弃个人意见,服从上级与服从多数而错失良机。

总负责时期的正确举措

博古负总责时犯过路线错误,但在任用干部上做过好事,在1934年12月以前,中央秘书长是由邓颖超担任的,她患肺结核辞职,12月18日后,改由邓小平接任,邓小平以此职务参加了遵义会议,1935年夏邓小平到部队,中央秘书长的职务改由刘英接任,这是许多相关的人都证实了的。

其实,博古参加四次反“围剿”已经体会到发动农民进行游击战争的重要。他在总结四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时说:“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中,游击战争的开展,非常不够,没有充分组织游击部队,有计划的配合红军作战。”当时我们如果“有一支像从前朱、毛、彭、黄的游击队伍,即你们的胜利,一定要比现在大得多。”

抗战时期的博古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秦邦宪与周恩来等人赶赴西安,促使了西安事变顺利和平解决。1937年1月,秦邦宪被任命为新华通讯社社长,1941年3月,秦邦宪任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社社长,为建立一支新型的新闻队伍做了大量工作。

解除总负责后

遵义会议,作出以下决定:

1.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

2.张闻天起草会议决议;

3.再进行分工;

4.取消博古、李德与周恩来的军事领导3人小组,由朱德总司令与周恩来政委为军事指挥者,周恩来为军事指挥最后下决心的负责人。18日,博古召集研究分工,确定周恩来指挥军事,毛泽东为周恩来的助手,张闻天负责宣传,博古负责组织。作为党中央的书记博古又让出许多权力。一般书籍上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与军内的领导地位,是仅指思想上说的,是阶段性的说法,没有组织决定。

遵义会议后,长征队伍路经打鼓新场时,成立毛泽东、周恩来与王稼祥组成的3人军事指挥团,这个3人团代替了以前的3人军事领导小组,毛泽东开始正式成为党的军事负责人。

遵义会议后,约半个月,博古在行军中沉默寡言,减食少睡。《遵义会议文献》中,“关于洛甫(作者注:即张闻天)代替博古职务”的记载“是1935年2月5日前后”,“行军到云、贵、川三省交界的鸡鸣三省一带宿营时”,“分工上,决定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负总的责任”。具体地说,这个鸡鸣三省的宿营地是云南省威信县水田寨花房子村。我怎么能说出宿营的村名呢,是请教了博古的胞弟秦邦礼的儿子秦福铨的,他是听父亲和潘汉年说的。

毛泽东与周恩来、张闻天商量,由张闻天代替博古的工作。周恩来到博古处,一进门,周恩来就说:“邦宪弟,近来身体怎样?听说这些日子你饭量减少,人也瘦了,润之让我来看看你有什么需要。”博古说:“有什么事,你就直说吧。”周恩来就谈了他们想让洛甫接替博古的事。博古当即坦然地把中央委员会的印章、中央政治局书记处的印章与中央书记的条形章交给周恩来,并说明把文件担子挑到张闻天处。博古为了革命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动让出领导岗位,可见一位真正革命者的坦荡胸怀。我找不到具体的确切的张闻天代替博古的文件档案,这情况也是向秦福铨请教得来的。

谈话最后周恩来将洛甫起草的,毛泽东、洛甫、周恩来与王稼祥都看过的《遵义会议决议》交给博古。博古说我看完就还给你,你叫潘汉年到我处来一下。

潘汉年精明能干,记忆力特强,读物过目不忘,能背诵电报密码,是王明赴莫斯科以前与博古约定的联络员。博古向潘汉年谈遵义会议的经过和与周恩来谈话的经过。博古又说交权不仅仅是交三颗印章和文件箱,还要向共产国际报告,共产国际不承认,这个权还是交不出去。我们商量好,让你与陈云两个人去莫斯科报告,你俩分开走,不管谁先到,报告以你为主,陈云补充。2月7日张闻天通知潘汉年与陈云赴莫斯科,9日陈云出发,10日潘汉年也走。1935年9月中旬潘汉年与陈云向王明作了汇报。王明对博古交权表示遗憾,对张闻天上台还能接受。1935年10月20日共产国际批准张闻天为中共中央临时总负责人。张闻天上台也符合组织手续。

1946年,秦邦宪等人到达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担任宪草小组委员会中共委员。王若飞、秦邦宪等于4月8日乘美国运输机回延安向中央汇报请示。飞机在山西黑茶山失事,同机包括叶挺将军、王若飞等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十大大将的名字和简介?

中国十大大将: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 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 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 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 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 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 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 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 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 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 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 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 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 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 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 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兼职华野司令。 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 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

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 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 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 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 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 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 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 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 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

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 授他大将不会引起不平衡。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 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 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 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 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 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 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 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 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 在资历方面,只提一点就够了。 当年江西苏区党内斗争中有一顶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 叫做“萧劲光式的右倾机会主义”。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

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 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 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 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 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 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 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 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 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

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 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 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 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 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 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

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 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 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 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 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 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 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 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 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 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 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 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 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 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 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 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 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 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 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 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地址:http://go-okai.com/a/9021.html

最后编辑于:2023/01/30作者:9000金

9000金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