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品 » 中国迁都论(迁都 历史)内容详情

中国迁都论(迁都 历史)内容详情

科技大学学士学位 2年前 (2023-01-24) 产品 425 views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中国迁都论的介绍

自1980年,汪平教授首先提出以来,持续引发民间和媒体讨论。迁都争论源于首都北京愈演愈烈的堵车现象。堵车等城市病不可治愈,中国迁都也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中国迁都引发的争论也越来越热闹。

[img]

孙中山曾预言,中国若迁都到这三座城有望称雄亚洲,是哪三座城?

民国时期,关于首都定在哪里,孙中山曾经提出过自己的设想,他说:

“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

也就是说,在孙中山的考量中,有三座不错的城市可以作为首都,一个是武汉的武昌,一个是西安,还有一个可能大家都没有想到,那便是新疆的“伊犁”。而其中的武昌,作为武汉三镇之一,经过2020年“壮士断腕”的经历以后,大抵已经随着武汉,名扬世界。

虽然这三座城到最后都没有成为首都,但是在孙中山的分析下,确实也有其独特的“优点”。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说说这三座被孙中山看中的城市。

1、谋本部则武昌

关于首都定在哪里,1902年,孙中山曾经和章太炎说过这么一段话:

武昌扬灵于大江,东趋宝山,四日而极,足以转输矣……北望襄樊以镇抚河雄,铁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长城,其斥侯至穷朔者,金陵之绌,武昌之赢也。

“谋本部则武昌”,是孙中山给出的评价。

大概意思就是,想要自我发展,那么武昌便是一个好选择。

武昌,是武汉的山镇之一,与汉口和汉阳形成“鼎立”姿态。

关于武汉的武昌,它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同时也是中原腹地,有着九省通衢的优势,并且还是省会城市在辛亥革命中第一个获得胜利的地方。所以孙中山选中“武昌”作为民国首都候选,也不是不可以理解。

至于为何孙中山认为“谋本部则武昌”,原因之一可能是看上这里“九省通衢”的优势,四通八达的地理优势之下,注定武昌的发展将不会差,此处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将是全国各省份城市中的佼佼者。

但是当时因为江北有清朝有军队,汉阳战事不利,武昌乃至整个湖北的军事情况都比较紧迫,后来又时逢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于此,民国临时政府便设在了南京。

虽然与首都失之交臂,但是武汉后来的发展,确实也应了孙中山的猜想,成了全国甚至世界有名的大都市,而武汉人在2020年壮士断腕的“气魄”,也曾感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

2、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

除了武昌,关于民国首都设在哪里,西安和伊犁都曾出现在孙中山的设想中过。

关于西安,孙中山认为,“谋藩服则西安”。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有许多帝王将相在西安这片地方发家。同时,这里的水土适合耕作,农业方面的发展,和南方比起来一点都不逊色。又因为地连羌胡,所以边境也相对比较好管理。

也就是说,西安这座城因为地理位置优势,只要人勤劳,农业发展基本不用担心什么天灾问题。同时因为靠近边境,想要让边境安定顺服,那么西安便是个好地方。

除了“西安”,孙中山还提到了新疆的伊犁。

有人可能会觉得,西安和武昌这两个地方作为孙中山心中民国首都的“候选”还情有可原,对于“伊犁”为何入选,人们可能便有些不理解。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成大事者,看东西往往不会只见眼前,而是有“长远的打算”。

关于伊犁,孙中山认为“谋大洲则伊犁”。

这便是说,想要扩大版图、称霸一方,那么可以选择“伊犁”,原因是:

“彼东制鲜卑,西奰乌拉岭者,必伊犁也。夫为中夏者,岂其局于一隅?固将兼包并容,以配皇天。铁道南属,转输不困,未及十年,都邑衢巷斐然成文章矣。”

也就是说,伊犁这个地方,有兼容并包的“趋势”,交通方面可以依靠铁路,东边和西边,都有可以扩张的“余地”,综合考虑起来,那么伊犁便是“谋大州”的好地方。

3、发展之下,哪里存在标准答案?

无论孙中山于民国定都何处作出过什么样的设想,也无论结果是什么样的,我们不难看出,孙中山曾选中的三座城,各自有各自的特点,而每一座城之所以被选中,都有孙中山的理由。

在这些理由中,我们不难看出“有远见者”身上的一种特质,即“与时俱进”的灵活。

孙中山根据发展的三个阶段,一个是“谋本部”,一个是“谋藩服”,还有一个是“谋大洲”,选出三座城。也就是说,他选择的民国首都,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对于什么“目标”之下的最佳选择,或者“大势所趋”下的最佳选择。

以史为鉴,今人回顾历史,即便孙中山的中意的三座城市都没有成为首都,但是我们却依旧能从这一趣谈中获得相关启发:即成大事者,要有“与时俱进”、“审时度势”的灵活。毕竟,发展之下,哪里存在标准答案?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加关注哦~

中国迁都论的事件经过

1980年中国迁都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汪平首先提议共和国首都需迁离北京。

1986年中国迁都论,又有学者提出北京面临迁都中国迁都论的威胁中国迁都论,引发了民间和媒体热烈讨论。

2006年3月,479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案,将首都迁出北京。

2007年11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称“中国应认真考虑迁都”。

2010年9月17日当晚,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主持《新闻1+1》中,以“令人崩溃”,“惨不忍睹”,“世纪之堵”中国迁都论的字眼来形容,称其可以在北京堵车史上记下一笔。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理事陈宝存称,北京“首堵”已成常态,不“迁都”已经很难改变城市的路况。

2010年12月13日,上海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当着媒体面公开发表“迁都”言论,“要想解决北京集中爆发的城市病,迁都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2015年6月,有川籍学者提出,迁都还需待时日,但若真要迁都,新城选址的地点不会像某些“专家”说的那样在南方地区,而更应该在西北地区或秦岭以北的中原地区。 一是维持北京的首都地位不变,只是对城市结构和职能稍作一点调整。

二是建设“副都”,主要是分担城市中心区过于庞杂的部份功能。

三是实行“双都”或“陪都”制度。“双都”一般是指一个政治都,一个经济都。

四是“迁都”论,另择一佳地建立新都,让北京成为真正代表中国的“文化之都”,而将其它功能分解出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地址:http://go-okai.com/a/10363.html

最后编辑于:2023/01/24作者:科技大学学士学位

爆更体坛

相关文章

中国迁都论(中国历代迁都)的介绍

中国迁都论的事件经过 1980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汪平首先提议共和国首都需迁离北京。1986年,又有学者提出北京面临迁都的威胁...

知识 2年前 (2023-01-13) 阅读128 评论0